合金包覆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866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2 02: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40‑60份、活性炭10‑20份、聚丙烯酰胺6‑10份、淀粉4‑7份、氧化酶2‑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少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防止包覆料发生物质沉淀和分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合金包覆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蓄电池制造
,具体为一种合金包覆料。
技术介绍
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放电后,能够用充电的方式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这类电池称为蓄电池,也称二次电池,现有的汽车、电瓶车的设备上使用的蓄电池,大多为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包括正、负极板,正、负极板均由栅板和填充在栅板上的活性物质组成,通过电解液和活性物质反应来实现蓄电池的充、放电。其中,栅板由若干横向复合线和竖向复合线编织而成,横向复合线和竖向复合线均由芯纤维和包覆在芯纤维上的包覆料构成。现有包覆料主要由金属铅和包覆料的辅料制成,铅分布在辅料中,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铅容易在辅料中发生堆积、沉淀、分层,极大的影响包覆料的导电性能。同时,电池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氢气和氧气,气体会在包覆料内部大量积留,从而减小了导电物质与硫酸的接触面积,导致电池的充电效果越来越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合金包覆料,能够减少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避免气体累积,并且使得导电物质在包覆料中的分布更均匀,导电性能更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40-60份、活性炭10-20份、聚丙烯酰胺6-10份、淀粉4-7份、氧化酶0.5-3份。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于:铜的导电系数为0.0176,具有较强的导电性能,在包覆料内添加铜锌混合粉,其导电的效果更优。活性炭是一种黑色多孔的固体炭质,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在包覆料内添加活性炭,能够有效地吸附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防止电池充气,能够有效地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胶状的聚丙烯酰胺作为包覆料的基材,能够使得铜锌混合粉等其他原料处于悬浮状态,从而使铜、锌材料可在包覆料中均匀分布,避免发生堆积、沉淀和分层的现象,使得包覆料的导电性能更优。氧化酶促使淀粉和电池中的成分反应时所产生的氧气反应,以减少包覆料中氧气的含量,从而减少电池中气体的含量,有效地避免了电池充气,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另外,淀粉在氧化酶的作用下与氧气反应产生水,可补充导电物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水,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采用铜锌混合粉作为导电基质,提高了包覆料的导电性能。2、淀粉和氧化酶的加入,消耗氧气的含量,同时采用活性炭,能够进一步吸附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有效地防止了电池充气,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3、采用胶状的聚丙烯酰胺,提高了包覆料中铜锌导电材料的均匀度,避免发生堆积、沉淀和分层的现象,提高了包覆料的导电性能。4、淀粉可在氧化酶的作用下与电池内部产生的氧气反应产生水,可补充导电物质反应过程中消耗的水,起到给电池补充水分的作用。进一步,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40份、活性炭10份、聚丙烯酰胺6份、淀粉4份、氧化酶0.5份。该配比为合金包覆料的下限值。进一步,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60份、活性炭20份、聚丙烯酰胺10份、淀粉7份、氧化酶3份。该配比为合金包覆料的上限值。进一步,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50份、活性炭15份、聚丙烯酰胺8份、淀粉5份、氧化酶2份。该配比为合金包覆料的中间值。进一步,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50份、活性炭20份、聚丙烯酰胺6份、淀粉4份、氧化酶0.5份。该配比中,活性炭的质量份数最多,能够吸附的气体最多,因此包覆料内气体的含量最少。进一步,合金包覆料,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50份、活性炭10份、聚丙烯酰胺6份、淀粉7份、氧化酶3份。该配比中,氧化酶和淀粉的质量份数最多,能够消耗的氧气最多,因此包覆料中氧气的含量最小。进一步,铜锌混合粉50份、活性炭10份、聚丙烯酰胺10份、淀粉4份、氧化酶0.5份。该配比中,聚丙烯酰胺的质量份数最多,包覆料内的其他组分能够更好的悬浮在聚丙烯酰胺中,因此包覆料的成分的均匀度最大,导电性能最好。进一步,氧化酶为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能够更好的促进淀粉与氧气反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包覆料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包覆料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外壳1、第一内壳11、通孔12、第一空腔13、第一卡槽2、第二空腔21、第二外壳22、第二内壳23、薄膜3、第一壳体31、混合胶体32、第二凸起33、第二壳体4、第二卡槽41。本专利技术合金包覆料,各实施例的原料及质量如表1所示,单位:g下面以实施例1举例,具体说明本专利技术合金包覆料的制作方法:实施例1:步骤一:先取聚丙烯酰胺粉末6g,加水溶解,再加入40g铜锌混合粉,10g活性炭粉末,4g淀粉和0.5g葡萄糖氧化酶,加入的同时搅拌,直至搅拌均匀,得混合胶体32。步骤二:取如图1所示的管状的第一模具,第一模具包括第一内壳11和第一外壳1,第一外壳1套设在第一内壳11外,第一内壳11和第一外壳1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3,第一外壳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12,通孔12沿第一外壳1的长度方向设置。取如图2所示的管状的第二模具,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内壳23和第二外壳22,第二外壳22套设在第二内壳23外,第二内壳23和第二外壳22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1,第二外壳22顶部向第二空腔21内部凹陷形成若干第一卡槽2,第一卡槽2沿第二外壳2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卡槽2的侧壁向第二空腔21内延伸形成若干第一凸起。将第一模具放置在第二模具上,使第一模具的通孔12与第二模具的第一卡槽2对齐,在第一空腔13内注入步骤一中的混合胶体32,干燥得到带有弹性的第一壳体31,如图3所示,第一壳体31的内部中空,壳体外壁设有若干第二凸起33;在第二空腔21内注入步骤二中的混合胶体32,干燥得到带有弹性的第二壳体4,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4的内部中空,壳体外壁设有若干第二卡槽41,第二凸起33和第二卡槽41可配合。步骤三:取步骤一中的混合胶体32干燥形成薄膜3,用薄膜3密封第一壳体31的一端开口,在第一壳体31的中空内部注入步骤一中的混合胶体32,采用上述薄膜3将第一壳体31的另一端开口密封,得第一包覆料。如图3所示,第一包覆料包括管状的第一壳体31,第一壳体31带有弹性,便于后续复合线编织,第一壳体31底部形成若干第二凸起33。第一壳体31两端均用薄膜3密封,第一壳体31内部盛装有步骤一中所述的混合胶体32。步骤四:取步骤三中的薄膜3密封第二壳体4的一端开口,在第二壳体4内注入步骤一中的混合胶体32,采用步骤三中的薄膜3将第二壳体4的另一端开口密封,得第二包覆料。如图4所示,第二包覆料包括管状的第二壳体4,第二壳体4带有弹性,第二壳体4顶部形成若干与第一壳体31的第二凸起33适配的第二卡槽41。第二壳体4两端均用薄膜3密封,第二壳体4内部盛装有步骤一中所述的混合胶体32。使用本专利技术的包覆料制作复合线时,采用第一包覆料和第二包覆料编制成网状板栅,具体的编制方法为:分别将芯纤维(采用碳纤维丝)穿过薄膜3插入第一包覆料和第二包覆料的中空内部;形成在编制时作为横向纤维的横向复合线和作为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合金包覆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40‑60份、活性炭10‑20份、聚丙烯酰胺6‑10份、淀粉4‑7份、氧化酶0.5‑3份。

【技术特征摘要】
1.合金包覆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40-60份、活性炭10-20份、聚丙烯酰胺6-10份、淀粉4-7份、氧化酶0.5-3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包覆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40份、活性炭10份、聚丙烯酰胺6份、淀粉4份、氧化酶0.5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包覆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60份、活性炭20份、聚丙烯酰胺10份、淀粉7份、氧化酶3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金包覆料,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份数的成分组成:铜锌混合粉50份、活性炭15份、聚丙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幸华李政文黎少伟何可立马俊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倬粤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