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纤维材料在纺纱机中移动的轧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2760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轧辊装置包括一具有由橡胶弹性材料制的包覆层(12)的压辊(11),并同一可驱动的反向辊(13)配合工作来带动纤维材料。轧辊装置还包括一用以固定至少一根棒体(31)的固定装置(27,28)以及一个用以把棒体(31)压向压辊(11)的包覆层(12)外周表面的加压装置(32)。所述棒体(31)在运行中同转动的压辊(11)的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相摩擦,使所述的圆周表面摆脱积存物。这样便能防止来自纤维材料的纤维缠绕在包覆层上。固定装置(27,28)由两块互相平行的板(27,28)组成。(*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纤维材料在纺纱机中移动的轧辊装置。这种轧辊装置例如可用在精梳机和并条机中使纤维网移动。在纤维材料藉一可驱动的轧辊与一由橡胶弹性材料覆盖的压辊共同带动而移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纤维材料中的纤维缠绕在轧辊或包覆层上的危险。为了消除此危险,熟知的方法是采用一种装置使轧辊外周表面保持清洁。例如采用一种包覆着长毛绒的可旋转的清洁辊同压辊包覆层的外周表面相接触。然而这种清洁辊使包覆层周面产生的静电荷有所加强。因此清洁辊在短时间内便会被纤维和剥下的杂质所覆盖,从而必须将清洁辊拆下予以清理。也可采用清洁板来取代清洁辊以便把所产生的纤维从压辊包覆层的圆周表面上剥掉。只要包覆层保持清洁和干燥,这种装置是能够起作用的。但在运行过程中诸如黄油、蜜露橙等杂质可能积聚在包覆层圆周表面上,从而大大增强了纤维在圆周表面上的粘附作用而使纤维难以可靠地剥除。于是经过相当短的运行周期后压辊就必须拆卸予以清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置使轧辊装置中至少一个辊子的圆周表面保持清洁,该装置在轧辊装置的运行期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靠地防止在轧辊上形成棉卷。同时,该装置能尽可能毋需维修地工作。上述目的是这样达到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轧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至少包括一个用来固定至少一根由矿物粒子的多孔聚集体制成的棒体的装置和一个用以把棒体压在至少一根轧辊的圆周表面上的加压装置。最好采用白垩棒体作为由矿物粒子多孔聚集体制成的棒体。压在轧辊之一的圆周表面的棒体能使所述的圆周表面上经久地摆脱积存物。棒体将逐渐磨损。在它完全磨损之前可用新的棒体来置换,但也可在第一根棒体用完以前,在第一棒体背离轧辊的后侧表面上放置第二根棒体,然后轧辊装置继续运转,直到第一棒体真正完全用完为止。在此情况下最好使第一棒体的材料在轧辊的一端先用完,也就是说使棒体成为一楔形。当磨损增加时楔块便越来越短,直到最后在轧辊的另一端只剩下一小块楔形块而能从固定装置中掉出为止。这种清洁装置特别适用于按本专利技术的轧辊装置上,用以使轧辊包覆层的圆周表面保持清洁,其中第一轧辊是一由橡胶弹性材料包覆的加压用的压辊。固定装置最好设有两块互相平行的板,其纵向边缘放置在压辊包覆层的圆周表面上。纵向边缘放在包覆层圆周表面上的这两块板能防止棒体材料的较大碎片通过,因此这种碎片不会进入压辊与反向辊之间以及落入纤维材料中。同时这两块板还能作为清洁板把可能开始缠绕在包覆层圆周表面上的纤维剥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参阅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如下,其中附图说明图1表示沿图2中的1-1剖面线的用以带动纤维材料的轧辊装置的示意剖面图,图2表示通过图1中的2-2剖面线的纵向剖面图,图3表示通过图4中的3-3剖面线的轧辊装置的改进实施例的示意剖面图,图4表示通过图3中的4-4剖面线的纵向剖面图。所示的两种轧辊装置各包括一由辊芯11和在其上所设的橡胶弹性材料包覆层12所组成的压辊。压辊11,12同一反向辊13配合工作来带动两轧辊之间的纤维网F。反向辊13是可转动地支承在一纺纱机(例如精梳机)的支架上,并由一驱动装置(图中未表示)所驱动。机架在图中仅用两块支板14和15来表示(见图2和图4)。压辊11,12在纺纱机运行过程中通过一加压装置(图中未表示)向下压在反向辊13上,该加压装置作用在压辊的轴承上,从而把纤维网F压在反向辊上。机器上设有一固定装置,它在图1和图2的实施例中设有互相平行的两块纵向板16和17并在两端由前壁18和19相连接。固定装置16、17、18、19是这样安排的在其工作位置上板16和17的纵向边缘的下端靠近压辊11的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处,如图所示。在工作位置上固定装置可通过一加压装置(图中未表示)例如用弹簧压向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固定装置16、17、18、19内装有两个重叠的棒体20和21,它们都由矿物粒子的多孔聚集体制成。它们最好采用白垩制成。加压装置把棒体20和21压向压辊11的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压装置采用两个压力弹簧22和23,在它们的下端设置一压块24,它靠在棒体21背离压辊11的后侧上。棒体20和21朝向压辊11的前侧同在运行中旋转着的压辊11的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相摩擦并使所述的圆周表面摆脱掉杂质。棒体20和21的材料逐渐被磨掉。固定装置的板16和17的下端边缘在工作时靠近在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上,所以能防止棒体20和21材料的较大碎片排出。同时板16和17还能作为清洁板把开始缠绕在包覆层圆周表面上的来自纤维网下的纤维剥掉。带有弹簧22和23以及压块24的加压装置是这样设置的即当棒体20和21处于图2所示的情况时,在棒体21左端区域内由弹簧22在棒体21上所施加的压力与棒体右端区域内由弹簧23所施加的压力具有同样大小,此时棒体21背离压辊11的后侧表面对于靠在包覆层12圆周表面上的棒体20和21的前侧表面呈一倾斜的锐角。如果两个弹簧22和23是相同的话,则支持弹簧22和23上端的固定元件25和26如图所示距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具有不同的距离。当然,压缩弹簧22和23也能采用在自由状态下具有不同长度的弹簧。当棒体21的后侧表面对棒体前侧表面的倾斜角小于预定的锐角时,弹簧23将比弹簧22更强地压在棒体20和21上。这样在运行时棒体20和21在图2中的右侧端部区域内将比左端承受更强的磨损,从而使棒体后侧表面的倾斜角接近于预定值。相反,当棒体后侧表面的倾斜角大于所述的预定锐角时,弹簧23便较弱地压在棒体20和21上,,于是棒体20和21在运行中在图2中的右侧端部区域内将比左端承受较小的磨损。棒体20和21后侧表面的倾斜具有这样的优点即固定装置16、17、18、19中最低的一根棒体其前侧表面仅靠在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上,最后由于磨损而形成一楔状,如图2中的棒体20所示。楔形将随着磨损而不断变短,最后棒体仅剩下一非常短的楔形片,它能从固定装置的左侧掉出,如图2所示。任何时刻能在棒体20上添加另一棒体(或甚至两个或更多的棒体,如果固定装置具有足够高度的话),以保证压辊11的包覆层12圆周表面的无间断的清洁作用。按照图3和图4的实施例,用以固定由矿物粒子多孔聚集体制成的棒体31,尤其是白垩棒体的固定装置设有两块互相平行的纵向板27,28,并在各端用前壁29和30互相连接在一起。固定装置27,28,29,30是这样安排的,即板27和28的下部纵向边缘在它们的工作位置上是靠近压辊11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处。用以把棒体31压向包覆层12圆周表面的加压装置包括两个压力弹簧32和33,在它们的下端装有一压块34,压块靠在棒体31背离压辊11的后侧表面上。棒体31的前侧表面在运行中转动着的压辊11的包覆层12圆周表面上摩擦,并使所述的圆周表面摆脱掉杂质。固定装置的板27和28,其下部纵向边缘靠近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用于防止棒体31的材料较大的碎片排出,并用以把纤维从包覆层12的圆周表面上剥除。在运行中棒体31的材料逐渐被磨掉,致使棒体的高度不断减小。当棒体31达到一预定的最小值时,压块34的端部34.1和34.2靠在固定装置前壁29和30的上部边缘上。于是棒体31必须更换。端部34.1和34.2也能操作一开关触头使信号装置接通以指示棒体31必须更换。棒体31可拆卸地连接在压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以在纺纱机中带动纤维材料的轧辊装置至少具有两个藉压力通过一轧线互相加压的轧辊(11,12,13),并具有使轧辊(11,12;13)中至少一个辊子的圆周表面保持清洁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固定装置(16,17,18,19;27,28,29,30)用以固定至少一个由矿物粒子多孔聚集体制成的棒体(20,21;31),以及一个加压装置(22,23,24;32,33,34)用来把棒体压在轧辊(11,12;13)中至少一个辊子的圆周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施托尔茨O沃斯特
申请(专利权)人:里特机械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