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倍捻原理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2565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根据倍捻原理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一种方法以及实施此方法的一种装置。利用相邻安置的纺纱装置生产的纱输入到捻线锭的空心锭轴内。纱按照倍捻原理对着第一次运行方向逆行并穿行过在导纱管引导,围绕纺纱装置旋转的纱线气圈,再进入到位于空心轴延长部分的一个定中心点,由此处纱被抽出。开松后的纤维材料通过纱线气圈所确定的包络面进入到每个纺纱装置,亦即通过包络面的环状空腔,在空腔内纱是自由旋转,而进入环状空腔的纤维材料则直接穿过,并在抽真空的作用下从环状空腔输出。(*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倍捻原理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方法以及实施该方法的装置。这样一种方法和相应的装置已在DE4427875A1中作了描述。在上述专利文件已公布的方法和装置中,开松的纤维材料首先经过一纤维通道进入到一个与锭铀共轴安置的环状空腔。通过该环状空腔,由纱线气圈形成的纱作这样的导向,纱穿过如圆柱或轮辐状的环形空腔。由于圆柱是旋转部件的一部分,因而纱线气圈形成的纱不直接同输入的纤维材料接触。人们对这种结构的基本思想出发点是,纤维流和穿行着的纱应尽可能少地相互干扰。引导纤维的轮辐或圆柱可以作这样的安排,即纤维不会铺绕其上面。在实施这种已公开方法的一种装置方面,旋转部件具有导纱元件,用它进行纱线气圈中纱的导向,可以设计成与锭子加捻盘固定连接的罐,在罐的上端安装有两个在轴向相互对峙的环形部件,它们之间构成环状空腔。这两个环形部件是通过轮辐状连接元件来实现环状空腔并相互连接,其中导纱元件安装在一个连接元件中。本来,一个带导纱元件的连接元件,在罐的圆周通过环状空腔导纱是足够的。但是从机械制造技术上看,这是不好的,因出现不平衡。在圆周上至少有两个,最好选有三个这种轮辐状连接元件。但这产生的后果是,每个锭子回转的纤维流遭受到三倍的干扰。因为连接元件出自结构上的原因必须具有一规定的圆周最小宽度,而且流体技术上良好的连接元件的轮廓能将单纤维从纤维流离心分离出,因此达到纤维消除定向作用。此外表明,安装在罐的环形部件中间的连接元件是一个高噪音放射源。虽然是较好的流体轮廓,它起到一个汽笛的作用,其音调即使是封闭的结构仍以不可接受的强度向外发出。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根据倍捻原理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方法和装置,使喂入纤维材料时产生最小的纤维消定向作用以及显著降低噪音形成。依据本专利技术,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在方法方面里,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部分的特征以及在装置方面里采用权利要求5所述部分的特征。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思想在于,纱线气圈形成的纱自由地,即不经封闭的导纱元件导向通过环状空腔。被开松的纤维流始终横穿过环状空腔输入。与以前公布的方法相反,纱线气圈或纱线气圈形成的纱,完全无保护地横越过纤维流。出乎意料地表明,这种无保护的纱线导向通过环状空腔不仅可能,而且只产生极小的纤维流干扰。在捻线产品中取得了很好的纺织工艺效果。此外,噪音的形成也大大降低。作为附加的优点表明,根据本专利技术方法工作的一个装置高度要比大家已知的装置低一些。这应归因于,这种轴向延伸的,限定环状空腔为环形部件都不存在。纱线可以直接在纱线输出侧限定环状空腔的一个宽约4mm环状缝隙从环状空腔内出来并进入到定中心点。本专利技术还开辟了另一可能性,使纤维材料在输入时降低纤维消定向作用。输入纤维材料时,环状空腔是处于负压。负压流动一方面可以从环状空腔出发进入到纤维导向通道,而另一方面通过位于环状空腔的纱线出口侧的环状缝隙进入到一个介于内壳上部区域和有着中心孔的外壳罩盖之间封闭的空间。由此,这个空间产生的一个空气流,通过环状缝隙进入环状空腔,该气流有着这样趋势,使浸入该空间或环状缝隙的消除定向纤维送回到环状空腔,从而出现了这种消除定向的纤维重新定向的高度可能性。为了对这种气流保持较好的控制可能性,有必要将负压流从与锭子空心轴相连接的负压源出发,在没有一个通向外空间的旁通情况下引入环状空腔。考虑到负压,环状空腔只需要在导纱区域密封,亦即应保持向下。总体来看,就能达到面对较高压力下处于负压的捻线锭子内腔有一个较好的分配,其结果是,为纤维运输的主要负压力梯度可以更好地计量。与大家已知的方法不同,负压流从环状空腔不仅是通过纤维流通道引导,而且还通过环状缝隙以及通过纱线气圈的定中心点孔口引导。负压气流所要求的一种计量,可简单的由这个比如节流作用的位置进行。下面借助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子和所实施的装置作详细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为一个倍捻-纺纱-捻线锭侧视剖面图,其内组装有纺纱转杯形状的纺纱装置;图2是图1的放大的部分透视图,即按照图1纺纱转杯区域内的捻线锭。图1表示一个倍捻-纺纱-捻线锭子。空心锭杆23在一个以锭轨21代表的机器架内借助一轴承座22的支承是可旋转的,其外部在图示的下部末端可与图上没绘示的抽真空装置连接。用一个电动机9驱动的空心锭杆23支承着一个径向向外定向的锭子加捻盘26,后者带有一个主要为径向引导的导纱通道27。在锭子加捻盘26的外圆周上固定有一个加捻罐7,其罐壁内有一根向上导向的导纱管3,该导纱管的下端与导纱通道27相连,而纱线F3则从其上端通过本文以后详细说明的环状空腔10,至定中心点37穿出。在空心锭杆23的上端,在合适的轴承中间连接之中,支承一个很紧凑的纺纱罐12,它通过图中未表示的一副永久磁铁可靠防止旋转。该纺纱罐主要为一个圆柱形,并带有底部12.1,外壁12.2和一个可取下的盖板12.3。两个气流纺纱装置R1和R2安置在该纺纱罐12内,其纺纱转杯1和2用电动机驱动。进入纺纱转杯1和2的纤维材料喂入管通过盖板12.3,其中的一根喂入管6可从图1中看到。此外,通过盖板12.3,在纺纱转杯轴的上方具有同轴安装的纱输出管31和32。当纱按起始纺纱小轮8.1和8.2的导向经过上部纱入口11a进入到向下定向的锭子空心轴11之前,纺纱转杯1和2中生产的纱F1和F2即通过此纱输出管抽出。通过空心锭杆23,在内壳12的内腔中产生负压(箭头方向L3)。该负压经空气通道39,40(图2,以及图1中箭头方向L1和L2)作用到纺纱转杯1和2的区域从而作用到纤维材料喂入管6并使纤维喂入到纺纱转杯1和2。纺纱罐12和捻线罐7由一个支承着可取下的盖板35的外壳34包围。作为与锭子空心轴同轴的定中心点,即捻线出口37位于外壳34的盖板35的上部区域,它与图中未表示的捻线F3的输出罗拉相连接。纺纱罐12的盖板12.3的上部区域有一顶盖12.4,它使纺纱罐12的内腔与相对应的纺纱罐12的上部区域和外壳34的顶盖35之间的空间密封。没有这个顶盖12.4,会产生一个旁路,通向环状空腔10和环状缝隙15之上导向的负压流。为了喂入纤维材料,在外壳34中安置有纤维材料输入通道4.1和4.2,它们分别占有接入到环状空腔10内的出口4.11和4.21。纤维喂入通道的入口安置在相对应的出口处,其中一个入口6.1可从图1中看到。环状空腔10一方面受到外壳34的里面和内壳12的外表限制,并在其下部纱入口侧通过捻线罐7的上端进行密封,罐的上端运转于密封圈14.1和14.2之间;密封圈密封朝向处在较高压力的这些区域的环状空间。环状空腔10在其上部纱线出口侧经环状缝隙15与顶盖35下部的空间相连接。纤维材料是从图上未表示但为大家所知的开松装置出来,经过纤维输入通道4.1和4.2输入到环状空腔10。然后纤维通过纤维材料喂入通道6利用产生的负压到达纺纱转杯1和2。该处生产出的纱F1和F2运行经过起始纺纱小轮8.1和8.2,然后输入到锭子空心轴11施加第一次捻线捻度。已经合股加捻的纱通过导纱通道27进入导纱管3以获得第二次捻线捻度。纱线F3再从导线管3的上端通过出口3.1进入到环状空腔10,此时纱在锭子旋转的气流中直接横穿过纤维流,即无保护的通过一导纱元件。纱是穿过环状缝隙离开环状空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方法,该方法至少使用两个相邻安置的纺纱装置分别生产纱;两根纱先汇合到一起,共同进行第一次捻线加捻,然后根据倍捻原理并按第一次运行方向逆行,以形成一个围绕纺纱装置旋转的纱线气圈并穿行进入到纺纱装置上部的定中心点再输入到一个络筒装置;其中,已开松的纤维材料大致按径向方向通过由纱线气圈确定的包络面进入到各个纺纱装置内,纤维材料首先按径向方向进入到一个纱线气圈轴共轴安置的、由包络面实现的环状空腔,紧接着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基本按径向方向从环状空腔输出并进入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纱线气圈的纱线至少自由地在环状空腔区域内旋转,而输入到环状空腔的纤维材料直接穿过。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贝克曼W吕滕R格雷斯G斯皮克斯S克罗斯
申请(专利权)人:沃尔克曼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