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敏专利>正文

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1961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1 1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该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设于镜头前侧,该配镜结构包括等边三棱镜、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等边三角形面,两个等边三角形面之间为三个矩形面,其中的一个矩形面正立于所述镜头的前侧,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分置于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两侧并以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中心线对称;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的外端边,与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上侧顶角边,三边平行并构成的形状为一个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侧面及三个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该三角形侧面的两个底角为30度,其两个腰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反射光损小、立体镜距小、提高了像素的利用率。

A cross stereoscopic mirror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ross stereoscopic mirror structure. The cross stereoscopic mirror structure is located in the front of the lens. The structure of the mirror consists of an equal edge three prism, a left front surface reflecting lens and a right front surface reflecting lens. The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of the three equilateral prism are both equilateral triangular surfaces and two equilateral triangles. There are three rectangular surfaces between the surfaces, one of which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front of the lens, the left front surface reflection lens, the right front surface reflection lens are placed on both sides of the equilateral three prism, and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equal three prism is symmetrical; the outside mirror of the left front surface and the outer end of the right front surface reflection lens are described. Side, with the upper side of the three prism at the top corner, the three sides are parallel and formed as a triangular side and three rectangular surfaces or isosceles trapezoid surfaces. The two bottom angles of the triangular side are 30 degrees, and the two waist is equal. The utility model has small reflection light loss and small stereoscopic distance, and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ratio of pixe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
本技术涉及摄影摄像辅助用具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
技术介绍
立体拍摄对立体影像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立体拍摄主要是对图,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带有双镜头的立体一体机拍摄,比如SONY的TD30E。由于双镜距离只有30MM左右,导致它只能拍摄近距离的景物,较远的大场景就无能为力了。另外市场上这类产品很少见。另一种是双机拍摄方法,它存在快门、曝光等同步性问题。还有一种是单机单镜头外挂立体配镜的立体拍摄方式,主要采用分光原理,在感光元件上成左右两个影像,它解决了双机的同步性问题。目前市场上的单镜头立体配镜并不多见,市场上有一种竖幅单镜头立体配镜,它由两个外组镜片和两个内组镜片实现立体分光拍摄,但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光线经镜片两次反射,画质损失严重;二是内组镜片所占体积较大,因此双镜距离很难缩小;三是内组的左右两个镜片中间连接处离镜头过近,导致影像中间的竖直分隔线过于粗重,占用了过多的像素。因此这类产品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普及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该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解决了上述单镜头立体配镜的缺点,同时也可用于双镜头拍摄,以增加双镜离距,拍摄更大场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该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设于镜头前侧,该配镜结构包括等边三棱镜、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等边三角形面,两个等边三角形面之间为三个矩形面,其中的一个矩形面正立于所述镜头的前侧,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分置于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两侧并以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中心线对称;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的外端边,与所述等边三棱镜的上侧顶角边,三边平行并构成的形状为一个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侧面及三个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该三角形侧面的两个底角为30度,其两个腰相等。进一步的,所述镜头为单镜头或双镜头。进一步的,所述配镜结构设于一配镜外壳内,该配镜外壳底面开口,该开口处设置有镜头连接装置,所述镜头固定在该镜头连接装置处;所述配镜外壳固定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右前表面反射镜片的两个斜侧面分别设置有左调节旋钮、右调节旋钮及左旋转柱、右旋转柱。所述左调节旋钮设置于左侧配镜外壳外侧下部区域,其旋钮端部旋转穿过左侧配镜外壳并连接于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外侧面;所述右调节旋钮设置于右侧配镜外壳外侧下部区域,其旋钮端部旋转穿过右侧配镜外壳并连接于所述右前表面反射镜片外侧面;所述左旋转柱设置于所述左侧配镜外壳内侧面上部与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外侧面上部之间,且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能够以所述左旋转柱为轴旋转;所述右旋转柱设置于所述右侧配镜外壳内侧面上部与所述右前表面反射镜片外侧面上部之间,且所述右前表面反射镜片能够以所述右旋转柱为轴旋转。进一步的,所述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在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设有左透明玻璃片和右透明玻璃片,两玻璃片交接处及四周作密闭处理,以起到防尘和保护内部作用。进一步的,所述镜头为焦距不小于33mm的镜头。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一是光线进入等边三棱镜后发生的是全反射,因此反射光损小;二是靠近镜头的等边三棱镜的底面的大小只要能覆盖镜头像场即可,体积不会太大,从而左右两片前表面平面反射镜可以靠得更近,相当于立体镜距可以更小;三是等边三棱镜的上棱边离镜头较远,从而在影像中间形成的竖直分隔线不会那么粗重,提高了像素的利用率。这种交叉式立体配镜同样可用于双镜头一体机的立体拍摄。适当调整左右两片前表面平面反射镜的夹角到55~60度,使得左右两条出射光线平行进入一体机的双镜头,这样就可以实现较远的大场景的立体拍摄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单镜头立体交叉图配镜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双镜头立体交叉图配镜原理图;图3为本技术配镜外壳与等边三棱镜安装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请参照附图1-4,本技术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该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设于镜头前侧,该配镜结构包括等边三棱镜01、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等边三角形面,两个等边三角形面之间为三个矩形面,其中的一个矩形面正立于所述镜头的前侧,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分置于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两侧并以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中心线对称;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的外端边,与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上侧顶角边,三边平行并构成的形状为一个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侧面及三个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该三角形侧面的两个底角为30度,其两个腰相等。所述镜头为单镜头05或双镜头。所述配镜结构设于一配镜外壳02内,该配镜外壳02底面开口,该开口处设置有镜头连接装置03,所述镜头固定在该镜头连接装置03处;所述配镜外壳02固定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的两个斜侧面分别设置有左调节旋钮61、右调节旋钮62及左旋转柱71、右旋转柱72。所述左调节旋钮61设置于左侧配镜外壳外侧下部区域,其旋钮端部旋转穿过左侧配镜外壳并连接于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外侧面;所述右调节旋钮62设置于右侧配镜外壳外侧下部区域,其旋钮端部旋转穿过右侧配镜外壳并连接于所述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外侧面;所述左旋转柱71设置于所述左侧配镜外壳内侧面上部与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外侧面上部之间,且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能够以所述左旋转柱71为轴旋转;所述右旋转柱72设置于所述右侧配镜外壳内侧面上部与所述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外侧面上部之间,且所述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能够以所述右旋转柱72为轴旋转。所述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在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设有左透明玻璃片81和右透明玻璃片82,两玻璃片交接处及四周作密闭处理,以起到防尘和保护内部作用。所述镜头为焦距不小于33mm的镜头。实施例1:单镜头立体交叉图配镜结构。如图1所示,被拍摄物体发出的左入射光线31和右入射光线32分别经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和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反射,从等边三棱镜01的左右两侧进入等边三棱镜01的内部,并在等边三棱镜01内部的右面和左面发生全反射,然后分别从等边三棱镜01下面射出,形成右出射光线42和左出射光线41两路光线,最后进入单镜头,形成右左两个并立的有视差的立体影像。由于左右两路影像分别经由本结构两次反射后成为右左交叉影像,所以本结构称为交叉式立体配镜。实施例2:双镜头立体交叉图配镜结构,双镜头包括左镜头51和右镜头52。如图2所示,适当调整左右两片前表面平面反射镜的夹角到55~60度,使得右出射光线42和左出射光线41平行进入一体机的左镜头51和右镜头52,这样就可以实现较远的大场景的立体拍摄。实施例3: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图。如图4所示,左右两片前表面反射镜片和等边三棱镜01都安装在配镜外壳02内部。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和右前表面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该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设于镜头前侧,其特征在于:该配镜结构包括等边三棱镜(01)、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等边三角形面,两个等边三角形面之间为三个矩形面,其中的一个矩形面正立于所述镜头的前侧,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分置于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两侧并以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中心线对称;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的外端边,与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上侧顶角边,三边平行并构成的形状为一个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侧面及三个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该三角形侧面的两个底角为30度,其两个腰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该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设于镜头前侧,其特征在于:该配镜结构包括等边三棱镜(01)、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均为等边三角形面,两个等边三角形面之间为三个矩形面,其中的一个矩形面正立于所述镜头的前侧,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分置于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两侧并以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中心线对称;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22)的外端边,与所述等边三棱镜(01)的上侧顶角边,三边平行并构成的形状为一个上下底面为三角形侧面及三个矩形面或等腰梯形面,该三角形侧面的两个底角为30度,其两个腰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为单镜头(05)或双镜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式立体配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镜结构设于一配镜外壳(02)内,该配镜外壳(02)底面开口,该开口处设置有镜头连接装置(03),所述镜头固定在该镜头连接装置(03)处;所述配镜外壳(02)固定所述左前表面反射镜片(21)、右前表面反射镜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胜强苏敏
申请(专利权)人:苏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