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材料特别是棉花的开清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0082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将杂质从纤维材料特别是棉花中分离出来的设备中,有至少两个设在喂给装置后面的刺辊,这两个刺辊各至少设一个除杂刀和配属于它的除杂孔,第二刺辊圆周处的离心力比第一刺辊的大。为了能均匀地导引纤维并改善纤维材料的除杂,在第一刺辊和第二刺辊之间设第三刺辊,这三个刺辊串联设置,第三刺辊与第一刺辊以及第二刺辊与第三刺辊各作为送出罗拉和开松罗拉共同工作。(*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纤维材料特别是棉花的开松和除杂设备,它至少有两只装在喂给装置后面的刺辊,在此至少两只刺辊处各至少设一个除杂刀和配属于它的除杂孔,在第二刺辊处的离心力比第一刺辊处的大。在由DE-OS2712650已知的设备中,按其第一种结构形式(该文本中附图说明图1),设置了一只第一刺辊,在它后面设一只第二刺辊。这两只刺辊的旋转方向相反。与第一刺辊相比直径较小的第二刺辊,以比第一刺辊高得多的转速旋转,它的锯齿尖与第一刺辊的锯齿尘处于转移区。低压从设在它们后面的尘笼经纤维输送通道一直延续到第二刺辊,纤维材料途经除杂孔后,在通过外壳上的孔和除杂孔进入的气流作用下,从第二刺辊上剥下并到达尘笼。按其第二种结构形式(该文本中图2),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刺辊安装了另一个刺辊。第三刺辊与第一刺辊直径相同,并均作反时针旋转,但其转速低于第一刺辊。第一和第三刺辊的锯齿尖彼此处于梳理区。第三刺辊装在一个外壳中,外壳上因设有除杂刀的除杂孔而被断开。在这两种结构形式中,第二刺辊在空间上与第一刺辊直接共同工作。情况表明,从第二刺辊上剥下纤维材料的抽吸气流对第一刺辊起有害的反作用。尤其是此抽吸气流在第一刺辊和外壳之间的空间内绕着第一刺辊起作用,并因此影响纤维的输送。此外,不利的是抽吸气流与从第二刺辊上剥下之散纤维一起,通过从外面吸入的空气,还带走了来自第二刺辊处除杂孔中的杂质。从尘笼处抽吸的气流,不利地作用在第一和第二刺辊处的除杂孔上。另一个缺点是,纤维材料在直接从第一至第二刺辊的过渡过程中,只有在特别高的转速下才能开松,这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尤其是受到所谓弯曲临界转速和辊筒宽度的限制。假如纤维材料由于转速过低而开松程度很差时,则总的看来第二刺辊的除杂作用太小。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制成一种本文开始所述类型的设备,它避免所述的缺点,尤其能均匀地导引纤维,并能改善纤维材料除杂效果。通过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所述来达到此目的,即在第一刺辊和第二刺辊之间设第三刺辊,这三只刺辊串联设置,第三刺辊与第一刺辊以及第二刺辊与第三刺辊各作为送出罗拉和开松罗拉共同工作。通过在中间插入第三刺辊,可以使第一和第二刺辊在空间彼此分开。重要的是,第三刺辊是串联的,也就是第二刺辊只直接与第三而不与第一刺辊共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刺辊只对第三刺辊起作用,而第三刺辊只作为送出和开松罗拉而影响到第一刺辊。由于有第三刺辊(中间罗拉)而造成的第二与第一刺辊的空间距离,带来的优点是避免了气流扰动的影响。因此,第三刺辊(中间罗拉)作为送出和开松罗拉而与第一刺辊共同工作,亦即第一和第三刺辊的锯齿尖彼此不是处于梳理区,从而带来另一个优点是使纤维材料受到再一次的开松和伸张,所以除杂作用通过第二刺辊而得到改善。所以中间罗拉(第三刺辊)有双重优点,即既可避免在第一刺辊上的干扰气流,又可改善纤维材料的开松,其结果是得到均匀地导引纤维材料和对纤维材料良好地除杂,通过在第三刺辊上附加的伸张,使第二刺辊上的纤维包覆层更加均匀,在纤维网中的不均匀处被第二刺辊伸张(拉开)。两只刺辊(第一和第三刺辊)的除杂孔(除杂区)的距离越远,在除杂区中的气流与室内空气分得就越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彼此相继的除杂孔相互不影响。纤维材料的抽吸气流和分离出来的杂质流是分开的。两个除杂孔下部的尘箱和飞毛箱也是彼此远隔一定距离的。每个除杂孔下部产生紊流,并为了从此紊流中分离出杂质需要大的镇静腔。这些镇静腔的体积较大且彼此远隔。因此,可使从第二刺辊处的除杂孔出来的废飞毛难以到第一刺辊处的除杂孔去,并也难以进入每个除杂孔处均存在的抽气区中。第三刺辊的旋转方向最好与第一和第二刺辊的旋转方向相反。因此,流向第二刺辊的材料流在第三刺辊的上部移动,从而再次明显地将第一和第二刺辊处的除杂孔之间的空气分开。这两个除杂孔理想地分开。第三刺辊用一个无除杂孔和除杂刀的外壳围绕是合乎要求的。第三刺辊处的圆周速度最好大于第一刺辊处的圆周速度。因此纤维材料受到附加的开松(伸张),从而改善了接着在第二刺辊处的除杂。使第二刺辊处的圆周速度大于第三刺辊处的圆周速度是有好处的。第二刺辊处的圆周速度由于插入了第三刺辊(中间罗拉)而比现有的要小,从而在结构方面带来好处。最好在第二刺辊后面设置将纤维从输送气流中分开的设备,例如尘笼、吸尘器等,纤维材料借助于气流经输送管输向这种设备。在第二刺辊后面最好设置带有材料输送风机的纤维输送管。在第二刺辊的纤维输出部位附近最好有一个吸气口。因此输送气的吸入与第二刺辊的除杂刀和除杂孔在空间相隔一定距离,所以不会以不适当的方式入除杂孔吸入被分离了的杂质。纤维材料的抽吸气流与杂质流是分开的,所以没有杂质和纤维絮一起被吸走。杂质最好通过离心力和重力脱出。第二刺辊和第三刺辊的直径相同或接近相同是合适的。这样可改善第二刺辊的弯曲临界转速。在第二刺辊和第三刺辊上面共同的盖板可整个地从这些刺辊处移开和重新移回。因此使盖板的制造简化,并便于接近和维修这些刺辊。按照另一种有优点的结构形式,此开松和除杂设备前面设纤维喂给装置,它有一个上储料筒和一个下喂给箱,纤维材料从喂给箱经输料装置输往给料装置。下面借助于附图表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按本专利技术带给料罗拉和给料板的设备侧视图,图2如图1那样的设备,有两只给料罗拉,在第一刺辊处有两个带除杂刀的除杂孔以及后置的吸尘器,图3第二及第三刺辊直径相同的结构形式,以及图4有前置的纤维喂给装置以及输送装置的设备。要进行除杂的纤维材料,尤其是棉花,以絮状喂入在一个封闭外壳1中的除杂设备中。材料的喂入例如通过一个图上未表示的供料漏斗来实现的。棉絮借助于一个给料板2和一个给料罗拉3被第一刺辊4抓住后进入该设备,刺辊4可旋转地支承在外壳1中,它反时针(沿箭头A)旋转。在刺辊4后面装有第三刺辊5和较小的第二刺辊6。刺辊4、5和6上包覆锯齿条。刺辊4的直径约从360至460毫米,例如410毫米,圆周速度约从15至21米/秒,例如为18米/秒,刺辊5的直径约从135至215毫米,例如175毫米,圆周速度约从19至25米/秒,例如22米/秒,刺辊6的直径约从70至130毫米,例如100毫米,圆周速度约从23至30米/秒,例如为26.5米/秒。刺辊4、5和6被外壳1或部分外壳17至25所围绕。因此,刺辊4处于一个封闭的外壳中,外壳上有一个除杂孔7作为纤维中杂质的出口,杂质的数量与或可与除杂的程度相适应。有一个除杂刀8,例如一种刀片,它配属于除杂孔7,它最好可调节地固定在部分外壳1a的旁边。除杂孔7通过外壳1上的孔26与外界空气相通。与第一刺辊4和第三刺辊5相比直径较小的第二刺辊6,以比刺辊4和5为高的转速旋转,其中,如图所示,它的锯齿尖6a与第三刺辊5的锯齿尖5a处于转移区。因此刺辊6可根据它对纤维材料的作用而言作为送出和开松罗拉。刺辊5的锯齿尖5a如图所示与第一刺辊4的锯齿尖4a处于转移区。当例如刺辊4与刺辊5的直径之比以及刺辊5与刺辊6的直径之比均为2∶1时,则以远大于刺辊4的转速旋转的刺辊6,由于其角速度大而产生比第一刺辊4要大的加速度和离心力。因此作用在纤维材料上的离心力从这个刺辊到那个刺辊将越来越大。刺辊6可经过纤维输送管14,与图上未表示的一个尘笼连接。纤维材料被气流16气动输送。尘笼的内腔中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纤维材料特别是棉花的开松和除杂设备,它至少有两只装在喂给装置后面的刺辊,在此至少两只刺辊处各至少设一个除杂刀和配属于它的除杂孔,在第二刺辊处的离心力比第一刺辊处的大,其特征为:在第一刺辊(4)和第二刺辊(6)之间设第三刺辊(5),这三只刺辊(4、5、6)串联设置,第三刺辊(5)与第一刺辊(4)以及第二刺辊(6)与第三刺辊(5)各作为送出罗拉和开松罗拉共同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赫尔约瑟夫泰姆伯格赫尔费迪南德莱费尔德赫尔斯蒂芬施利奇特
申请(专利权)人:特鲁菲舍尔股份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