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网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0067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梳理机有一个主辊,旋转盖板,剌辊和小滚筒。剌辊及旋转盖板和盖板及小滚筒,以及小滚筒及剌辊间设本发明专利技术之抽吸器及分离刀,清除织物尘土,提高梳理效果。预备元件有结构表面,其齿形与主滚筒转向相对,除作梳理外并将主液筒上的织物振动,使分离刀易清除尘土,由抽吸器抽出。发明专利技术还适用于一切载送绒织物的转辊。(*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在齿辊上滚动的绒纤维除尘器有关,例如用放置在齿辊径向对侧的静态可调分离表面,并且,依齿辊旋转方向看,有一个相似的静态前置预备元件,可在齿辊的径向上调节,在预备元件与分离表面之间留有一个自由间隙。在目前的工艺中,上述装置属于已知,例如在德国GB-PS1,058,894号中所述,当绒织物藉在主滚筒旋转方向对侧上放置的刀片,通过回转盖板后,用一个吸气槽将主滚上的绒中的尘土吸出并排放。有一个沿主滚筒的旋转方向上看、在刀片前方的绒布偏导辊。上述的去尘装置又简称为除尘器,其改进方案如专利第DE-3,034,036C2号(等同US-40,852号)所示,其中另有锯齿形针布紧接刀片放置,以便将纤维层放在主滚筒上,因而纤维被抽吸成为一个任意的铺层后,又被平行放置。另一除尘器如US-PS4,309,796号所示,刀片的前置导板沿主滚筒旋转方向看,是处在后方,一个静梳理元件紧靠刀后设置。图示在一台梳理机中的全部除尘器,仅使用静止梳理元件,在各静止元件之间设上述除尘器。DE-2,846,109C3号专利中揭示一个相似的方案(与US-4,314,387号等同),也相似地在静止梳理元件后(按主滚筒旋转方向看),设置一个与主滚筒表面相对的导板,并设有刀片固定在后面的静止梳理元件上,形成一个特定的分离间隙。因此,导板是收集轨的一部分,可将其调节,与主滚筒表面靠近或分离,并向导向刀片靠近。此外,后一元件还可调节,使刀刃与收集轨之间的分离隙宽度可变化。上述工艺现状的一般缺点,从现代机器产量性能的发展观点看,可从清棉间及梳棉间中发现,因为在这些车间中,性能在近年来已有很大提高。尤其是不仅要求提高梳理机的产量性能,而且要求对梳条有改进,从而在每一梳理功能中,必须对工序的组织进行研究工作,以求高性能生产较均匀的梳条,并且能减少白星与尘土的含量,并对纤维的损伤小。在前述的工艺现状中,在技术发展的目前阶段,可以无例外地肯定各专利技术人都在纤维绒到达上述刀刃前,必须将主滚筒上的绒织物引导通过一个光滑导向表面,以取得良好结果。这种考虑来自经验,因为两静止梳理元件间的尘土分离隙没有前述的导向表面,便可能在分离隙出现一个所谓的“鼻突”,其缺点为如无控制,可能达到吸气中,或回到绒上。用上述刀片的前置导板,便可消灭“鼻突效果”。但是,在当今对梳理机的高性能要求中,如有可能,不允许在没有梳理功能的主滚筒上设置任何表面。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求取一种取代上述导板的措施,至少有积极的梳理效果,而无所谓的鼻突作用。通过实验意外发现,插入一个取代上述导向表面的梳理杆,将其旋转180°,便可获得良好的梳理效果,将纤维导向刀片而不出现鼻突。为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方向是使上述先有工艺领域遵守一个准则,即预备元件应有一个结构表面与齿辊周缘相对。其他实施方案在下面的从属权项中解说。通过本专利技术取得的优点,在于利用取得梳理效果的梳理机有最佳的布局,便可能同时将尘土作最佳化分离。下文中藉助于附图对专利技术作较详细解说,仅为说明各种方案而已。附图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通过梳理机的概略横向剖视图,仅限于表示与专利技术有关的部件。图2为图1梳理机的放大剖视图。图2a为图2的放大剖视图。图3为图2装置的改型。图4-6及图8、9、11及13各为图2元件的一种改型。图7、10及12为按视线Ⅲ观看的图7、9、12、13的一个表面。图14为图3器件的改型。图15为图11元件的应用,表示沿箭头方向1的剖视图(图16)。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图17为图1-16元件的一实施方案。图18为图17部分沿箭头方向Ⅱ的俯视图。图19为图2、3及14中一细节的放大剖视图。图20为图2一元件改型。图1概示梳理机1的横截面,包括一个主滚筒2,旋转盖板3在其上,一个剌辊4和一个小滚筒5。剌辊前及小滚筒后的元件为简化起见故未示。在旋转盖板3及小滚筒5之间的后梳理区,和小滚筒5及剌辊4间的前梳理区中,有预备元件6,抽吸器7和分离刀8,按主滚筒旋转方向D观看,依次排列。这组合与图2中的组合一致。在剌辊4与旋转盖板2间的前梳理区中,设图3中的组合,依次为预备元件6,抽吸器7及分离刀9。从而分离刀的安排为可在梳理元件10上,按箭头方向Ⅱ调节。在前梳理区中,一个梳理元件12安排在预备元件16前,而在梳理元件10后,在后梳理区及前梳理区中,梳理元件12设在分离刀8后,即在后梳理区中有一个,而在前梳理区5中有五个。因此,梳理元件12与梳理元件10相同,但无分离刀9。元件6、8、10及12的紧固方法,下文参照图17说明。暂时仅需指出,元件6、8、10及12为可在箭头方向13上调节,即在径向上可向主滚筒2靠近或远离。此外,元件8及10也可在箭头方向14上调节,也相似将参照图17及18说明。并且,在图2及3中,有一个全钢针布15附加在主滚筒2上,向其表面牵引,图中仅简单表示。预备元件6有一个承载体16,上面附加全钢针布。这种全钢针布在承载体16上的附加,在工艺领域中为已知,例如瑞士专利说明书第543,607所述,本文不再叙述。预备元件6的全钢针布17的专利技术构思,在于针布的齿,方向基本与主滚筒的旋转方向D一致,前倾面α(见图3a)在0至75度范围内。术语前倾面定义见德国工业标准No.64123/第1页。分离刀8有与预备元件6的承载体16相似的形式,但有刀刃18,朝向与主滚筒2的旋转方向D相反,有平底面22。刀刃18与全钢针布17间保持分离隙19开放。通过切割间隙19的分离尘土由抽吸器7抽吸,送入过滤器(未示)。抽吸器7有一条U形槽,下文将有叙述,藉泡沫橡胶垫21,放置在预备元件6及分离刀8上,实际上基合不施力。因此,可将泡沫橡胶与槽20粘接。图3表示部分与图2相同的元件,所以相同元件用同标号标志而不再叙述。图3表示胜过图2的实施例,因在核理元件10上安装较小的分离刀9取代分离刀8。不用分离刀8的底表面22,而用针布23(也称钢针布),从而可基本利用底面22的全部长度(依方向D观看)作梳理。这种全钢针布23为普通针布,即没有钢针布17类型的齿。针布的功能为已知,因此不再叙述。分离刀9在梳理元件10上的紧固方法不再说明,但需说明可在梳理元件10上固定紧固,或用导槽及放在里面的螺丝,可沿动作方向11移动并锁定,螺丝锚定在梳理元件10中。运转时,预备元件6及梳理元件10必须能按移动方向13及14调节,由于保持调节幅度极小,故不妨碍抽吸器7的泡沫橡胶垫21。图4,5及8各表示预备元件的全钢针布17的取代。例如,图4示结构表面作鱼鳞状24,以代替全钢针布17,而图5示纵肋25,图8示纵向波纹26。术语纵肋或纵向波纹应理解为在预备元件全长上伸展的肋棱或波纹,至少其长度相当于主滚筒针布的宽度,专业人员认为是主滚筒宽度。全钢针布17分别为鱼鳞24,肋25及波纹26,以及下面另有叙述的其他改型,其技术及工艺功能为使主滚筒的全钢针布15上的绒织物的不平部分振动,将尘粒在离心力的促使下,易于浮出表面,离心力对于绒织物上的尘粒还有作用,用刀刃18将尘土分离,利用抽吸器17清除。并且,与一般针布比较,虽然核理作用有减低,但确有积极的梳理效果。为达到技术及工艺目的其他改型,图6及7表示用刻痕表面27取全钢针布17,而图9及10表示火山口形凹印28,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将在旋转的有齿滚筒(2)上的纤维绒中的尘土分离的装置,利用与有齿滚筒(2)旋转方向(D)相对放置的分离刀(8、9、34),分离刀虽是静止,但可在有齿滚筒(2)的径向上调节,一个从有齿滚筒(2)的旋转方向(D)看,放在分离刀前面的预备 元件(6、6.1、6.2)也相似静止,但可在有齿滚筒(2)的径向上调节,从而在预备元件(6、6.1、6.2)及分离刀(8、9、34)之间,留有一个空心分离间隙(19),特征在于预备元件(6、6.1、6.2)有一结构表面(17、24、 25、26、27、28、29、32),与有齿滚筒的周缘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伯特迪穆夫保罗斯塔海利
申请(专利权)人:里特机械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