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换插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4317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1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换插头,其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上的插孔面板,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一插孔组、第二插孔组、第三插孔组和第四插孔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面积有限的插孔面板上形成适用于多个国家的四个插孔组,灵活地利用插孔的组合实现插孔组的排布,每一插孔组均设置了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接地插孔,既充分考虑了转换插头的安全性能,同时使其具有极佳的兼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换插头
本技术涉及电器插头
,具体涉及一种转换插头。
技术介绍
目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电子产品的插头设计不完全相同,各国的设计标准也不同,不同国家买的电器不能方便的插到电源上,导致手机或其它电器无法充电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麻烦,特别是外出旅游,此问题则显得尤为突出,携带电源转换插头显得尤为必要。现有的转换插头上可供选择的插孔类型往往较少,往往只有一两种,功能较为单一,不能兼容更多个国家的插座或插头设计。由于转换插头本身的体积限制,使得更多种类型的插孔排布设计难度较大,并且需要考虑安全用电的要求,在有限的壳体内腔中设置各插孔的安全阀门,这使得多国通用的转换插头的设计难度更大。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多国适用、安全性能佳、结构简单合理、生产装配成本不高的转换插头,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多国适用、安全性能佳、结构简单合理、生产装配成本不高的转换插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转换插头,其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上的插孔面板,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一接地插孔、第二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构成第一插孔组,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构成第二插孔组;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构成第三插孔组;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三火线插孔和第三零线插孔,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第三火线插孔和第三零线插孔构成第四插孔组。优选地,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均为由斜条孔与圆孔拼合而成,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呈轴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二接地插孔的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一火线插孔为距离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较近的弧形插孔,所述第二接地插孔为距离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较远的矩形插孔。优选地,所述第一插孔组与欧式电源插头相适应,所述第二插孔组与澳式电源插头相适应,所述第三插孔组与美式电源插头相适应,所述第四插孔组与英式电源插头相适应。优选地,所述壳体内设有插孔保护结构,所述插孔保护结构包括支承架、设置于所述支承架上的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所述第二保护门上设有导向柱,所述第一保护门上设有用于套设于所述导向柱上的导向通孔或导向槽;所述第一保护门、第二保护门之间设有弹性元件。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门与所述第二保护门之间呈错层分布。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插孔组或第二插孔组的插孔相对应的导向斜角。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门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相对应的导向斜角,第二保护门上设有与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相对应的导向斜角。优选地,所述支承架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保护门或第二保护门的位移行程的限位结构。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护门与所述第二保护门均呈轴对称形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导向柱的两侧。优选地,所述第二保护门呈框型。优选地,所述插孔保护结构包括第三保护门,所述第三保护门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相对应的导向斜角;所述第三保护门上设有弹性元件。优选地,所述壳体或者所述支承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保护门的弹性元件相抵接的限位结构。优选地,所述壳体或者所述支承架上设有所述第一保护门和/或第二保护门和/或第三保护门的导向滑槽。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一种转换插头,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包括:在面积有限的插孔面板上形成适用于多个国家的至少四个插孔组,灵活地利用插孔的组合实现插孔组的排布,每一插孔组均设置了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接地插孔,既充分考虑了转换插头的安全性能,同时使其具有极佳的兼容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结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插孔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插孔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的装配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的状态图之一;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的状态图之二;图7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的状态图之三;图8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第三保护门的状态图之一;图9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转换插头的第三保护门的状态图之二。其中,1-壳体,2-插孔面板,3-第一接地插孔,4-第二接地插孔,5-第一火线插孔,6-第一零线插孔,7-第二火线插孔,8-第二零线插孔,9-第三火线插孔,10-第三零线插孔,11-支承架,12-第一保护门,13-第二保护门,14-导向柱,15-导向通孔,16-弹性元件,17-导向斜角,18-第三保护门,19-限位结构,01-第一插孔组,02-第二插孔组,03-第三插孔组,04-第四插孔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为便于描述,这里可以使用诸如“在…之下”、“在…下面”、“下”、“在…之上”、“上”等空间相对性术语来描述如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个(些)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当一个元件或层被称为在另一元件或层“上”、“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或层上、直接连接到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元件或层。可以理解,这里所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技术。在这里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该”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进一步地,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或“包含”表明所述特征、整体、步骤、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体、步骤、元件、组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增加。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技术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请参阅附图1、2和3,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转换插头,其包括壳体1及设于壳体1上的插孔面板2,所述插孔面板2上设有第一接地插孔3、第二接地插孔4、第一火线插孔5和第一零线插孔6,所述第一接地插孔3、第一火线插孔5和第一零线插孔6构成第一插孔组01,所述第二接地插孔4、第一火线插孔5和第一零线插孔6构成第二插孔组02;所述插孔面板2上设有第二火线插孔7和第二零线插孔8,所述第一接地插孔3、第二火线插孔7和第二零线插孔8构成第三插孔组03;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三火线插孔9和第三零线插孔10,所述第二接地插孔4、第三火线插孔9和第三零线插孔10构成第四插孔组0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的转换插头,在面积有限的插孔面板2上形成适用于多个国家的至少四个插孔组,灵活地利用插孔的组合实现插孔组的排布,每一插孔组均设置了火线插孔、零线插孔和接地插孔,既充分考虑了转换插头的安全性能,同时使其具有极佳的兼容性能。所述第一火线插孔5和第一零线插孔6均为由斜条孔与圆孔拼合而成,所述第一火线插孔5和第一零线插孔6呈轴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接地插孔3、第二接地插孔4的两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转换插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上的插孔面板,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一接地插孔、第二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构成第一插孔组,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构成第二插孔组;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构成第三插孔组;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三火线插孔和第三零线插孔,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第三火线插孔和第三零线插孔构成第四插孔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上的插孔面板,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一接地插孔、第二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构成第一插孔组,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构成第二插孔组;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二火线插孔和第二零线插孔构成第三插孔组;所述插孔面板上设有第三火线插孔和第三零线插孔,所述第二接地插孔、第三火线插孔和第三零线插孔构成第四插孔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均为由斜条孔与圆孔拼合而成,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呈轴对称地分布于所述第一接地插孔、第二接地插孔的两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火线插孔为距离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较近的弧形插孔,所述第二接地插孔为距离所述第一火线插孔和第一零线插孔较远的矩形插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孔组与欧式电源插头相适应,所述第二插孔组与澳式电源插头相适应,所述第三插孔组与美式电源插头相适应,所述第四插孔组与英式电源插头相适应。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换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插孔保护结构,所述插孔保护结构包括支承架、设置于所述支承架上的第一保护门和第二保护门,所述第二保护门上设有导向柱,所述第一保护门上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良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万旅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