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3052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航空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该机构的特征是:将两个推拉式作动筒通过中继安装的方式叠加,使得转动角度大大增加。采用作动筒(5)整体推动安装有次级作动筒(2)的上套筒(3)和下套筒(7),实现第一阶段的转动,当初级作动筒(5)达到极限位置后,次级作动筒(2)可继续推动输出套筒(4)运动,实现第二阶段运动。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可分别运动,其中不动的作动筒通过液压油锁、机构自锁或电动锁相装置实现止动并传载。同时,双作动筒可以提供余度,提高可靠性。采用该机构能够实现大动力的前转弯,能够实现舰载型飞机、民用飞机对于前轮动力大转弯角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
技术介绍
推拉式前轮转弯驱动方式以其力臂大、效率高、机构简单可靠等优点广泛用于各个型号的前轮转弯系统驱动中。但常规的单作动的力臂驱动方式由于结构形式的限制其转弯角度往往不能太大,否则会造成作动筒驱动力的力臂过小或造成结构碰撞干涉。采用特殊机构放大转角的结构形式由于其机构特性的限制,其动力转弯角度也不能太大,而且涉及到的机构多、调整困难、维护困难,所以可靠性不高。而在舰载机、民用飞机等领域要求前轮动力操纵角往往需要大于±90°,此时用单作动驱动方式就更难以达到所需的角度。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双联动大操纵角前轮转弯机构,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能够较容易实现大角度动力操纵,而且双联动的初、次级作动筒相互备份,可以实现操纵机构双余度,可靠性好。
技术实现思路
双联动大角度前轮转弯机构,基本思路是采用作动筒(5)整体推动安装有次级作动筒(2)的上套筒(3)和下套筒(7),实现第一阶段的转动,当初级作动筒(5)达到极限位置后,次级作动筒(2)可继续推动输出套筒(4)运动,实现第二阶段运动。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可分别运动,其中不动的作动筒通过液压油锁、机构自锁或电动锁相装置实现止动并传载。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也可同时运动,实现两倍速率的转向动作。同时初级作动筒(5)和次级作动筒(2)单独运动和联动可以实现前轮转弯系统大、小增益控制,小增益时由次级作动筒(2)单独运动,转向速度较慢,转弯角度较小。大增益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联动,转向速度快,转弯角度大。技术方案: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由支柱(1)、次级作动筒(2)、上套筒(3)、驱动套筒(4)、初级作动筒(5)、连接轴(6)、下套筒(7)、扭力臂(8)、活塞杆(9)、轮胎(10)。机构由三个套筒重叠安装形成,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完成动力转向运动。三个转动套筒上套筒(3)、驱动套筒(4)、下套筒(7)按顺序套在支柱(1)上,其中上套筒(3)和下套筒(7)由连接轴(6)连接在一起。驱动套筒(4)为力输出套筒,其与扭力臂(8)连接,从而将转动力矩传递给机轮轮胎(10)。次级作动筒(2)通过耳轴安装在上套筒(3)和下套筒(7)之间并随上套筒(3)和下套筒(7)一并联动。初级作动筒(5)安装在支柱(1)的支臂上。初级作动筒(5)的活塞杆通过连接轴(6)与上套筒(3)、下套筒(7)相连,并驱动上套筒(3)、下套筒(7)、连接轴(6)、次级作动筒(2)一并旋转联动。同时次级作动筒(2)的活塞杆与驱动套筒(4)相连,并直接迫使驱动套筒(4)进行旋转。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a)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大于±90°(即总偏转角度大于180°)的动力前轮转弯。(b)本专利技术采用常规的推拉作动筒,力臂大、效率高。(c)本专利技术自带双余度,当其中一个作动器卡滞时,另一作动器可继续运动保证飞机方向控制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其中:1-支柱、2-次级作动筒、3-上套筒、4-驱动套筒、5-初级作动筒、6-连接轴、7-下套筒、8-扭力臂、9-活塞杆、10-轮胎图2是本专利技术结构中立位置理论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机构右偏极限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机构左偏极限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由支柱(1)、次级作动筒(2)、上套筒(3)、驱动套筒(4)、初级作动筒(5)、连接轴(6)、下套筒(7)、扭力臂(8)、活塞杆(9)、轮胎(10)组成机构由三个套筒重叠安装形成,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完成动力转向运动。三个转动套筒上套筒(3)、驱动套筒(4)、下套筒(7)按顺序套在支柱(1)上,其中上套筒(3)和下套筒(7)由连接轴(6)连接在一起。驱动套筒(4)为力输出套筒,其与扭力臂(8)连接,从而将转动力矩传递给机轮轮胎(10)。次级作动筒(2)通过耳轴安装在上套筒(3)和下套筒(7)之间并随上套筒(3)和下套筒(7)一并联动。初级作动筒(5)安装在支柱(1)的支臂上。初级作动筒(5)的活塞杆通过连接轴(6)与上套筒(3)、下套筒(7)相连,并驱动上套筒(3)、下套筒(7)、连接轴(6)、次级作动筒(2)一并旋转联动。同时次级作动筒(2)的活塞杆与驱动套筒(4)相连,并直接迫使驱动套筒(4)进行旋转。图2为中立位置理论图。图中0点为套筒旋转中心;杆AD代表以上套筒(3)、下套筒(7)组成的连杆;C点为作动筒(5)与支臂的连接点;杆BO为驱动套筒(4),并与扭力臂(8)相连,将转弯驱动力传递给轮胎。D点为作动筒(2)与上套筒(3)、下套筒(7)的连接点。当作动筒(5)伸长,推动由杆AD绕O点旋转,杆AD带动作动筒(2)移动到最右边位置,同时作动筒(2)收缩,进一步将驱动套筒(4)往右边拉动,即带动B点移动到最右边位置。当作动筒(5)缩短,拉动由杆AD绕O点旋转,杆AD带动作动筒(2)移动到最左边位置,同时作动筒(2)伸长,进一步将驱动套筒(4)往左边拉动,即带动B点移动到最左边位置。当飞机需要大动力角度转弯时,作动筒(2)和作动筒(5)同时联动,其中当作动筒(2)收缩、作动筒(5)伸长时,驱动套筒(4)带动前轮大角度右偏,对应图3状态。当作动筒(2)伸长、作动筒(5)收缩时,驱动套筒(4)带动前轮大角度左偏,对应图4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由支柱(1)、次级作动筒(2)、上套筒(3)、驱动套筒(4)、初级作动筒(5)、连接轴(6)、下套筒(7)、扭力臂(8)、活塞杆(9)、轮胎(10)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转弯机构由三个转动套筒重叠安装形成,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完成动力转向运动;三个转动套筒上套筒(3)、驱动套筒(4)、下套筒(7)按顺序套在支柱(1)上,其中上套筒(3)和下套筒(7)由连接轴(6)连接在一起;驱动套筒(4)为力输出套筒,其与扭力臂(8)连接,从而将转动力矩传递给机轮轮胎(10);次级作动筒(2)通过耳轴安装在上套筒(3)和下套筒(7)之间并随上套筒(3)和下套筒(7)一并联动;初级作动筒(5)安装在支柱(1)的支臂上;初级作动筒(5)的活塞杆通过连接轴(6)与上套筒(3)、下套筒(7)相连,并驱动上套筒(3)、下套筒(7)、连接轴(6)、次级作动筒(2)一并旋转联动;同时次级作动筒(2)的活塞杆与驱动套筒(4)相连,并直接迫使驱动套筒(4)进行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联动大操纵角的前轮转弯机构,由支柱(1)、次级作动筒(2)、上套筒(3)、驱动套筒(4)、初级作动筒(5)、连接轴(6)、下套筒(7)、扭力臂(8)、活塞杆(9)、轮胎(10)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转弯机构由三个转动套筒重叠安装形成,并由次级作动筒(2)和初级作动筒(5)完成动力转向运动;三个转动套筒上套筒(3)、驱动套筒(4)、下套筒(7)按顺序套在支柱(1)上,其中上套筒(3)和下套筒(7)由连接轴(6)连接在一起;驱动套筒(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驰刘远平许杰安涛方勇范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