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11059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2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本离合结构包括若干插头;壳体上开设有允许插头插入,且允许插头沿转轴轴线运动的避让槽;插头的内端部转动连接有一滚轮,壳体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挡条一,辅助转子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挡条一对应的挡条二;滚轮能够插设在相邻挡条一和相邻挡条二之间,且限制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相对旋转;壳体的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衔铁柱二,衔铁柱二上绕设有通电线圈二,插销上固定设置有与衔铁柱二对应的铁质的吸附块二,插头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驱使插头远离吸附块二的复位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结合稳定、分离彻底等优点。

Clutch structure between double shell rotor motor and auxiliary rot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lutch structure between a shell and auxiliary rotor in a dual rotor motor,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otor. The present separation structure includes a number of plugs; the housing is provided with a shelter that allows plugs to be inserted and allows the plug to move along the axis of the rotating shaft; the inner end of the plug is connected with a roller,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housing is evenly arranged with a number of bars,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auxiliary rotor is set with a gear bar corresponding to the bar two; the roller can be mounted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auxiliary rotor. It is sufficiently inserted between the adjacent bar one and the adjacent bar two, and restricts the relative rotation between the shell and the auxiliary rotor; the upper part of the shell is evenly arranged with a number of iron columns two, the iron pillar two is arranged on the electric coil two, the pin is fixed with the iron absorbing block two corresponding to the iron pillar two, and between the plug and the shell is set between the plug and the shell. Drive the plug away from the reset spring of the adsorption block two.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stable combination and thorough sepa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机
,涉及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
技术介绍
重型电机,其启动时负荷大,容易对电机各部件造成损伤,刹车时,转子的惯性大,影响传动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接合与分离。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本电动机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主转子,所述主转子与壳体之间具有筒状的辅助转子,所述主转子内穿设有转轴,所述转轴与主转子固连,所述辅助转子的内壁上具有永磁体定子;所述辅助转子和壳体均转动连接在转轴上;本离合结构包括若干插头;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允许插头插入,且允许插头沿转轴轴线运动的避让槽;所述插头的内端部转动连接有一滚轮,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挡条一,所述辅助转子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挡条一对应的挡条二;所述滚轮能够插设在相邻挡条一和相邻挡条二之间,且限制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相对旋转;所述壳体的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衔铁柱二,所述衔铁柱二上绕设有通电线圈二,所述插销上固定设置有与衔铁柱二对应的铁质的吸附块二,所述插头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驱使插头远离吸附块二的复位弹簧。通电线圈二通电后,衔铁柱二通磁,并吸附吸附块二,拉动插头进入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间隙内,滚轮能够在挡条一和挡条二的阻力作用下滚动,并从相邻挡条一和相邻挡条二之间的空隙处卡入,实现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接合,通电线圈二断电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插头解除对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接合,使两者分离。在上述的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中,所述辅助转子的一侧固定设置有一端盖,所述端盖与辅助转子的侧壁之间形成一散热腔,所述转轴伸入所述散热腔内,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散热叶轮,所述发条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端盖的外侧壁和壳体的内壁上。叶轮对整个电动机进行散热,端盖、壳体等均为具有散热孔的网状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电动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点动机主体的截面图。图3是转轴与辅助转子处于接合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插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安装孔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辅助转子与壳体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接触盘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驱动电机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图中,11、壳体;12、主转子;13、辅助转子;14、转轴;15、发条;21、接触盘;22、安装孔;23、插销;24、压簧;25、凹口;26、衔铁柱一;27、通电线圈一;28、挡板;29、吸附块一;3、复位弹簧;41、螺纹槽;42、凸起;51、插头;52、避让槽;53、滚轮;54、挡条一;55、挡条二;56、衔铁柱二;57、通电线圈二;58、吸附块二;61、连杆;62、平面轴承;63、端盖;64、散热腔;65、散热叶轮;71、内花键;72、外花键;81、电源;82、初级线圈;83、次级线圈;84、开关一;85、开关二;86、开关三。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电动机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具有主转子12,主转子12与壳体11之间具有筒状的辅助转子13,主转子12内穿设有转轴14,转轴14与主转子12固连,辅助转子13的内壁上具有永磁体定子;转轴14与辅助转子13之间具有离合结构一,辅助转子13与壳体11之间具有离合结构二;辅助转子13与外壳之间连接有一发条15;辅助转子13和壳体11均转动连接在转轴14上。电动机断电停车:离合结构一将转轴14与辅助转子13接合,主转子12惯性力带动辅助转子13旋转,从而压紧发条15,一方面加速主转子12的快速止停,另一方将主转子12停车时的惯性力形成的机械能储存至发条15中;助力启动:发条15压缩至一定程度后,通过离合结构二将辅助转子13与壳体11之间接合,使两者相对固定,待主转子12通电时,离合结构一使转轴14一辅助转子13分离,离合结构二使辅助转子13与壳体11分离,发条15驱动辅助转子13相对主转子12的转动反向相反的反向旋转,使主转子12与定子之间切割磁场的速度加快,间接的增大了主转子12的驱动扭矩,使主转子12能够快速的启动。可以看出,本双转子电动机能够在主转子12止停时,辅助转子13作为辅助刹车结构,对主转子12进行快速止停;在主转子12启动时,辅助转子13作为辅助帮助主转子12启动的助力结构。在主转子12启动平稳后,离合结构一使转轴14与辅助转子13之间处于分离状态,离合结构二使辅助转子13与壳体11之间处于接合状态,使主转子12能够平稳可靠的对外提供驱动扭矩。如图1、图3和图7所示,离合结构一包括套设在转轴14上的接触盘21,接触盘21的外圈均匀设置有若干伸缩组件,伸缩组件包括径向开设在接触盘21上的安装孔22,安装孔22内滑动连接有一插销23,插销23的内端与安装孔22的底部壁面之间连接有一压簧24,辅助转子13的内壁上开设有与各伸缩组件一一对应的凹口25,插销23的外端能够插设在对应的凹口25内;接触盘21的内侧面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衔铁柱一26,衔铁柱一26上绕设有通电线圈一27,辅助转子13上固定设置有一挡板28,挡板28上固定设置有与衔铁柱一26对应的铁质的吸附块一29,壳体11与接触盘21之间连接有驱使接触盘21远离辅助转子13的复位弹簧3。结合时,通电线圈一27通电,衔铁柱一26通磁后与吸附块一29之间形成吸引力,使接触盘21在转轴14上滑动,通过插销23与辅助转子13的凹口25内,使转轴14与辅助转子13之间实现接合。通电线圈一27断电,在复位弹簧3的作用下,插销23脱离凹口25,实现接触盘21与辅助转子13之间的分离。插销23的外端面呈半球面;半球面形状的插销23端部,能够更加顺畅的与卡入凹口25内,且能够顺畅的从凹口25脱离出来。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安装孔22的内壁上开设有螺纹槽41,插销23的外壁上设置有两个与螺纹槽41对应的凸起42;在接触盘21与辅助转子13接合过程中,转轴14相对辅助转子13旋转,使插销23受摩擦力作用,具有旋转的趋势,从而在螺纹槽41的配合下,插销23旋转,并内缩,从而使接触盘21能够更好的进入辅助转子13的开口处,进入之后,在压簧24的作用下,插销23反向旋转并伸出,与凹口25配合,实现转轴14与辅助转子13之间的接合。如图1和图6所示,离合结构二包括若干插头51;壳体11上开设有允许插头51插入,且允许插头51沿转轴14轴线运动的避让槽52;插头51的内端部转动连接有一滚轮53,壳体11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挡条一54,辅助转子13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挡条一54对应的挡条二55;滚轮53能够插设在相邻挡条一54和相邻挡条二55之间,且限制壳体11与辅助转子13之间相对旋转;壳体11的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衔铁柱二56,衔铁柱二56上绕设有通电线圈二57,插销23上固定设置有与衔铁柱二56对应的铁质的吸附块二58。通电线圈二57通电后,衔铁柱二56通磁,并吸附吸附块二58,拉动插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本电动机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具有主转子(12),所述主转子(12)与壳体(11)之间具有筒状的辅助转子(13),所述主转子(12)内穿设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与主转子(12)固连,所述辅助转子(13)的内壁上具有永磁体定子;所述辅助转子(13)和壳体(11)均转动连接在转轴(14)上;本离合结构包括若干插头(51);所述壳体(11)上开设有允许插头(51)插入,且允许插头(51)沿转轴(14)轴线运动的避让槽(52);所述插头(51)的内端部转动连接有一滚轮(53),所述壳体(11)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挡条一(54),所述辅助转子(13)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挡条一(54)对应的挡条二(55);所述滚轮(53)能够插设在相邻挡条一(54)和相邻挡条二(55)之间,且限制壳体(11)与辅助转子(13)之间相对旋转;所述壳体(11)的上均匀设置有若干衔铁柱二(56),所述衔铁柱二(56)上绕设有通电线圈二(57),插头(51)外侧端面上固定设置有与衔铁柱二(56)对应的铁质的吸附块二(58),所述插头(51)与壳体(11)之间设置有驱使插头(51)远离吸附块二(58)的复位弹簧(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转子电动机中壳体与辅助转子之间的离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本电动机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具有主转子(12),所述主转子(12)与壳体(11)之间具有筒状的辅助转子(13),所述主转子(12)内穿设有转轴(14),所述转轴(14)与主转子(12)固连,所述辅助转子(13)的内壁上具有永磁体定子;所述辅助转子(13)和壳体(11)均转动连接在转轴(14)上;本离合结构包括若干插头(51);所述壳体(11)上开设有允许插头(51)插入,且允许插头(51)沿转轴(14)轴线运动的避让槽(52);所述插头(51)的内端部转动连接有一滚轮(53),所述壳体(11)的内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挡条一(54),所述辅助转子(13)的外壁上设置有与挡条一(54)对应的挡条二(55);所述滚轮(53)能够插设在相邻挡条一(54)和相邻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碧玉周国鹏金鹏夏鑫丁登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