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8786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4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3、电容C6、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继电器K1;该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可以有效地实现在电源电压降低过程中,控制器的自动复位;同时运用齐纳二极管击穿电压,实现晶体管的导通,从而保证外围电路电压的控制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
本技术涉及复位电路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控制器复位方法为:首先利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对接入电压进行降压整流;再经过如图2所示的直流变换电路进行直流/直流变换后,为微处理器提供电源电压,来实现控制器的复位;当出现电网工频或瞬态欠电压或失压,微处理器的电源电压降低过程中,关断或使能复位电路不稳定,将导致控制器工作不正常。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为此,本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3、电容C6、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继电器K1;二极管D3的负极接输入端VIN,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1接地;电容C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在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输入端VIN,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电阻R6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1的线圈接地;二极管D4正极接输入端VIN,负极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6的一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另一端接地;继电器K1的触点接在微处理器复位管脚与地之间;三极管Q1、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的电容C6为有极型电容。优选地,所述的二极管D3为肖特基二极管。优选地,所述的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为BPC187型三极管。优选地,所述的三极管Q3为NDT2955TR型三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可以有效地实现在电源电压降低过程中,控制器的自动复位;同时运用齐纳二极管击穿电压,实现晶体管的导通,从而保证外围电路电压的控制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直流整流电路图。图2为现有的控制器复位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控制器复位电路示意图。图4为与用于控制图3中继电器K1触点开闭的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技术有任何限制。如图3-4所示,该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3、电容C6、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继电器K1;二极管D3的负极接输入端VIN,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1接地;电容C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在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输入端VIN,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电阻R6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1的线圈接地;二极管D4正极接输入端VIN,负极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6的一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另一端接地;继电器K1的触点接在微处理器复位管脚与地之间;三极管Q1、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其中,所述的电容C6为有极型电容;所述的二极管D3为肖特基二极管;所述的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为BPC187型三极管;所述的三极管Q3为NDT2955TR型三极管。本技术提供的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的工作过程如下:当输入端VIN的电压大于12V时,输出端VOUT的电压为2.97V-3.63V,参考电压VDD为3.3V,二极管D3被击穿,T1处电压升高,三极管Q1导通,三极管Q1集电极电压值为0,三极管Q2不导通,三极管Q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零,三极管Q3截止,继电器K1的线圈不导通,继电器K1的触点处于打开状态;此时,电容C6两端电压与输入端VIN的电压相同,参考电压VDD为3.3V,微控制器U3正常运行;在输入端VIN的电压值降到低于12V的过程中,三极管Q1截止,三极管Q2导通,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小于零,三极管Q3导通,电容C6通过三极管Q3为继电器K1的线圈提供电压,继电器K1的触点闭合,从而复位触点电压变为电压VSS,从而实现微控制器U3的自动复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3、电容C6、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继电器K1;二极管D3的负极接输入端VIN,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1接地;电容C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在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输入端VIN,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电阻R6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1的线圈接地;二极管D4正极接输入端VIN,负极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6的一端接二极管D4的负极,另一端接地;继电器K1的触点接在微处理器复位管脚与地之间;三极管Q1、三极管Q2为NPN型三极管;三极管Q3为PNP型三极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控制器的自动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3、二极管D4、二极管D5、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容C3、电容C6、三极管Q1、三极管Q2、三极管Q3和继电器K1;二极管D3的负极接输入端VIN,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1接地;电容C3的一端接地,另一端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阻R2在接二极管D3的正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3接输入端VIN,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4接三极管Q2的基极,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电阻R5与电阻R6接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三极管Q3的集电极通过继电器K1的线圈接地;二极管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振国孙华锋梁超刘洋闫璐李双佑沈飞飞
申请(专利权)人:施耐德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