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8371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包括:缸体,侧壁设有模拟裂缝以及至少一个进气孔;缸盖,与所述缸体的开口相匹配;所述缸盖上设有钻具孔;模拟钻具,第一端穿过所述钻具孔伸入所述缸体的内部;盛液器,通过循环压力泵与所述模拟钻具相连;漏失液回收器,与所述模拟裂缝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缸体中设置模拟裂缝和进气孔,模拟了堵漏过程中的喷漏同存的地层条件,另外,该装置设置的堵漏浆循环过程,真实反映了堵漏施工中的堵漏过程,其实验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喷漏同存的地层条件下堵漏效果,其模拟效果可以为实际的堵漏施工过程中堵漏材料的优选和堵漏配方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评价钻井过程中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大规模低品味油气资源和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主的难动用油气资源逐渐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裂缝发育、存在异常压力的地质特点,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漏失、溢流、喷漏同存等复杂情况,严重影响到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喷漏同存是指在钻井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变化不规则,低高压层交替,受井身结构的限制,无法把各个过渡分割开来,因为在钻井过程中出现溢流和漏失同时发生的井下复杂情况。喷漏同存一般有3种情况:上喷下漏;上漏下喷;同层又喷又漏。采用常规钻井液钻进时,因液柱压力过大,超过裂缝开张应力,从而造成裂缝张开,出现新的漏失;如果降低钻井液密度,液柱压力下降过多不足以平衡气层,气体会无控制地进入井筒而造成井喷。从统计上看,喷漏同存一般存在于裂缝性地层,并可同时导致储层伤害、井喷失控、钻井周期延长和成本大幅增加,甚至导致整口井的报废。目前,堵漏压井和承压堵漏是解决喷漏同存的重要技术手段,而堵漏配方的优选往往是通过常规堵漏材料评价实验来进行的,如砂床堵漏实验、缝隙板堵漏实验等,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气层中气体侵入对堵漏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造成优选出的堵漏材料种类和形成的堵漏配方的适应性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场堵漏施工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技术而学习。为克服现有技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包括:缸体,侧壁设有模拟裂缝以及至少一个进气孔;缸盖,与所述缸体的开口相匹配;所述缸盖上设有钻具孔;模拟钻具,第一端穿过所述钻具孔伸入所述缸体的内部;盛液器,通过循环压力泵与所述模拟钻具相连;漏失液回收器,与所述模拟裂缝相连。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包括平行进气口,与所述模拟裂缝相对设置。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还包括上进气口,位于所述模拟裂缝的上方。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还包括下进气口,位于所述模拟裂缝的下方。可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注气泵,分别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相连。可选地,还包括:滑块,设置在所述模拟裂缝上;位移推进器,与所述滑块相连,用于推动滑块以调整所述模拟裂缝的宽度;助力泵,与所述位移推进器相连。可选地,还包括:加热套,套设在所述缸体的外部;控温仪,与所述加热套相连。可选地,还包括体积计量器,与所述漏失液回收器相连。可选地,所述缸盖上设有回流孔,所述回流孔与所述盛液器相连。可选地,还包括回流流量计,设置在所述回流孔与所述盛液器之间。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通过在缸体中设置模拟裂缝和进气孔,模拟了堵漏过程中的喷漏同存的地层条件,其实验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喷漏同存的地层条件下堵漏效果,为实际的堵漏施工过程中堵漏材料的优选和堵漏配方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阅读说明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方案的特征和内容。附图说明下面通过参考附图并结合实例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技术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包括缸体1、缸盖2、模拟钻具6、盛液器3、漏失液回收器20。其中:缸体1竖直放置,其侧壁设有模拟裂缝19以及至少一个进气孔。该至少一个进气孔包括上进气孔13、平行进气孔15、下进气孔17中的至少一个;上述上进气孔13位于模拟裂缝19的上方,平行进气孔15与模拟裂缝19相对设置,下进气口17位于模拟裂缝19的下方。在实施时,还包括可以至少一个注气泵,分别与至少一个进气口相连。更具体地,包括与上进气孔13相连的上注气泵14,与平行进气孔15相连的平行注气泵16,与下进气口17相连的下注气泵18。缸盖2与缸体1的开口相匹配;缸盖2上设有钻具孔。模拟钻具6的第一端穿过缸盖2上的钻具孔伸入缸体1的内部。缸盖2上还设有加压孔9,加压孔9与加压泵10相连。此外,缸盖2上还设有回流孔7,回流孔7与盛液器3相连;还包括回流流量计8,设置在回流孔7与盛液器3之间。盛液器3通过循环压力泵4与模拟钻具6相连;漏失液回收器20与模拟裂缝19相连。还包括体积计量器21,与漏失液回收器20相连。为了更好地调节模拟裂缝19的大小,还包括:滑块22、位移推进器23以及助力泵24。其中,滑块22设置在模拟裂缝19上;位移推进器23与滑块22相连,用于推动滑块以调整模拟裂缝的宽度;助力泵24,与位移推进器23相连。为了模拟井下地层温度条件,还可以包括加热套11以及控温仪12;该加热套11套设在缸体的外部;控温仪12则与加热套11相连。上述加压泵10、控温仪12、注气泵14、16、18以及体积计量器21均可以与计算机25相连,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加压泵10、控温仪12、注气泵14、16、18以及体积计量器21也可以通过各自的控制器控制,而不采用计算机21控制测试时,首先通过设置其中一个进气孔(上进气孔13、平行进气孔15或下注气孔17)的进气压力,其进气压力大小由于计算机25相连的注气泵(上注气泵14、平行注气16、下注气孔17和下注气泵18)控制;通过位移推进器23使滑块22产生位移,从而改变模拟裂缝19的宽度,达到设置漏失裂缝的大小,其推动力由与计算机25和位移推进器23相连的助力泵24提供;模拟裂缝19与漏失液回收器20相连,以便收集堵漏操作中漏失的工作液,其漏失工作液的体积由体积计量器21测定,结果传输给与之相连的计算机25;通过与计算机25相连的控温仪12控制加热套11的温度,以模拟井下地层温度条件;另外,缸盖2上设置加压孔9,加压孔9与加压泵10相连,用于模拟堵漏过程中的环空憋压工序,其大小由于加压泵10相连的计算机25控制。将堵漏浆放入盛液器3中,开启循环压力泵4,堵漏浆通过进液管线上流量计5的进入模拟钻具6和模拟钻具6与缸体1之间的环空,若堵漏成功,模拟裂缝19可以被堵漏浆中的堵漏材料封口,堵漏浆可以通过缸盖2上的回流孔7回流进盛液器3;若堵漏未成功,堵漏浆将从模拟裂缝19流出,不能建立循环;若堵漏过程中或堵漏后发生轻微漏失,设置在回流管线上的流量计8可计量回流管线中工作液的流量大小,反映堵漏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通过在缸体中设置模拟裂缝和进气孔,模拟了堵漏过程中的喷漏同存的地层条件,另外,该装置设置的堵漏浆循环过程,真实反映了堵漏施工中的堵漏过程,其实验结果可以真实反映喷漏同存的地层条件下堵漏效果,其模拟效果可以为实际的堵漏施工过程中堵漏材料的优选和堵漏配方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实质,可以有多种变型方案实现本技术。举例而言,作为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示出或描述的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侧壁设有模拟裂缝以及至少一个进气孔;缸盖,与所述缸体的开口相匹配;所述缸盖上设有钻具孔;模拟钻具,第一端穿过所述钻具孔伸入所述缸体的内部;盛液器,通过循环压力泵与所述模拟钻具相连;漏失液回收器,与所述模拟裂缝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侧壁设有模拟裂缝以及至少一个进气孔;缸盖,与所述缸体的开口相匹配;所述缸盖上设有钻具孔;模拟钻具,第一端穿过所述钻具孔伸入所述缸体的内部;盛液器,通过循环压力泵与所述模拟钻具相连;漏失液回收器,与所述模拟裂缝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包括平行进气口,与所述模拟裂缝相对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还包括上进气口,位于所述模拟裂缝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进气口还包括下进气口,位于所述模拟裂缝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评价喷漏同存井段堵漏效果的实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褚奇孔勇李涛李胜石秉忠宋兆辉胡子乔杨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