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55289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包括加捻装置本体,第一导纱管与第一下导纱管之间喂入有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牵伸至细纱机环锭纺内,第二上导纱管与第二导纱管下方设置有打断器,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通过打断器绕成多股纺纱线,打断器下方设置有倍捻机,倍捻机表面安装有锭子,多股纺纱线通过倍捻机加捻缠绕在锭子表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通过细纱机环锭纺的加捻作用得到的纱线具有股线结构,此纱线具有一定柔性、耐磨性,将纺纱线并线后形成多股纺纱线最后在倍捻机上施加捻度,使纱线柔软、毛羽低且耐磨性好,纺纱方式工艺流程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A flexible twisting device for spinn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pinning flexible twisting device, including a twisting device, a first roving and a second roving between the first guide tube and the first guide screen, the first roving and the second roving to the spinning frame spinning, and the second guide screen tube and the second guide screen. The yarn and second roving yarn are twisted into multiple spinning lines through interrupts. A double twister is set below the interruption, and a spindle is install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double twister. The multi spinning yarn is twisted around the surface of the spindle through a double twister. The yarn of the first roving and second roving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strand of yarn through the twisting of the ring spinning of the spinning frame. The yarn has a certain flexibility and wear resistance. After the yarn is connected to the yarn, the yarn is formed by multi strand yarn. Finally, the twist is applied to the double twister. The yarn is soft, the hairiness is low and the wear resistance is good. The spinning process is short, the output is high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
本技术涉及细纱机
,具体为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细纱加捻装置多数为粗纱经细纱机环锭纺牵伸后形成纱线,再将纱线经倍捻机直接加捻而成,该方法得到的纱线强力低、毛羽高,不利于实际生产织造,得到的最终面料不耐用、易起毛起球、布面不平整美观,影响面料的整体效果,我们提出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包括加捻装置本体,所述加捻装置本体由第一上导纱管、第一下导纱管、细纱机环锭纺、第二上导纱管、第二下导纱管和倍捻机组成,所述第一上导纱管下端表面贴合设置有第一下导纱管,该第一上导纱管与第一下导纱管之间喂入有第一粗纱和第二粗纱,且第一上导纱管与第一下导纱管下方设置有细纱机环锭纺,所述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牵伸至细纱机环锭纺内,所述细纱机环锭纺下方设置有第二上导纱管和第二下导纱管,第二上导纱管与第二下导纱管相互贴合,所述第一粗纱及第二粗纱通过细纱机环锭纺喂入至第二上导纱管与第二下导纱管之间,所述第二上导纱管与第二下导纱管下方设置有打断器,所述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通过打断器绕成多股纺纱线,所述打断器下方设置有倍捻机,倍捻机表面安装有锭子,所述多股纺纱线通过倍捻机加捻缠绕在锭子表面。优选的,所述第一粗纱质量模量和尺寸与第二粗纱的质量模量和尺寸均相等。优选的,所述第一上导纱管尺寸与第二上导纱管尺寸相等,所述第一下导纱管尺寸与第二下导纱管尺寸相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操作方便,实现了纱线高力学性能,条干均匀度好,毛粒少,耐磨性高等问题,并保证了纱线高质量要求,具体如下:1、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通过第一上导纱管和第一下导纱管一起喂入到细纱机环锭纺内,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的尺寸、质量模量和扭矩相等,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通过细纱机环锭纺的加捻作用得到的纱线具有股线结构,此纱线具有一定柔性、耐磨性;2、第一粗纱与第二粗纱通过打断器绕成多股纺纱线,打断器下方设置有倍捻机,将纺纱线并线后形成多股纺纱线最后在倍捻机上施加捻度,使纱线柔软、毛羽低且耐磨性好,纺纱方式工艺流程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多股纺纱线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上导纱管、2第一下导纱管、3细纱机环锭纺、4第二上导纱管、5第二下导纱管、6打断器、7锭子、8倍捻机、9第一粗纱、10第二粗纱、11多股纺纱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包括加捻装置本体,加捻装置本体由第一上导纱管1、第一下导纱管2、细纱机环锭纺3、第二上导纱管4、第二下导纱管5和倍捻机8组成,第一上导纱管1下端表面贴合设置有第一下导纱管2,该第一上导纱管1与第一下导纱管2之间喂入有第一粗纱9和第二粗纱10,第一粗纱9质量模量和尺寸与第二粗纱10的质量模量和尺寸均相等。第一上导纱管1与第二下导纱管2下方设置有细纱机环锭纺3,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牵伸至细纱机环锭纺3内,细纱机环锭纺3下方设置有第二上导纱管4和第二下导纱管5,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相互贴合,第一上导纱管1尺寸与第二上导纱管4尺寸相等,第一下导纱管2尺寸与第二下导纱管5尺寸相等,第一粗纱9及第二粗纱10通过细纱机环锭纺3喂入至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之间,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下方设置有打断器6,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通过打断器6绕成多股纺纱线11,打断器6下方设置有倍捻机8,倍捻机8表面安装有锭子7,多股纺纱线11通过倍捻机8加捻缠绕在锭子7表面。工作原理: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通过第一上导纱管1和第一下导纱管2一起喂入到细纱机环锭纺3内,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的尺寸、质量模量和扭矩相等,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通过细纱机环锭纺3的加捻作用得到的纱线具有股线结构,此纱线具有一定柔性、耐磨性。该纺纱方式工艺流程短,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再将多股纺纱线并线后形成多股纱最后在倍捻机上施加捻度,使纱线柔软、毛羽低且耐磨性好。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包括加捻装置本体,所述加捻装置本体由第一上导纱管(1)、第一下导纱管(2)、细纱机环锭纺(3)、第二上导纱管(4)、第二下导纱管(5)和倍捻机(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导纱管(1)下端表面贴合设置有第一下导纱管(2),该第一上导纱管(1)与第一下导纱管(2)之间喂入有第一粗纱(9)和第二粗纱(10),且第一上导纱管(1)与第一下导纱管(2)下方设置有细纱机环锭纺(3),所述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牵伸至细纱机环锭纺(3)内,所述细纱机环锭纺(3)下方设置有第二上导纱管(4)和第二下导纱管(5),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相互贴合,所述第一粗纱(9)及第二粗纱(10)通过细纱机环锭纺(3)喂入至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之间,所述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下方设置有打断器(6),所述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通过打断器(6)绕成多股纺纱线(11),所述打断器(6)下方设置有倍捻机(8),倍捻机(8)表面安装有锭子(7),所述多股纺纱线(11)通过倍捻机(8)加捻缠绕在锭子(7)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纱柔性加捻装置,包括加捻装置本体,所述加捻装置本体由第一上导纱管(1)、第一下导纱管(2)、细纱机环锭纺(3)、第二上导纱管(4)、第二下导纱管(5)和倍捻机(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导纱管(1)下端表面贴合设置有第一下导纱管(2),该第一上导纱管(1)与第一下导纱管(2)之间喂入有第一粗纱(9)和第二粗纱(10),且第一上导纱管(1)与第一下导纱管(2)下方设置有细纱机环锭纺(3),所述第一粗纱(9)与第二粗纱(10)牵伸至细纱机环锭纺(3)内,所述细纱机环锭纺(3)下方设置有第二上导纱管(4)和第二下导纱管(5),第二上导纱管(4)与第二下导纱管(5)相互贴合,所述第一粗纱(9)及第二粗纱(10)通过细纱机环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克劳斯·施蒂格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扬子纺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