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4818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3: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包括钢筒、轴承机构、底座机构、前轴承压板、弹簧组件以及接触轴承组件,所述钢筒固定设置在底座机构上,所述轴承机构一端穿过钢筒容置在钢筒内,所述轴承机构另一端通过前轴承压板固定连接在钢筒上,所述弹簧组件夹持在轴承组件底端与钢筒内壁之间,所述接触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所述第一接触轴承设置在前轴承压板与钢筒内壁以及轴承机构连接的位置处并分别与钢筒内壁、轴承机构以及前轴承压板相接触,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夹持在轴承组件与钢筒内壁之间并与第一角接触轴承接触,保证拉杆及内置的所有零件受到力的作用下不会松动,从而保证运转的稳定性。

A high speed electric shaft built-in dish sulfonated knife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igh speed electric shaft built-in dish sulfonating knife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steel tube, a bearing mechanism, a base mechanism, a front axle bearing plate, a spring assembly and a contact bearing assembly. The steel tube is fixed on the base mechanism, one end of the bearing mechanism is placed in the steel tube through the steel tube, and the bearing mechanism is another. The end is fixedly attached to the steel tube through the front bearing press plate. The spring assembly is sandwiched between the bottom of the bearing assembly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steel tube. The contact bearing assembly includes the first angle contact bearing and the second angle contact bearing. The first contact bearing is located at the position of the front bearing press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steel tube and the bearing mechanism. Contact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steel tube, the bearing mechanism and the front axle bearing plate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angle contact bearing is clamped between the bearing component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steel tube and contact with the first angle contact bearing, which ensures that the pull rod and all the parts built in are not loosene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force, thus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
本技术涉及制造科技的
,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高速主轴采用外置式碟簧拉刀系统,这类拉刀方式有几大问题1.碟簧外置对于碟簧内孔的加工精度及拉杆或转子的加工精度有很高的要求。2.碟簧外置对调整过程也很烦琐,常常因力不足而频繁拆卸进行调整。3.碟簧外置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数量不能太多,数量太少会使力不足,数量太多会造成电主轴不稳定振动大。4.碟簧外置对碟簧的压缩量也是有严格要求,压缩量不足力会不足,压缩量太大会造成碟簧破裂。5.碟簧外置的碟簧破裂后常常造成其它零件的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坏。6.碟片外置对于预压量也无法控制,常常因碟簧在自由状态下拉杆没有固定而松动、转动,从而造成稳定性足振动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包括钢筒、轴承机构、底座机构、前轴承压板、弹簧组件以及接触轴承组件,所述钢筒固定设置在底座机构上,所述轴承机构一端穿过钢筒容置在钢筒内,所述轴承机构另一端通过前轴承压板固定连接在钢筒上,所述弹簧组件夹持在轴承组件底端与钢筒内壁之间,所述接触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所述第一接触轴承设置在前轴承压板与钢筒内壁以及轴承机构连接的位置处并分别与钢筒内壁、轴承机构以及前轴承压板相接触,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夹持在轴承组件与钢筒内壁之间并与第一角接触轴承接触。其中,所述轴承机构包括转子轴芯、夹头组件、碟型弹簧以及拉杆,所述转子轴芯为空心长管,所述碟型弹簧套于拉杆上并与拉杆容置在转子轴芯内并分别与转子轴芯内壁和拉杆底部相接触,所述拉杆底部与转子轴芯内壁相接触,所述拉杆中间部分与转子轴芯内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夹头组件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内壁前端并与转子轴芯内的拉杆相连接。其中,所述弹簧组件包括转子上螺母、第三角接触轴承、预紧弹簧座、预紧弹簧以及预紧垫片,所述转子上螺母套于转子轴芯上并与钢筒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弹簧预紧座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与钢筒内壁之间,所述预紧弹簧容置在预紧弹簧座内,所述预紧垫片设置在转子轴芯与钢筒内壁之间一端抵持在钢筒内壁上,所述预紧垫片另一端抵持住预紧弹簧。其中,所述底座机构包括活塞片、螺母、气缸端盖、背盖以及气缸推杆,所述钢筒固锁在背盖一端上,所述背盖另一端与气缸端盖可拆卸连接并形成空腔,所述活塞片固定设置在背盖与气缸端盖形成的空腔壁上,所述活塞片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内孔形状大小与气缸推杆所适配,所述气缸推杆一端穿过背盖与气缸前盖形成的空腔容置在钢筒内,所述气缸推杆另一端穿过活塞片的内孔,所述螺母套于气缸推杆上并设置在活塞片与气缸端盖之间并锁住气缸推杆。其中,该底座机构还包括有密封圈组以及气缸回位弹簧组,所述密封圈组包括第一密封圈与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固定设置在活塞片与背盖与气缸端盖形成的空腔内壁处并镶嵌在活塞片内,所述第二密封圈固定设置在气缸端盖与背盖连接的位置处,所述气缸回位弹簧组件包括若干形状结构大小相同的回位弹簧,分别套于气缸推杆上并夹持在活塞片与被盖内壁之间。其中,该轴承机构还包括有止动凸起,所述止动凸起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外表上并抵持在钢桶内的侧壁上,所述止动凸起包括有钢筒止动面与转子止动面,所述钢筒止动面抵持在钢筒内的侧壁上,所述转子止动面与钢筒内壁相接触。其中,该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还包括防尘盖,所述防尘盖固定设置在钢桶与转子轴芯相交处并将钢桶与转子轴芯无缝连接在一起,所述防尘盖一端与钢桶外表面相接触,所述防尘盖另一端穿过钢筒外表面与第一角接触轴承相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之间通过钢筒、轴承机构、底座机构、前轴承压板、弹簧组件、接触轴承组件之间的结合能够自动换刀,减少人工换刀产生的精度不足,碟簧加工的精度不再重要,可直接采用市场上的标准件使用,调整弹力测试也很简单,保证拉杆及内置的所有零件受到力的作用下不会松动,从而保证运转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的刨面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10、钢筒11、轴承机构12、底座机构13、前轴承压板14、弹簧组件15、接触轴承组件16、防尘盖111、转子轴芯112、夹头组件113、碟型弹簧114、拉杆115、止动凸起121、活塞片122、螺母123、气缸端盖124、背盖125、气缸推杆126、气缸回位弹簧组127、密封圈141、上螺母142、第三角接触轴承143、预紧弹簧座144、预紧弹簧145、预紧垫片151、第一接触轴承152、第二接触轴承1271、第一密封圈1272、第二密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参阅图1,本技术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包括钢筒10、轴承机构11、底座机构12、前轴承压板13、弹簧组件14以及接触轴承组件15,钢筒10固定设置在底座机构12上,轴承机构11一端穿过钢筒10容置在钢筒10内,轴承机构11另一端通过前轴承压板13固定连接在钢筒10上,弹簧组件14夹持在轴承组件底端与钢筒10内壁之间,接触轴承组件15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第一接触轴承151设置在前轴承压板13与钢筒10内壁以及轴承机构11连接的位置处并分别与钢筒10内壁、轴承机构11以及前轴承压板13相接触,第二角接触轴承夹持在轴承组件与钢筒10内壁之间并与第一角接触轴承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之间通过钢筒10、轴承机构11、底座机构12、前轴承压板13、弹簧组件14、接触轴承组件15之间的结合能够自动换刀,减少人工换刀产生的精度不足,碟簧加工的精度不再重要,可直接采用市场上的标准件使用,调整弹力测试也很简单,保证拉杆114及内置的所有零件受到力的作用下不会松动,从而保证运转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轴承机构11包括转子轴芯111、夹头组件112、碟型弹簧113以及拉杆114,转子轴芯111为空心长管,碟型弹簧113套于拉杆114上并与拉杆114容置在转子轴芯111内并分别与转子轴芯111内壁和拉杆114底部相接触,拉杆114底部与转子轴芯111内壁相接触,拉杆114中间部分与转子轴芯111内壁之间形成空腔,夹头组件112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111内壁前端并与转子轴芯111内的拉杆114相连接,碟簧加工的精度不再重要,可直接采用市场上的标准件使用调整弹力测试也很简单,碟片的数量限制减小,因为碟簧采用了内置方式,如需增加碟簧的组合只需增加转子轴芯111的内孔深度即可。本实施例中,弹簧组件14包括转子上螺母141、第三角接触轴承142、预紧弹簧144座143、预紧弹簧144以及预紧垫片145,转子上螺母141套于转子轴芯111上并与钢筒10内壁之间形成间隙弹簧预紧座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111与钢筒10内壁之间,预紧弹簧144容置在预紧弹簧144座143内,预紧垫片145设置在转子轴芯111与钢筒10内壁之间一端抵持在钢筒10内壁上,预紧垫片145另一端抵持住预紧弹簧144。本实施例中,底座机构12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筒、轴承机构、底座机构、前轴承压板、弹簧组件以及接触轴承组件,所述钢筒固定设置在底座机构上,所述轴承机构一端穿过钢筒容置在钢筒内,所述轴承机构另一端通过前轴承压板固定连接在钢筒上,所述弹簧组件夹持在轴承组件底端与钢筒内壁之间,所述接触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所述第一角接触轴承设置在前轴承压板与钢筒内壁以及轴承机构连接的位置处并分别与钢筒内壁、轴承机构以及前轴承压板相接触,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夹持在轴承组件与钢筒内壁之间并与第一角接触轴承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钢筒、轴承机构、底座机构、前轴承压板、弹簧组件以及接触轴承组件,所述钢筒固定设置在底座机构上,所述轴承机构一端穿过钢筒容置在钢筒内,所述轴承机构另一端通过前轴承压板固定连接在钢筒上,所述弹簧组件夹持在轴承组件底端与钢筒内壁之间,所述接触轴承组件包括第一角接触轴承与第二角接触轴承,所述第一角接触轴承设置在前轴承压板与钢筒内壁以及轴承机构连接的位置处并分别与钢筒内壁、轴承机构以及前轴承压板相接触,所述第二角接触轴承夹持在轴承组件与钢筒内壁之间并与第一角接触轴承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机构包括转子轴芯、夹头组件、碟型弹簧以及拉杆,所述转子轴芯为空心长管,所述碟型弹簧套于拉杆上并与拉杆容置在转子轴芯内并分别与转子轴芯内壁和拉杆底部相接触,所述拉杆底部与转子轴芯内壁相接触,所述拉杆中间部分与转子轴芯内壁之间形成空腔,所述夹头组件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内壁前端并与转子轴芯内的拉杆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组件包括转子上螺母、第三角接触轴承、预紧弹簧座、预紧弹簧以及预紧垫片,所述转子上螺母套于转子轴芯上并与钢筒内壁之间形成间隙,所述弹簧预紧座固定设置在转子轴芯与钢筒内壁之间,所述预紧弹簧容置在预紧弹簧座内,所述预紧垫片设置在转子轴芯与钢筒内壁之间一端抵持在钢筒内壁上,所述预紧垫片另一端抵持住预紧弹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速电轴内置式碟磺拉刀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聂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顺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