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树脂成型品及镀成零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462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树脂组合物是在100质量份的树脂组合物(C)中,混合5~40质量份的分子量超过326的磷酸酯系阻燃剂(D)或2~40质量份的红磷系阻燃剂(D’)形成的物质,其中树脂组合物(C)由10~60质量%的接枝共聚物(A)和40~90质量%的其它聚合物(B)组成((A)+(B)=100重量%),接枝共聚物(A)通过在橡胶质聚合物(A1)上接枝聚合含有芳香族烯烃化合物单体单元(a)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单体单元(b)的单体成分(A2)得到。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具有良好的成型性等生产稳定性、尺寸精确度、机械强度、镀覆性能,另外也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另外,对该镀覆基材用的树脂组合物进行成型加工得到的树脂成型品,通过镀覆处理形成金属镀层,从而可以提供热传导性良好的优良镀成零件。该镀成零件适合做笔记本电脑或便携仪器的外壳等。(*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树脂成型品及镀成零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镀覆基材用阻燃性树脂组合物及使用该组合物的树脂成型品及镀成零件。
技术介绍
目前,笔记本电脑、便携仪器等的外壳(housing)主要使用未强化型、纤维强化型的阻燃性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阻燃性PC-ABS树脂(聚碳酸酯-ABS树脂)等材料。然而,近年来除了严格要求仪器变轻、变薄之外,同时也要求能够耐受装入箱子等内时的冲击或负荷重量,因此必需使外壳本身的厚度变薄、重量变轻并且能够耐强冲击。于是,就必须要求外壳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具有较高的刚性与耐冲击特性。另外,这种机器的外壳也必须具有电磁波干扰屏蔽性(以下称为EMI屏蔽性)。一般说来,使外壳具有EMI屏蔽性的方法有:使用含有约30质量%或30质量%以上的碳纤维树脂的方法、在成型或产品组装时嵌入金属箔或金属板的方法、进行非电解电镀或导电喷漆的方法等。在以前使用的材料中,例如未强化型的阻燃性ABS树脂或阻燃性PC-ABS树脂,由于刚性不足,而无法适应近年来对外壳厚度变薄的要求。另外,玻璃纤维强化系具有不十分平衡的刚性与重量。对于碳纤维强化系,在使用含有约30质量%或30质量%以上的碳纤维树脂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得到具有EMI屏蔽性的材料,但是碳纤维的价格很高,而且在使用低于30质量%的碳纤维材料的情况下,为保持充分的EMI屏蔽性,产生需要另外处理等问题。但是,若树脂中碳纤维的含量太高,会产生由该材料构成的树脂成型品的外观不良等问题。另外,笔记本电脑、便携仪器内中有中央处理器(CPU)等的发热源,并且随着笔记本电脑、便携仪器的高密度化,中央处理器等的发热量有增加的倾向。而且,随着外壳厚度的变薄,散热问题就更为重要。-->对于散热希望外壳使用材料的热传导率越高越好,但是,树脂材料热传导率一般都较低,因此在使用树脂制外壳时,就必须探讨散热的其他方法。此外,最近几年从环境方面来考虑,对应德国或瑞士等国家的环境标签(Ecolabeling)的动向,希望使用不含有氯或溴等卤素的阻燃性材料。鉴于上述状况,笔记本电脑或便携仪器等的外壳要求使用具备轻质量、薄厚度、高刚性、强冲击性、高热传导性、EMI屏蔽性和可以大量生产等各种特性的材料,另外也要求使用环保型材料。作为可以得到轻质量而且具有高刚性、良好的热传导性和低成本的机器外壳的方法,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34948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获得外壳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热可塑性树脂进行成型加工后得到的树脂成型品的表面上进行金属镀覆。然而,日本专利特开2000-349486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虽然可以得到满足上述性能的外壳,但是从下述的观点来看,还是达不到要求。例如在上述公报的实施例5中,作为阻燃剂使用不含卤素的磷酸酯系阻燃剂。由于这种阻燃剂的分子量小,融点就较低,因此在高温状态下,这种阻燃剂就容易挥发(气化),导致在成型时气体的产生量增多。于是产生的气体会污染模具表面并且堆积(铸模沈积,Mold Deposit)在模具分割面等上,产生生产率降低或者镀成零件的镀层不能良好地形成或外观不良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成型性等的生产稳定性、尺寸精确度、机械强度、镀覆性能,并且考虑到了环境保护、适用于镀成零件的镀覆基材用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另外,所谓镀覆性能良好指镀层不会产生镀覆膨胀、高镀覆粘着强度、而且即使周围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可以保持这种性能等。为达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人发现按照相对于特定树脂组合物混合分子量超过326的磷酸酯系阻燃剂或红磷系阻燃剂得到的组合-->物,其成型性等生产稳定性、尺寸精确度、机械强度、镀覆性能等良好,而且能够制造出以前没有的优良的镀成零件。即本专利技术的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树脂组合物(C),将5~40质量份的分子量超过326的磷酸酯系阻燃剂(D)或2~40质量份的红磷系阻燃剂(D’)混合。该树脂组合物(C)由10~60质量%的接枝共聚物(A)和40~90质量%的其它聚合物(B)组成((A)+(B)=100质量%),接枝共聚物(A)通过在橡胶质聚合物(A1)上接枝聚合含有芳香族烯烃化合物单体单元(a)与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单体单元(b)的单体成分(A2)得到。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所使用的树脂组合物(C)是由10~60质量%的在橡胶质聚合物(A1)上接枝聚合单体成分(A2)得到的接枝共聚物(A)和40~90质量%的其它聚合物(B)形成的组合物。橡胶质聚合物(A1)可以列举出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基橡胶、乙烯-丙烯橡胶、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表氯醇橡胶、二烯-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硅氧烷-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等。其中以得到的组合物成型品的镀覆性能良好的观点来看,橡胶质聚合物(A1)优选为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二烯-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硅氧烷-丙烯酸酯合成橡胶。此处,上述二烯-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的二烯成分含有大于等于50质量%的丁二烯,具体的有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丙烯腈-丁二烯橡胶等。另外,丙烯酸酯橡胶成分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二烯-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的复合化结构可以举出,以二烯系橡胶作为核心层,在核心层周围覆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的核心外壳(CoreShell)形式、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作为核心层,在核心层周围覆盖二烯系橡胶的核心外壳形式、二烯系橡胶和(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互相缠绕的形式、二烯系单体单元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单体单元随机排列的共聚合形式等。由于上述硅氧烷-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的硅氧烷成份是以聚有机硅氧烷为主成分,因此优选含有乙烯基聚合性官能团的聚有机硅氧烷。丙烯酸酯橡胶成分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硅氧烷-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的复合化结构,可以举出具有以聚有机硅氧烷橡胶作为核心层,在核心层周围覆盖(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的核心外壳形式、以(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作为核心层,在核心层周围覆盖聚有机硅氧烷橡胶的核心外壳形式、聚有机硅氧烷橡胶与(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系橡胶互相缠绕的形式、聚有机硅氧烷的链段(Segment)与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的链段彼此以直线和立体方式结合而呈网状橡胶结构的形式等。另外,上述二烯-丙烯酸酯合成橡胶、硅氧烷-丙烯酸酯合成橡胶中的丙烯酸酯橡胶的成分由(甲基)丙烯酸烷基酯(g)和多官能性单体(h)构成。此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g)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正丙酯、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等的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正十二烷基酯等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上述物质可单独使用或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从最后得到的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具有良好的耐冲击性和成型光泽的观点来看,优选使用丙烯酸正丁酯。多官能性单体(h),可以列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丙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3-丁二醇酯、二甲基丙烯酸-1,4-丁二醇酯、氰尿酸三烯丙酯与异氰尿酸三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树脂组合物是在100质量份的树脂组合物(C)中,混合5~40质量份的分子量超过326的磷酸酯系阻燃剂(D)或2~40质量份的红磷系阻燃剂(D’)形成,其中树脂组合物(C)由10~60质量%的接枝共聚物(A)和40~90质量%的其它聚合物(B)组成((A)+(B)=100重量%),所述接枝共聚物(A)通过在橡胶质聚合物(A1)上接枝聚合含有芳香族烯烃化合物单体单元(a)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单体单元(b)的单体成分(A2)得到。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5-31 165739/2001;JP 2001-11-21 346404/20011.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树脂组合物是在100质量份的树脂组合物(C)中,混合5~40质量份的分子量超过326的磷酸酯系阻燃剂(D)或2~40质量份的红磷系阻燃剂(D’)形成,其中树脂组合物(C)由10~60质量%的接枝共聚物(A)和40~90质量%的其它聚合物(B)组成((A)+(B)=100重量%),所述接枝共聚物(A)通过在橡胶质聚合物(A1)上接枝聚合含有芳香族烯烃化合物单体单元(a)和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单体单元(b)的单体成分(A2)得到。2.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覆基材用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其它聚合物(B)是由含有芳香族烯烃化合物单体单元(a)与氰化乙烯基化合物单体单元(b)的单体成分组成的共聚物(B-1)、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手塚康一藤井诚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