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线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3923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7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振线圈结构,其由一低电阻的金属导线在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限定范围内缠绕成一线圈,该金属导线两端分别具有相间隔、且分别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的一第一连接端及一第二连接端,该金属导线于第一、二连接端间绕曲形成有至少两层相邻的发射层,且各发射层分别具有四个连续曲绕的发散段,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除了于中心点依序交错外、各发散段的外侧缘互不重迭,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位于相邻发射层的两相邻发散段间,且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两外侧缘与该相邻发射层的两发散段对应外侧缘相互重迭交叉,藉此,线圈中呈相对面的发散段分别形成独立的空间维向,且上层发射层的发散段与下层发射层的发散段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 1

Resonance coil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sonant coil structure, which is twisted into a coil in a round or elliptical limit of a low resistance metal wire, each of which has a first connection end and a second connecting end which extends vertically and vertically upward,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cond junction, there are at least two layers of adjacent emission layers, and each emitter has four continuous diverging segments. The divergence section of the same emitter layer is not overlapped by the central point in order of interleaving and the outer edge of each divergent section. The divergence segment of the emitter is located at two adjacent emission layers. In addition, the two lateral edge of the emission section of the emitter layer overlaps with the outer edge of the two divergent segment of the adjacent emitter layer. In this way, the divergence section of the coils forms an independent spatial dimens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divergence section of the upper emitter and the divergent section of the lower emitter layer forms overlapping intersection points respectively.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振线圈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共振波产生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使干涉波产生最大振幅的共振线圈结构,以利用波频产生器的调整使其两交叉波在叉交点同相,以提升波的振幅。
技术介绍
现代科技让我们对大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脑波与我们的行为、意识、记忆甚至睡眠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在过去,失眠者常常需要借助安眠药或镇定剂才能入睡,但是,服用药物往往会产生许多副作用;现在的学生考试压力繁重,尤其是英文之类的外语,由于不是自己的母语,往往要背诵大量的词汇、文法、词组,故记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现有的文献已经被证实,脑波的频率变化对于加强记忆能力及改善睡眠质量有很大的帮助。1929年,脑波(BrainWaves)由德国精神科学家─汉斯博格(Dr.FredaHansburg)首先提出。他发现了人类大脑的中的“电流脉动”,脑波的成因是脑中的神经细胞释放电流所引起的电气性脉冲,会因频率的不同而对人体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放电过度则造成癫痫(Epilepsy)。脑波也会随外界环境刺激而发生变化,例如光刺激、声波刺激等等。另外,脑波常被分为δ(DeltaWave)、θ(ThetaWave)、α(AlphaWave)、β(BetaWave)、γ(GammaWave)五种,但会因为定义而有所不同,此处采用一般常见的分法。1、δ波是频率为0.5~4Hz的慢速、高振幅脑波,与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的第三、第四期有关,一般将它视为深层睡眠状态下的脑波。当δ波为优势脑波时,人体正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深度睡眠,处于无梦、无知觉状态,与睡眠质量有直接的关系。2、θ波是频率为4~8Hz的脑波,主潜意识,与慢波睡眠第二期相关。这个脑波影响人的“不自主”态°、期望、信念及行为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催眠、冥想。当θ波为优势波时,意识属于“中断”状态,而且对外界的信息刺激高度接受。此外,θ波对长期记忆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又被称为“学习和记忆的通道”(TheGatewaytoLearningandMemory)。3、α波是频率为8~12Hz的慢速波,当人的意识清醒,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α波属于优势波;在清醒、运动、焦虑时则减少。在α波始于优势波的情况下,身体的耗能低,相对脑部得到的能量就比较高,所以运算数据、创造灵感会更加流畅,所以科学上倡导α波为最佳学习状态。在医院的精神科,也会使用α波来治疗患者的焦虑、紧张等精神疾病,近年来有所谓的“α波音乐”,并指出其可使注意集中,增加学习及记忆力。4、β波是频率在12~35Hz的快速、低振幅波,是清醒时呈现的脑波状态,与思考、焦虑、运算、注意力有关。高频率的β波会使情绪亢奋、焦虑,许多镇定剂如八比妥酸盐(Barbiturate)之类都是通过降低β波来达到镇定效果。当β波过强时,身心容易疲倦,若无充分休息则会堆积压力。5、γ波是频率在40Hz以上的高频率波,与睡眠的快速动眼期(RapidEyeMovement)有关,若人在REM期间觉醒,其脑波即为γ波。由于其频率较高,因而人在此状态下会精神饱满且保持警觉。综上所述,依频率由小到大排列可排列出:δ、θ、α、β、γ;而意识状态即对应为“无意识”、“潜意识”、“间意识”、“清醒”、“警戒”五个层面,所以可知脑波的频率愈高则意识愈清楚。另外,最佳的学习状态应于α、β波之间;最佳的睡前状态应于θ、α波之间。而中医系统中所提到的“气”,就是物理学里的“能量”,也就是“生物能”。生物能信息医学就是共振医学,频率科技就是以生物电能波为共振的信息。信息系统中的共振作用,来自于生物体有形的血液循环系统及无形的能量循环。血液循环起于心脏,载运血液至各器官与组织,将营养传送至各细胞,在不同的时间、血量以及各器官不同的功能下产生不同的电磁场,若依人体的实际需求而调节不同深度睡眠所需的脑波频率,将能够提升身体自愈力。因此,在现有的医疗科学中,穴道通过经络与不同的器官、组织连络,适合各器官、组织的治疗频率为几百~几千赫兹的宽范围的频率,但是,不同的病态对应的合适频率也不同,所以用固定频率不能充分提高治疗效果。目前市面上开发有多种波频产生器,以发出各种不同的共振波,这些共振波可以引导人体产生共振,以产生特定的效果,例如加强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舒解精神压力、甚至治疗各种疾病等等。但现有的电磁波的波频在释放时,存在其干涉波难以协调产生最大振幅,且不易被有效的送出的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体的波频发散效果,造成不少问题,故有必要进一步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有鉴于此,本案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波频输出的问题深入探讨,并根据多年从事相关产业的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不断努力的研究与试作,终于成功的开发出一种共振线圈结构,以有效克服现有的波频产生器输出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振线圈结构,以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并通过波频产生器调整,使干涉波产生最大的振幅。又,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共振线圈结构,其能有效使波频产生共振,并可迅速、且完整的输出,以诱发人体脑波协同共振。据此,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下列技术手段来具体实现上述目的:其由一低电阻的金属导线在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限定范围内缠绕成一线圈,该金属导线两端分别具有相隔设定间隔且分别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的一第一连接端及一第二连接端,该金属导线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间绕曲形成有至少两层相邻的发射层,且各发射层分别具有四个连续曲绕的发散段,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呈等角分布,且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除了于中心点依序交错外、各发散段的外侧缘互不重迭,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位于相邻发射层的两相邻发散段间,且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两外侧缘与该相邻发射层的两个发散段对应外侧缘相互重迭交叉,相邻重迭的发散段最高点与中心点所连成的轴线间形成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35°~55°。藉此,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利用线圈中呈相对面的发散段分别形成独立的空间维向,且上层发射层的发散段与下层发射层的发散段分别形成有重迭交叉点,使各独立的空间维向分别要同时和相邻的空间维向交叉,利用干涉原理,并利用连接的波频产生器调整两交叉波在该点同相,进一步可使得干涉波产生最大的振幅效果,令其可与人体脑波产生最佳的共振,以促进人体健康,故能大幅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提高产品经济效益与竞争力。为使审查员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构成、特征及其他目的,以下举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同时让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具体实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外观示意图,供显示其构成及相对关系;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俯视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侧视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包覆于护壳内的外观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包覆于护壳内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实际使用于波频产生器的状态参考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共振线圈结构的共振波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线圈;10-金属导线;11-第一连接端;12-第二连接端;20-发射层;15、25-发散段;251-第一发散段;252-第一发散段;253-第一发散段;254-第一发散段;255-第一发散段;256-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共振线圈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振线圈结构,供连接一波频产生器,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振线圈结构,供连接一波频产生器,其特征在于:该共振线圈结构由一低电阻的金属导线在一圆形或椭圆形的限定范围内缠绕成一线圈,该金属导线两端分别具有相隔设定间隔且分别垂直往下延伸及垂直往上延伸的一第一连接端及一第二连接端,该金属导线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间绕曲形成有至少两层相邻的发射层,且各发射层分别具有四个连续曲绕的发散段,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呈等角分布,且同一发射层的发散段除了于中心点依序交错外、各发散段的外侧缘互不重迭,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位于相邻发射层的两相邻发散段间,且该发射层的发散段两外侧缘与该相邻发射层的两个发散段对应外侧缘相互重迭交叉,相邻重迭的发散段最高点与中心点所连成的轴线间形成有一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35°~5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振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线圈的金属导线由该第一连接端以水平方向从该中心点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一发散段,并于第一发散段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二发散段,之后于第一发散段、第二发散段的左侧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三发散段,接着于第三发散段的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四发散段,从而形成下层的发射层,进一步往第一发散段与第四发散段所夹的范围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五发散段,前述第一发散段最高点与中心点所连成的轴线与该第五发散段的轴线间形成有一35°~55°的夹角,并使该第五发散段与下层的第一发散段、第四发散段的外侧缘相互重迭形成交叉点,接着于第五发散段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六发散段,之后于第五发散段、第六发散段的右侧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七发散段,接着于第七发散段的相对面往外再往内返回到中心点曲绕成一第八发散段,从而形成上层的发射层,最后令该金属导线的另一端向上垂直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正良
申请(专利权)人:荣笠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张正良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