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34852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2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其利用永磁体的磁场洛伦兹力进行灭弧,有利于实现产品小型化,可用于熄灭高直流负载的电弧,灭弧性能更好,包括继电器基座以及设置在继电器基座上侧的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静触头以及与静触头配合的动触头,动触头上/下移动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接触;还包括与接触系统配合的永磁体,永磁体的磁场方向与动触头的运动方向垂直;所述接触系统上方设置罩壳,罩壳包括降温室,降温室包括降温室进口;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产生电弧,永磁体的磁场使电弧由降温室进口进入降温室进行降温熄灭。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流继电器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继电器,尤其是采用磁吹灭弧方法的直流继电器。
技术介绍
现有直流继电器,在熄灭动/静触点分离产生的电弧时,多采用以下方法:方法一:通过增加动/触点间隙强行断开电弧;方法二:通过加快动触头的动作的速度来快速断开电弧;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该方法,均需要尺寸更大的电磁线圈,以提高产品的驱动功率,不利于直流继电器的小型化,同时生产成本也大幅提高。还有一类直流继电器,由于直流负载较高(负载电压≥48VDC),正常情况下无法熄灭电弧,因此采用磁场洛伦兹力拉伸电弧,在电弧拉伸过程中进行降温或扰乱电弧电场进行灭弧。但是,此类直流继电器,或者对电流极性方向有明确要求,接反会导致电弧吹向结构组件,甚至两侧电弧直流短路,导致产品失效;或者通过磁场洛伦兹力将电弧偏转至电流垂直方向,以避免组件烧损或短路,然后通过电弧被控制方向的壳体的凹凸面扰乱电弧电场以灭弧,但电弧控制方向的距离是有限,对于电弧电场的扰乱效果也即是有限的,在不同的电弧强度下并不能随之调整变化,导致强电弧状态下灭弧效果的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直流继电器,其利用永磁体的磁场洛伦兹力进行灭弧,有利于实现产品小型化,可用于熄灭高直流负载的电弧,灭弧性能更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基座1以及设置在继电器基座1上侧的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静触头31以及与静触头31配合的动触头30,动触头30上/下移动使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分离/接触;还包括与接触系统配合的永磁体,永磁体的磁场方向与动触头30的运动方向垂直;所述接触系统上方设置罩壳5,罩壳5包括降温室57,降温室57包括降温室进口510;所述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分离产生电弧,永磁体的磁场使电弧由降温室进口510进入降温室57进行降温熄灭。优选的,所述降温室进口510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栅板。优选的,所述罩壳5包括罩壳主体50,罩壳主体50下端设置开口,与继电器基座1紧密配合,罩壳主体50包括接触室56以及分别设置在接触室56两侧的两个降温室57,动触头30的动触点和静触头31的静触点均设置在接触室56内,接触室56和降温室57之间设置第一隔板51,第一隔板51上设置降温室进口510。优选的,所述第一隔板51和罩壳5之间设置第二隔板52,第二隔板52与第一隔板51平行设置,在第二隔板52和罩壳主体50之间设有二次吹弧磁铁。优选的,所述继电器基座1上侧设置两个静触头31,两个静触头31相对设置,两个静触头31分别是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第一静触头的与第二静触头相对的一端并排设置第一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第二静触头的与第一静触头相对的一端并排设置第二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位于继电器基座1的一侧,第三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位于继电器基座1的另一侧;所述动触头30包括接触桥300以及设置在接触桥300两端的动触点301,动触点301包括并排设置在接触桥300一端的第一动触点和第三动触点,分别和第一静触点、第三静触点配合,动触点301还包括并排设置在接触桥300另一端的第二动触点和第四动触点,分别与第二静触点、第四静触点配合;所述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接触,电流由第二静触点流向第一静触点,同时电流由第四静触点流向第三静触点;所述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之间依次设置第一永磁体61和第二永磁体62,第一永磁体61的N极与第一静触点对应,第一永磁体61的S极与第二永磁体62的S极对应,第二永磁体62的N极与第二静触点对应;所述第三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之间依次设置第三永磁体63和第四永磁体64,第三永磁体63的S极与第三静触点对应,第三永磁体63的N极与第四永磁体64的N极对应,第四永磁体64的S极与第四静触点对应。优选的,所述继电器基座1设置四个永磁体装配槽6,第一永磁体、第二永磁体、第三永磁体和第四永磁体分别设置在四个永磁体装配槽6内。优选的,所述所述继电器基座1上侧设置两个静触头31,两个静触头31相对设置,两个静触头31分别是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第一静触头的与第二静触头相对的一端设置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头的与第一静触头相对的一端设置第二静触点;所述动触头30包括接触桥300以及设置在接触桥300两端的动触点301,动触点301包括设置在接触桥300一端的第一动触点和设置在接触桥300另一端的第二动触点,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点分别与第一静触点、第二静触点配合;所述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接触,电流由第二静触点流向第一静触点;所述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之间设置第五永磁体,第五永磁体的S极与第一静触点对应,第五永磁体的N极与第二静触点对应。优选的,所述第五永磁体包括并排设置在第六永磁体和第七永磁体,第六永磁体的S极与第一静触点对应,第六永磁体的N极与第七永磁体的S极对应,第七永磁体的N极与第二静触点对应。优选的,还包括与接触系统配合使用的电磁系统和套装在电磁系统外侧的底罩4,电磁系统包括设置在继电器基座1下侧的电磁线圈组件2、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2中部的铁芯25,以及设置在电磁线圈组件2中部与铁芯25配合的动衔铁组件;所述动衔铁组件包括设置在铁芯25下方的衔铁24,以及一端与衔铁24相连且另一端穿过电磁线圈组件2、继电器基座1与动触头30相连的传动杆27。优选的,动触头30的动触点和静触头31的静触点分离时,二者之间存在间距H,降温室进口510设置在间距H一侧与其对应。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包括接触系统、永磁体和罩壳,接触系统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上/下移动使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接触,罩壳包括降温室,降温室设置降温室进口,永磁体的磁场与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垂直,使动触头和静触头分离产生的电弧由降温室进口进入降温室进行降温熄灭;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利用永磁体的磁场洛伦兹力拉伸并熄灭电弧,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而且,永磁体的磁场洛伦兹力使电弧进入降温室,一是拉伸了电弧,二是可对电弧进行降温,都有利于电弧的快速熄灭,使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性能更高,保证了用户的用电安全,三是电弧驱入降温室,避免高温电弧对接触系统的零部件造成灼伤,有利于延长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此外,所述降温室进口为分弧栅,可在电弧经过时将电弧进行分散,特别是在降温室外侧设置磁铁进行二次吹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的灭弧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直流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图1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罩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图3的F-F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直流继电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图5的G-G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熄灭电弧的原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熄灭电弧的原理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熄灭电弧的另一原理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降温室进口和动/静触点的装配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直流继电器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本技术的直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基座1以及设置在继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直流继电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基座(1)以及设置在继电器基座(1)上侧的接触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流继电器,包括继电器基座(1)以及设置在继电器基座(1)上侧的接触系统,接触系统包括静触头(31)以及与静触头(31)配合的动触头(30),动触头(30)上/下移动使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分离/接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接触系统配合的永磁体,永磁体的磁场方向与动触头(30)的运动方向垂直;所述接触系统上方设置罩壳(5),罩壳(5)包括降温室(57),降温室(57)包括降温室进口(510);所述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分离产生电弧,永磁体的磁场使电弧由降温室进口(510)进入降温室(57)进行降温熄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室进口(510)包括多条间隔设置的栅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5)包括罩壳主体(50),罩壳主体(50)下端设置开口,与继电器基座(1)紧密配合,罩壳主体(50)包括接触室(56)以及分别设置在接触室(56)两侧的两个降温室(57),动触头(30)的动触点和静触头(31)的静触点均设置在接触室(56)内,接触室(56)和降温室(57)之间设置第一隔板(51),第一隔板(51)上设置降温室进口(51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51)和罩壳(5)之间设置第二隔板(52),第二隔板(52)与第一隔板(51)平行设置,在第二隔板(52)和罩壳主体(50)之间设有二次吹弧磁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基座(1)上侧设置两个静触头(31),两个静触头(31)相对设置,两个静触头(31)分别是第一静触头和第二静触头,第一静触头的与第二静触头相对的一端并排设置第一静触点和第三静触点,第二静触头的与第一静触头相对的一端并排设置第二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位于继电器基座(1)的一侧,第三静触点和第四静触点位于继电器基座(1)的另一侧;所述动触头(30)包括接触桥(300)以及设置在接触桥(300)两端的动触点(301),动触点(301)包括并排设置在接触桥(300)一端的第一动触点和第三动触点,分别和第一静触点、第三静触点配合,动触点(301)还包括并排设置在接触桥(300)另一端的第二动触点和第四动触点,分别与第二静触点、第四静触点配合;所述动触头(30)与静触头(31)接触,电流由第二静触点流向第一静触点,同时电流由第四静触点流向第三静触点;所述第一静触点和第二静触点之间依次设置第一永磁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琦王联长蒲启成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