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窗防渗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22667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外窗防渗漏系统,包含墙体、抱框、附框和用于安装外窗的主框,抱框设置在墙体上窗洞内圈,附框安装在抱框内圈,主框安装在附框内圈,以垂直于墙体且从窗洞中穿过的一条基准线为基准,抱框的内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阶梯状,抱框的内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一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该外窗防水渗漏系统的渗水路径更长、更复杂,彻底解决了外窗渗水的问题。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窗防渗漏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外窗防渗漏系统。
技术介绍
建筑物的外窗是联系建筑物内部与外部的窗口,然而,在雨水天气,雨水很容易从窗口渗漏到室内,造成室内装饰发霉、损坏,极大地破坏了建筑的使用环境,使墙体材料变软、疏松,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外窗的渗漏水问题是业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于外窗渗漏水的控制是建筑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如图1所示,在传统的外窗建造过程中,先在墙体1’上预留窗洞口,然后安装附框2’,最后安装主框3’。图1所示是预留窗洞口的四边中的一边的墙体和框体安装的示意。墙体1’上建有用于安装附框2’的混凝土框,该混凝土框的4个内表面面均为平面,因此,混凝土框与附框2’之间的接触面,如图1中的接触面A’,为平面。主框3’与附框2’之间的接触面,如图1中的接触面B’,也为平面。由于混凝土框与附框2’之间的接触面,以及主框3’与附框2’之间的接触面均为平面,因此雨水从室外(墙体外部)经过这两个平面进入室内的路径(也即渗水路径)非常短。虽然在墙体1’和附框2’之间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封堵密封,但时间一长,防水砂浆会开裂。一旦防水砂浆开裂,雨水会迅速地沿着渗水路径,从墙体1’和附框2’之间,以及主框3’与附框2’之间的缝隙渗漏到室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外窗防渗漏系统,该外窗防渗漏系统改变、加长了渗漏路径,彻底解决了墙体与外窗之间的渗漏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外窗防渗漏系统包含墙体、抱框、附框和用于安装外窗的主框,抱框设置在墙体上窗洞内圈,附框安装在抱框内圈,主框安装在附框内圈,以垂直于墙体且从窗洞中穿过的一条基准线为基准,抱框的内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阶梯状,抱框的内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一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墙体厚度方向上,抱框的厚度大于附框和主框的厚度,附框安装在抱框的第一平面上。进一步地,附框的内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阶梯状,附框的内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三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四平面,第三平面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主框的外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倒置阶梯状,主框外圈表面的倒置阶梯状与附框内圈表面的阶梯状互补,主框的外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五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六平面,第五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低于第六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第五平面与第三平面配合,第六平面与第四平面配合。进一步地,抱框的内圈表面和附框的内圈表面均为二级阶梯状,具有L型截面,主框的外圈表面为倒置的二级阶梯状,具有倒置的L型截面。进一步地,还包含保温层,保温层具有大致为倒置的L型的截面,且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形成倒置L型的横边,且从附框延伸到附框与抱框之间的缝隙,第二部分从第一部分延伸到墙体。进一步地,第一部分的顶面为斜面,斜面从靠近附框的一侧向着室外的方向向远离所述基准线的方向倾斜。进一步地,还包含饰面,其设置在附框靠近室内的一侧,饰面从主框延伸至抱框的第二平面上。进一步地,抱框与附框之间采用防水砂浆填塞,主框与附框之间采用发泡剂和密封胶进行密封。进一步地,墙体形成有窗洞口,窗洞口的内圈上下及两侧开有用于防水的凹槽。本技术的外窗防渗漏系统采用阶梯状的结构设计,形成多道雨水阻挡,使得渗水路径更长、更复杂,彻底解决了外窗雨水渗漏的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写和阐述。图1是现有的外窗建造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首选实施方式的外窗防渗漏系统的墙体上开设窗洞口的示意图。图3是图2沿A-A的剖面图。图4是图2沿B-B的剖面图。图5是外窗防渗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到图5所示,本技术首选实施方式的外窗防渗漏系统包含墙体1、抱框2、附框3和用于安装外窗5的主框4。如图2到图4所示,墙体1在施工中留设窗洞口9,在窗洞口9的上下及两侧开有凹槽90,在墙体的厚度方向上,凹槽90不贯穿窗洞口9的内圈表面,从而起到防水坎的作用,阻止雨水进入室内。如图5所示的是墙体窗洞四边中的底边处的剖面示意图。墙体1在二次结构施工中形成混凝土的抱框2。沿墙体1的厚度方向,抱框2的厚度大于附框3、主框4及外窗5的厚度。抱框2的内圈表面为阶梯状,内圈表面的高度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逐渐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抱框2的内圈表面为二级阶梯结构,具有L型的截面形状,其内圈表面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一平面21和靠近室内的第二平面22,第一平面21低于第二平面22,即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L型的横边,第一平面21与第二平面22之间的垂直面的截面形成L型的竖边。附框3安装在抱框2的内圈,并且位于抱框2的第一平面21上。附框3的内圈表面也为阶梯状,内圈表面的高度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内外一侧逐渐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附框3的内圈表面为二级阶梯结构,具有L型的截面形状,其内圈表面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三平面31和靠近室内的第四平面32,第三平面31低于第四平面32。主框4安装在附框3的内圈,其外圈表面为倒置的阶梯状,该外圈表面的高度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逐渐增加。主框4的外圈表面的倒置阶梯状与附框3内圈表面的正立阶梯状正好互补,从而使得主框4和附框3很好地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框4的外圈表面为倒置的二级阶梯结构,具有倒置L型的截面形状。主框4的外圈表面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五平面41和靠近室内的第六平面42,第五平面41低于第六平面42,第六平面42的截面形成倒置L型的横边。在装配时,第五平面41与第三平面31配合,第六平面42与第四平面32配合,两个配合之间存在竖直方向的挡水面,能够将从室外渗过来的水挡住。主框4与附框3之间采用发泡剂和密封胶进行密封。主框4内圈上安装外窗5。附框3与抱框2之间的缝隙采用防水砂浆材质的防水砼6填塞。附框3和抱框2靠近室外的一侧设有保温层7,其具有大致为倒置L型的截面形状。保温层7包含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第一部分71的截面形成倒置L型的横边,其从附框3延伸到附框3与抱框2之间的缝隙,且封住该缝隙。第一部分71的顶面为斜面710,斜面710从贴着附框3的一侧向着室外方向向下倾斜,可以引导落在斜面710上的室外雨水朝着室室外方向流淌,防止雨水沿着第一部分71进入附框3与抱框2之间的缝隙。第二部分72从第一部分71沿着室外墙面一直延伸至墙体1,盖住抱框2的外表面。保温层7既能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防止雨水渗漏的作用。贴着附框3靠室内的一侧设置有饰面8,饰面8盖住附框3与主框4之间的缝隙在室内一侧的出口,并从附框3与主框4之间的缝隙在室内一侧的出口处往下一直延伸到抱框2的第二平面22上。饰面8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封住了附框3与主框4之间的缝隙在室内一侧的出口,以及封住了抱框2与附框3之间的缝隙,进一步防止雨水进入室内。基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方面,假设雨水进入附框3和抱框2之间的缝隙,那么雨水首先要经过保温层7的斜面,才能到达附框3和抱框2之间的缝隙,而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外窗防渗漏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窗防渗漏系统,包含墙体、抱框、附框和用于安装外窗的主框,所述抱框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窗防渗漏系统,包含墙体、抱框、附框和用于安装外窗的主框,所述抱框设置在所述墙体上窗洞内圈,所述附框安装在所述抱框内圈,所述主框安装在所述附框内圈,其特征在于,以垂直于墙体且从窗洞中穿过的一条基准线为基准,所述抱框的内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阶梯状,所述抱框的内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一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窗防渗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墙体厚度方向上,所述抱框的厚度大于所述附框和所述主框的厚度,所述附框安装在所述抱框的第一平面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窗防渗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框的内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阶梯状,所述附框的内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三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四平面和所述基准线之间的距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窗防渗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的外圈表面具有从室内一侧向着室外一侧相对于所述基准线而言距离渐远的倒置阶梯状,所述主框外圈表面的倒置阶梯状与所述附框内圈表面的阶梯状互补,所述主框的外圈表面至少包含靠近室外的第五平面和靠近室内的第六平面,所述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海龙孙春娥李宗华孟丽娟杨涛田晓张雷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