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2569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建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建筑,其包括建筑主体、建筑基础、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预应力拉索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预应力拉索的一端锚固在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预应力拉索的另一端锚固在建筑基础上。减震机构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减震机构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减震机构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减震机构用于支撑建筑主体及吸收地震冲击。该抗震建筑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地震冲击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1

A kind of aseismatic build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nstruction,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n aseismic build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seismic building, which comprises a building body, a building foundation, a prestressed cable and a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The prestressed cable is set between the building body and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The one end of the prestressed cable is anchored at the end of the building's body near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prestressed cable is anchored to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The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is set up between the building body and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One end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building body near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The other end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The shock absorption mechanism is used to support the building body and absorb the earthquake impact. The aseismic building can absorb seismic energy effectively and avoid building damage caused by earthquake.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建筑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建筑。
技术介绍
强烈的地震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寻求更合理有效的抗震途径,研究更加安全、经济、可靠的耗能减震元件,对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吸能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有的抗震技术中,大多利用提高建筑的整体刚度、对薄弱环节进行加固处理,或者使用轻质材料减轻自重从而达到抗震目的。这些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震的效果,但造价大大提高且容易出现脆性破坏等工程质量隐患。另外,在大空间建筑结构的抗震减震设计中也有使用局部抗震、隔震的结构,这种结构设计仅能起到整个建筑物局部的吸能抗震,而对于刚性较大的大空间建筑结构本身由于震动引起的不均匀动荷载不能及时、均匀的传递至基础,从而导致建筑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及脆性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震建筑,该抗震建筑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地震冲击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抗震建筑,包括建筑主体、建筑基础、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预应力拉索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预应力拉索的一端锚固在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预应力拉索的另一端锚固在建筑基础上;减震机构设置在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减震机构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减震机构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减震机构用于支撑建筑主体及吸收地震冲击。该抗震建筑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建筑基础以及建筑主体,并且在建筑基础与建筑主体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其中减震机构介于建筑主体与建筑基础之间,能够起到支承建筑主体的作用。通过预应力拉索能够向位于建筑主体及建筑基础之间的减震机构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并且通过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的配合工作,能够在发生地震前起到预紧减震机构的作用,能够提高该建筑结构能够承受的冲击。其次,当地震发生时,通过预应力拉索及减震机构的配合工作,能够通过减震机构有效的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建筑主体被破坏。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减震机构包括弹性件以及阻尼器;弹性件套设在阻尼器的外周;弹性件及阻尼器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弹性件及阻尼器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阻尼器为液压式的可变阻尼器。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抗震建筑包括多个预应力拉索。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多个预应力拉索相对于建筑主体的轴线沿建筑主体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抗震建筑包括多个减震机构;相邻的预应力拉索之间均至少设有一个减震机构。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抗震建筑包括多个减震机构;多个减震机构相对于建筑主体的轴线沿建筑主体的截面轮廓均匀设置。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建筑基础及建筑主体之间还设有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可更换耗能支柱的一端与建筑主体靠近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可更换耗能支柱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连接;可更换耗能支柱用于吸收地震冲击。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多根可更换耗能支柱均匀地设置在建筑基础及建筑主体之间。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可更换耗能支柱包括金属耗能部件。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抗震建筑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避免地震冲击造成建筑物的破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抗震建筑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抗震建筑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可更换耗能支柱的结构示意图。图标:200-抗震建筑;210-建筑主体;220-建筑基础;230-预应力拉索;240-减震机构;241-弹性件;242-阻尼器;260-可更换耗能支柱。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实施例中提供的抗震建筑200的具体结构。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抗震建筑200包括建筑主体210、建筑基础220、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其中,建筑主体210主要供人们正常使用,建筑基础220设置在地面上,用于连接并将建筑主体210支承于地面。而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均设置在建筑主体210及建筑基础220之间,其目的在于支承建筑主体210,另外用于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保护建筑主要。具体的,预应力拉索230设置在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预应力拉索230的一端锚固在建筑主体210靠近建筑基础220的一端,预应力拉索230的另一端锚固在建筑基础220上。减震机构240设置在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减震机构240的一端与建筑主体210靠近建筑基础220的一端连接,减震机构240的另一端与建筑基础220连接,减震机构240用于支撑建筑主体210及吸收地震冲击。该抗震建筑200包括设置在地面的建筑基础220以及建筑主体210,并且在建筑基础220与建筑主体210之间设置有预应力拉索230及减震机构240。其中减震机构240介于建筑主体210与建筑基础220之间,能够起到支承建筑主体210的作用。通过预应力拉索230能够向位于建筑主体210及建筑基础220之间的减震机构240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并且通过预应力拉索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抗震建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主体;建筑基础;预应力拉索,所述预应力拉索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与所述建筑基础之间,所述预应力拉索的一端锚固在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所述预应力拉索的另一端锚固在所述建筑基础上;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所述建筑主体与所述建筑基础之间,所述减震机构的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所述减震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基础连接,所述减震机构用于支撑所述建筑主体及吸收地震冲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弹性件以及阻尼器;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阻尼器的外周;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建筑主体靠近所述建筑基础的一端连接,所述弹性件及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建筑基础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为液压式的可变阻尼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震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建筑包括多个所述预应力拉索。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绍飞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上元天骄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