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董崑源专利>正文

可变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22928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自行车,包括:前轮单元、后轮单元、车体架、至少一个踏板、车座、竖向设置的把手连杆以及车把,所述前轮单元经由所述车体架连接所述后轮单元,所述踏板和车座设置在所述车体架上,并且所述把手连杆设置在所述前轮单元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单元包括前轮和设置在自行车前侧的前连锁装置;所述后轮单元包括后轮、后轮轴、齿轮传动链以及设置在自行车后侧的后连锁装置;所述前轮单元可拆卸,并且所述把手连杆与另一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相连接后形成协力三轮车。 1

Variable bicycl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variable bicycle, including a front wheel unit, a rear wheel unit, a car frame, at least one pedal, a seat, a handle connecting rod set vertically, and a handlebar. The front wheel unit is connected to the rear wheel unit via the car frame, the pedal and the seat are arranged on the carriage frame, and the handle is provided. The connecting rod is set on the front wheel unit;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ront wheel unit including the front wheel and the front linkage set up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bicycle; the rear wheel unit comprises a rear wheel, a rear wheel shaft, a gear drive chain, and a rear linkage device arranged on the back side of the bicycle; the front wheel unit is detachable and the handle is connected. The rod is connected with the rear linkage device of the other bicycle to form a combined tricycle.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转换为不同形态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人体工程学的成果,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最具节能性的运动器材之一,具有结构简单制造便利、适用范围广等特点。然而从第一辆现代自行车问世至今,其最主要的配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最传统的自行车的设计仅供单人使用,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练习才能具备使用其的基本能力。传统自行车适用于单身的年轻人。然而,随着人长大成熟并且找到伴侣,其可能希望能与同伴一起更浪漫地骑行而无需购买第二辆自行车。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的是一种能够实现双人浪漫骑行的自行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方便容易地将两轮自行车组装成三轮自行车的可变自行车,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可变自行车,包括:前轮单元、后轮单元、车体架、至少一个踏板、车座、竖向设置的把手连杆以及车把,所述前轮单元经由所述车体架连接所述后轮单元,所述踏板和车座设置在所述车体架上,并且所述把手连杆设置在所述前轮单元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单元包括前轮和设置在自行车前侧的前连锁装置;所述后轮单元包括后轮、后轮轴、齿轮传动链以及设置在自行车后侧的后连锁装置;所述把手连杆具有顶端、底端、上端杆孔、下端杆孔以及槽孔,所述车把连接所述把手连杆的顶端,所述前连锁装置连接把手连杆的底端;还包括:竖向设置的套筒,为圆柱形,具有顶端、底端、外壁和内槽,所述套筒通过外壁连接所述车体架,所述把手连杆插设于所述套筒的内槽;具有第一螺孔的上连接环;以及具有第二螺孔的下连接环,所述上连接环连接所述套筒的顶端,所述下连接环连接所述套筒的底端;所述前轮单元可拆卸,并且所述把手连杆与另一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相连接后形成协力三轮车。或者,一种可变自行车,包括:前轮单元、后轮单元、车体架、至少一个踏板、车座、竖向设置的把手连杆以及车把,所述前轮单元经由所述车体架连接所述后轮单元,所述踏板和车座设置在所述车体架上,并且所述把手连杆设置在所述前轮单元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单元包括前轮和设置在自行车前侧的前连锁装置;所述后轮单元包括后轮、后轮轴、齿轮传动链以及设置在自行车后侧的后连锁装置;所述把手连杆具有顶端、底端、上端杆孔、下端杆孔以及槽孔,所述车把连接所述把手连杆的顶端,所述前连锁装置连接把手连杆的底端;所述前连锁装置包括螺孔和连接槽,并且所述把手连杆通过穿过所述连接槽和所述槽孔而插入的蝶形螺钉连接所述前连锁装置;所述前轮单元可拆卸,并且所述把手连杆与另一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相连接后形成协力三轮车。较好的,所述车体架可以是三角形形状,并且所述车座设置在所述车体架的顶部。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支撑座,竖向设置,连接所述后轮轴,所述支撑座具有横向连接件和两个支承件;以及后连接梁,具有前端和连接于所述支撑座的横向连接件的后端,所述后连接梁的后端连接所述后轮单元的后连锁装置,所述后连接梁的前端连接所述车体架。进一步地,所述后连锁装置包括插槽和铰链,所述插槽的底部向下延伸出有一中空的圆柱体,且圆柱体的一侧开设有螺孔,所述铰链使得所述后连锁装置能相对于所述后连接梁转动。较好的,所述把手连杆穿过所述上连接环和所述下连接环,并且通过多个螺钉定位,一个螺钉穿过所述把手连杆的上杆孔和所述上连接环的第一螺孔,另一螺钉穿过所述把手连杆的下杆孔和所述下连接环的第二螺孔。进一步地,所述前连锁装置包括螺孔和连接槽,并且所述立式把手连杆通过穿过所述槽和所述槽孔而插入的蝶形螺钉连接所述前连锁装置。上述各方案中,所述协力自行车是通过移除一自行车的所述前轮单元并且将所述把手连杆插入到另一自行车的所述后连锁装置的插槽内而形成;所述蝶形螺钉穿过所述后连锁装置的插槽上的螺孔和所述把手连杆上的槽孔将所述把手连杆定位。较好的,所述协力三轮车具有两个独立的齿轮传动链。进一步地,该可变自行车还可以包括:竖向设置的套筒,所述套筒是圆柱形的并且具有顶端、底端、外壁和内槽,所述套筒通过外壁连接所述车体架;其中,所述把手连杆插设于所述套筒的内槽。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具有第一螺孔的上连接环;以及具有第二螺孔的下连接环,其中,所述上连接环设置在所述套筒的顶端,并且所述下连接环连接所述套筒的底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可变自行车,通过把手连杆与前轮单元的可拆卸连接方式、前连锁装置以及后连锁装置的设计,使得自由前轮单元的前连锁装置可与可变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结合从而形成容纳两个骑手的协力自行车。针对更多的骑手,可根据需要重复此过程。如此,无需购买第二辆自行车,即能轻松将原有的二轮自行车组装成三轮自行车乃至更多轮的自行车,从而由单人使用转换成双人乃至更多人使用,而且拆装操作非常简便,结构安全可靠,使用体验非常舒适。其他优势和新颖特征将在下文中部分地陈述,并且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查阅以下说明和随附附图后部分地领会或者通过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生产或操作而习得。通过对以下详细说明中陈述的各方法、仪器和装置的各种不同组合的实践或使用,可领会并获得本专利技术中实施例的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自行车的把手和把手连杆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自行车的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自行车的前连锁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可变自行车前轮单元分解的分解视图;图7为两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可变自行车组装成协力自行车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后连锁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变自行车,可单人骑行,也可多人骑行。本实施例描述的是一种可由两辆普通自行车装配而成的协力自行车结构,其中,每辆自行车包括三个单元:前轮单元、后轮单元和三角形自行车架。第二辆本专利技术的这种自行车在拆卸前轮后连接到前方的第一辆自行车上。所形成的协力自行车结构具有第一辆自行车的车体架,该第一辆自行车的车体架具有带后连接梁的三角形车架。该后连接梁通过铰链转动连接后连锁装置。拆除了前轮单元的第二辆自行车的三角形第二车体架,具有竖向设置的套筒和穿过该套筒的把手连杆。第二辆自行车的把手连杆连接第一辆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由于后连锁装置是可转动地连接后连接梁,第二辆自行车能相对于第一辆自行车绕铰链转动。本专利技术能够将简单地将两辆常规自行车变为协力三轮车,并且还可简单地将协力三轮车变回两辆独立的自行车。结合附图详细描述如下,图1示出了装配好的可变自行车4。该可变自行车4包括前轮单元9、后轮单元10以及三角形车体架。该三角形车架结构连接有车座11、车把12以及把手连杆13。其中车把12支撑设置在把手连杆13的顶上。该前轮9通过前连锁装置17连接把手连杆13。把手连杆13穿过上连接环31和下连接环35;套筒30位于上连接环31和下连接环35之间,并且把手连杆13穿过套筒30。前连锁装置17上设置有蝶形螺钉16。把手连杆13通过上螺钉34连接上连接环31,通过下螺钉38连接下连接环35。上连接环31和下连接环35一起将把手连杆13固定连接套筒30;在此配置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变自行车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变自行车,包括:前轮单元(7)、后轮单元(8)、车体架、至少一个踏板、车座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07 US 15/3721171.一种可变自行车,包括:前轮单元(7)、后轮单元(8)、车体架、至少一个踏板、车座(11)、竖向设置的把手连杆(13)以及车把(12),所述前轮单元(7)经由所述车体架连接所述后轮单元(8),所述踏板和车座(11)设置在所述车体架上,并且所述把手连杆(13)设置在所述前轮单元(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单元(7)包括前轮(9)和设置在自行车前侧的前连锁装置(17);所述后轮单元(8)包括后轮(10)、后轮轴(28)、齿轮传动链以及设置在自行车后侧的后连锁装置(21);所述把手连杆(13)具有顶端、底端(14)、上端杆孔(33)、下端杆孔(37)以及槽孔(15),所述车把(12)连接所述把手连杆(13)的顶端,所述前连锁装置(17)连接把手连杆(13)的底端(14);还包括:竖向设置的套筒(30),为圆柱形,具有顶端、底端、外壁和内槽,所述套筒(30)通过外壁连接所述车体架,所述把手连杆(13)插设于所述套筒(30)的内槽;具有第一螺孔(32)的上连接环(31);以及具有第二螺孔(36)的下连接环(35),所述上连接环(31)连接所述套筒(30)的顶端,所述下连接环(35)连接所述套筒(30)的底端;所述前轮单元(7)可拆卸,并且所述把手连杆(13)与另一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21)相连接后形成协力三轮车。2.一种可变自行车,包括:前轮单元(7)、后轮单元(8)、车体架、至少一个踏板、车座(11)、竖向设置的把手连杆(13)以及车把(12),所述前轮单元(7)经由所述车体架连接所述后轮单元(8),所述踏板和车座(11)设置在所述车体架上,并且所述把手连杆(13)设置在所述前轮单元(7)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单元(7)包括前轮(9)和设置在自行车前侧的前连锁装置(17);所述后轮单元(8)包括后轮(10)、后轮轴(28)、齿轮传动链以及设置在自行车后侧的后连锁装置(21);所述把手连杆(13)具有顶端、底端(14)、上端杆孔(33)、下端杆孔(37)以及槽孔(15),所述车把(12)连接所述把手连杆(13)的顶端,所述前连锁装置(17)连接把手连杆(13)的底端(14);所述前连锁装置(17)包括螺孔(18)和连接槽(19),并且所述把手连杆(13)通过穿过所述连接槽(19)和所述槽孔(15)而插入的蝶形螺钉(16)连接所述前连锁装置(17);所述前轮单元(7)可拆卸,并且所述把手连杆(13)与另一自行车的后连锁装置(21)相连接后形成协力三轮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崑源
申请(专利权)人:董崑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