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02542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光学成像镜头。其包含有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共四片透镜。其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υ1为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υ2为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υ3为第三透镜的阿贝系数、υ4为第四透镜的阿贝系数,且满足条件式υ2≦30.000以及υ1+υ3+υ4≦120.000。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具有缩减光学镜头之系统长度、确保成像质量、较小的光圈值、具备良好光学性能以及技术上可行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成像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由于光学成像镜头不断演进,所要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除了要求镜头轻薄短小以外,小的光圈值(Fno)的设计有利于增进光通量。因此,如何设计出一个同时兼具轻薄短小、以及具有小光圈值的成像质量佳的光学成像镜头,一直都是设计的发展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缩减光学镜头之系统长度、确保成像质量、较小的光圈值、具备良好光学性能以及技术上可行的四片式光学成像镜头。本专利技术的四片式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至像侧,在光轴上依序安排有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都分别具有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以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其中,本专利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只有上述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总共四片透镜具有屈光率,υ1为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Abbenumber)、υ2为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υ3为第三透镜的阿贝系数、υ4为第四透镜的阿贝系数,并且满足条件式υ2≦30.000以及υ1+υ3+υ4≦120.000。在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中,实施例还满足以下至少一条件:ALT/BFL≧1.200;AAG/G23≦2.200;EFL/(T1+T3)≦3.500;(T2+T3)/T1≧1.800;(T3+T4)/(G23+G34)≦3.500;(T1+T2)/(G12+G23)≦2.800;BFL/(G34+T4)≦3.100;TL/(T1+G12)≧3.200;EFL/AAG≦3.900;TTL/(T3+T4)≧3.800;ALT/T2≦4.800;(T4+BFL)/T3≦4.500;T2/T1≧1.000;ALT/AAG≦4.500;TL/BFL≧1.800;(T2+T3+T4)/T1≧2.500;(T1+T3+T4)/T2≦3.500;EFL/(T2+G23)≦3.000;及/或ALT/T1≧3.500。其中T1定义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2定义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3定义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4定义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12定义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23定义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34定义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TL定义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L定义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ALT定义第一透镜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四个透镜之厚度总和、AAG定义第一透镜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三个空气间隙总和、EFL定义光学成像镜头系统有效焦距、BFL定义第四透镜的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本专利技术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特别是针对一种主要用于拍摄影像及录像之光学成像镜头,并可以应用于例如:行动电话、相机、平板计算机、或是个人数位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等便携式电子产品,还可应用在3D影像侦测的领域中。附图说明图1至图5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判断曲率形状方法之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之示意图。图7是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之示意图。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之示意图。图11是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之示意图。图13是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之示意图。图15是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六实施例之示意图。图17是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光学成像镜头的第七实施例之示意图表格图。图19是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图20是第一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1是第一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22是第二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3是第二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24是第三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5是第三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26是第四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7是第四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28是第五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29是第五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30是第六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31是第六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32是第七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表格图。图33是第七实施例详细的非球面数据表格图。图34是各实施例之重要参数表格图。图35是各实施例之重要参数表格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开始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光学成像镜头;2物侧;3像侧;4光轴;10第一透镜;11物侧面;12像侧面;13光轴区域;14圆周区域;16光轴区域;17圆周区域;20第二透镜;21物侧面;22像侧面;23光轴区域;24圆周区域;26光轴区域;27圆周区域;30第三透镜;31物侧面;32像侧面;33光轴区域;34圆周区域;36光轴区域;37圆周区域;40第四透镜;41物侧面;42像侧面;43光轴区域;44圆周区域;46光轴区域;47圆周区域;70滤光片;71成像面;80光圈;100透镜;110物侧面;120像侧面;130组装部;200透镜;211平行光线;212平行光线;300透镜;320像侧面;400透镜;410物侧面;500透镜;510物侧面;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OB光学边界;I光轴;Lc主光线;Lm边缘光线;EL延伸线;Z1光轴区域;Z2圆周区域;Z3中继区域;M相交点;R相交点;T1、T2、T3、T4各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各透镜分别具有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物侧面以及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像侧面,该光学成像镜头包含: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以及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只有上述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四透镜共四片透镜具有屈光率,υ1为该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υ2为该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υ3为该第三透镜的阿贝系数、υ4为该第四透镜的阿贝系数,并且满足条件式υ2≦30.000以及υ1+υ3+υ4≦120.00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各透镜分别具有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物侧面以及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一像侧面,该光学成像镜头包含: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圆周区域为凸面;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以及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只有上述该第一透镜至该第四透镜共四片透镜具有屈光率,υ1为该第一透镜的阿贝系数、υ2为该第二透镜的阿贝系数、υ3为该第三透镜的阿贝系数、υ4为该第四透镜的阿贝系数,并且满足条件式υ2≦30.000以及υ1+υ3+υ4≦120.000。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ALT定义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四个透镜之厚度总和、BFL定义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ALT/BFL≧1.200。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AAG定义该第一透镜到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三个空气间隙总和、G23定义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AAG/G23≦2.200。4.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EFL定义该光学成像镜头系统有效焦距、T1定义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3定义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EFL/(T1+T3)≦3.500。5.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T1定义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定义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3定义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2+T3)/T1≧1.800。6.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G23定义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34定义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3定义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4定义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3+T4)/(G23+G34)≦3.500。7.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G12定义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G23定义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T1定义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T2定义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T1+T2)/(G12+G23)≦2.800。8.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BFL定义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4定义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34定义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空气间隙,且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BFL/(G34+T4)≦3.100。9.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TL定义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距离、T1定义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厚度、G12定义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在该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峻洋陈婉君
申请(专利权)人: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