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及其生产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196439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3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墙体领域,尤其是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及其生产施工方法。它包括一外模预制墙体,所述外模预制墙体包括若干个相互抵接配合的预制板,所述各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设置在其上下端部的企口相配合,在各企口外侧分别设有一通过线耳、螺栓与预制板相固连的一字码,所述混凝土结构墙体包括一内叶现浇结构层,在内叶现浇结构层内设有一钢筋网架;所述外模预制墙体与内叶现浇结构层之间通过若干个拉锚杆部件紧固连接。施工简单,整体结构简单,解决现场湿作业模板周转量大的局限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提高现场安装效率,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Integral superimposed exterior wall at the bottom reinforcement area of building and its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building walls, in particular to an integral superimposed exterior wall at the bottom reinforcement area of a building and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It consists of a prefabricated wall with an outer mold, which includes a number of prefabricated boards which are matched against each other. The adjacent precast plates are matched by the mouth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and a word code with a thread, a bolt and a prefabricated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mouth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concrete junction is made. The wall consists of an inner leaf cast-in-place structure and a steel mesh frame in the inner leaf cast-in-place structure, and the outer mold precast wall is fastened and connected to the inner leaf cast-in-place structural layer by a number of pulling bolt parts. The construction is simple, the whole structure is simple, it can solve the limitation of the large turnover of the wet work template,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building garbage,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ite installation, and effectiv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及其生产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墙体领域,尤其是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
技术介绍
高层建筑是指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随着目前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高层建筑物的需求,现在高层建筑物在社会中越来越普遍。高层建筑相对于普通的建筑来说其在施工难度以及对建筑物整体结构强度上来说都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影响高层建筑物整体结构是否能满足建筑要求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建筑物底部加强区的墙体结构以及施工方法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参数指标。底部加强区,主要是指在高层建筑结构中,为了使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其底部一定高度范围内会出现塑性铰后具有一定的延性,提高其抗剪承载能力所采取加强措施的区域范围称为底部加强区。在建筑墙体施工时通常是先进行外钢架体的搭建,搭建完成外钢架体后在对其进行浇筑混凝土然后进行后续的施工;其中,底部加强区的传统施工方法一种是现浇结构层,后贴保温,这样使得保温层位于外墙的最外侧,另外在设置保温层时必须采用A级保温板来达到建筑保温以及防火等规范的要求,不够经济,现有的墙体结构对保温板等级以及厚度要求较高;另一种建筑结构以及施工是内叶墙和外叶墙同时现浇,并且外叶墙需要用自密实混凝土才能满足现场浇筑的要求,这就使得施工时对混凝土塌落度要求较高。同时,以上传统的施工方法在施工的过程中每部都会用到较多的现场湿作业施工,频繁的采用湿作业施工会使得在整个施工的现场在每个施工步骤之后都会大量产生较多的建筑垃圾,不仅导致整个施工现场较为混乱、很容易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建筑施工或材料搬运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不便,施工现场安全隐患较多,另外在设置保温层时采用B级保温板就可以达到建筑保温以及防火等规范的要求,显然现有的建筑底部加强区处的墙体设计无法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施工简单,整体结构简单,解决现场湿作业模板周转量大的局限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可以缩短后期施工工期,节省人工,提高现场安装效率,更有效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包括一外模预制墙体,所述外模预制墙体包括若干个相互抵接配合的预制板,所述各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设置在其上下端部的企口相配合,在各企口外侧分别设有一通过线耳、螺栓与预制板相固连的一字码,所述混凝土结构墙体包括一内叶现浇结构层,在内叶现浇结构层内设有一钢筋网架;所述外模预制墙体与内叶现浇结构层之间通过若干个保温连接件、限位拉结件和拉锚杆部件紧固连接;在外模预制墙体中上部设有一倒锥形连接装置,所述倒锥形连接装置的内端与一支撑在楼面上的斜撑相连。所述预制板包括一外叶板,在外叶板内设有钢筋网片;在外叶板的内侧壁上固连一保温板。在各预制板内均设有若干个限位拉结件,所述限位拉结件的外端位于外叶板内、内端穿过保温板并伸至内叶现浇结构层内。所述拉锚杆部件包括一贯穿外模预制墙体与内叶现浇结构层的拉锚杆,起到了连接和固定外叶板和内模板的作用,在拉锚杆的两端分别套设一角铁,所述角铁分别通过拉锚杆外侧配合设置在紧固螺母、垫片固定。所述倒锥形连接装置包括一设置在内叶现浇结构层的孔内的倒锥形连接件,所述倒锥形连接件的前端伸至外叶板内,一加长螺栓通过外叶板预留孔洞伸至倒锥形连接件的前端内腔内并与一内置螺母紧固旋合;所述倒锥形连接件的后端与内叶现浇结构层内侧壁平齐,一螺栓的端部伸至倒锥形连接件的腔体内并与一内置螺母紧固旋合连接,所述倒锥形连接件通过螺栓、过渡件与所述的外部斜撑的上端相连。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的生产施工方法,其生产施工步骤如下:A1:生产制作预制板;A2:通过一字码连接各预制板形成外模预制墙体;A3:在施工现场安装外模预制墙体,并进行现浇制作内叶现浇结构层;A4:表面处理:内叶现浇结构层拆膜后,应及时对表面存在缺陷的部位进行修补,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养护即得到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所述预制板的生产方法步骤如下:S1:处理模具:将预制板模具清理干净至表面无残渣或异物,不得留有水泥浆和混凝土残渣;S2:根据模具尺寸构造,安装保温板;安装时应进行拼缝连接,确保牢固、不漏浆;保温板为80mm后挤塑聚苯板;S3:安装单层双向钢筋网片和保温连接件:首先将单层双向钢筋网片安装固定在保温板上,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安装保温连接件、限位拉结件、预埋件;首先安装单层双向钢筋网片,钢筋网片中钢筋间距为150mm,待单层双向钢筋网片安装完毕,然后安装保温连接件、限位拉结件、预埋件;S4:采用自动布料机浇筑混凝土形成外叶板,振捣均匀,收浆抹面;预制板构件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隐蔽验收,验收通过方可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成型应采用自动振动模台装置振动确保混凝土振动密实;混凝土应连续浇筑,浇筑层厚度60mm,当模具、预埋件、钢筋网片等有变形和移位时,应及时采取补强和纠正措施;S5:养护、脱模,得到预制预制板,即所述预制板;浇筑完混凝土、振捣完毕,静停时间15-20min,将预制件在预养窑初步养护,待预制板表面水分蒸干后转移至养护窑进行蒸汽养护,升温速度10-20℃/h,恒温时温度宜为50-60℃,50℃恒温时间1.5h,降温速度10-20℃/h;预制预制板构件拆模起吊前应检验其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设计拆模起吊强度后方可拆模起吊。所述A3中现浇制作内叶现浇结构层的施工步骤如下:a1:施工现场安装、固定预制板;现场安装,应用塔吊将预制板吊至预定位置,使用预制板中预埋的壁厚10mm的倒锥形可拆卸连接装置连接斜撑杆固定预制板,水平和竖直方向使用一字码连接,内置螺栓固定;a2:绑扎钢筋,支模板,准备浇筑混凝土;现场绑扎钢筋,以预制板作结构层外模板,同时支内模板,安装固定好之后,准备浇筑混凝土;a3: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分层连续浇筑振捣,避免振捣时碰到钢筋、模板、预埋件等,振捣过后,整理墙上甩出的钢筋;a4:拆模,养护;混凝土达到早期强度后进行拆模处理,在常温下根据规范要求养护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得到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施工简单,整体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外模预制墙体可以直接作为外模板使用,且施工完成后不需要额外拆卸外模板,施工工序简单,解决现场湿作业模板周转量大的局限性,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同时可以缩短后期施工工期,节省人工,提高现场安装效率;施工完成后整个墙体结构牢固能够很好地满足建筑标准要求,同时能够保证保温、防火以及强度等要求;混凝土结构墙体整体现浇,施工时进行保温一体化施工,模块化拼装,现场施工更加方便,安全,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生产和施工步骤简单,省时省力;外模预制墙体在生产工艺方面主要采用正打工艺,在模台上面首先铺设保温板以及各种连接件、连接装置,人工成型;通过优化设计,易于控制流水线生产节拍;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1、预制板;2、企口;3、线耳;4、螺栓;5、一字码;6、内叶现浇结构层;7、钢筋网架;8、斜撑;9、外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及其生产施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模预制墙体,所述外模预制墙体包括若干个相互抵接配合的预制板,所述各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设置在其上下端部的企口相配合,在各企口外侧分别设有一通过线耳、螺栓与预制板相固连的一字码,所述混凝土结构墙体包括一内叶现浇结构层,在内叶现浇结构层内设有一钢筋网架;所述外模预制墙体与内叶现浇结构层之间通过若干个拉锚杆部件紧固连接;在外模预制墙体中上部设有一倒锥形连接装置,所述倒锥形连接装置的内端与一支撑在楼面上的斜撑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模预制墙体,所述外模预制墙体包括若干个相互抵接配合的预制板,所述各相邻的预制板之间通过设置在其上下端部的企口相配合,在各企口外侧分别设有一通过线耳、螺栓与预制板相固连的一字码,所述混凝土结构墙体包括一内叶现浇结构层,在内叶现浇结构层内设有一钢筋网架;所述外模预制墙体与内叶现浇结构层之间通过若干个拉锚杆部件紧固连接;在外模预制墙体中上部设有一倒锥形连接装置,所述倒锥形连接装置的内端与一支撑在楼面上的斜撑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板包括一外叶板,在外叶板内设有钢筋网片;在外叶板的内侧壁上固连一保温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其特征在于:在各预制板内均设有若干个限位拉结件,所述限位拉结件的外端位于外叶板内、内端穿过保温板并伸至内叶现浇结构层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锚杆部件包括一贯穿外模预制墙体与内叶现浇结构层的拉锚杆,在拉锚杆的两端分别套设一角铁,所述角铁分别通过拉锚杆外侧配合设置在紧固螺母、垫片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倒锥形连接装置包括一设置在内叶现浇结构层的孔内的倒锥形连接件,所述倒锥形连接件的前端伸至外叶板内,一加长螺栓通过外叶板预留孔洞伸至倒锥形连接件的前端内腔内并与一内置螺母紧固旋合;所述倒锥形连接件的后端与内叶现浇结构层内侧壁平齐,一螺栓的端部伸至倒锥形连接件的腔体内并与一内置螺母紧固旋合连接,所述倒锥形连接件通过螺栓、过渡件与所述的外部斜撑的上端相连。6.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的生产施工方法,其生产施工步骤如下:A1:生产制作预制板;A2:通过一字码连接各预制板形成外模预制墙体;A3:在施工现场安装外模预制墙体,并进行现浇制作内叶现浇结构层;A4:表面处理:内叶现浇结构层拆膜后,应及时对表面存在缺陷的部位进行修补,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养护即得到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底部加强区一体化叠合外墙的生产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伟吴丁华廖逸安吴其洪赵清海张再路刘川川刘军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海龙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