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4715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2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外胶黏剂层、铝箔层、内胶黏剂层和聚丙烯层,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与所述外胶黏剂层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用热塑性聚氨酯层替代尼龙层,借助于热塑性聚氨酯高弹性模量、高强度的特点,使铝塑膜复合强度增大,延伸率增强,在造型时,外层更强韧,不容易破损、划伤,并且有更高的可靠性。外胶黏剂层采用粘合能力更好的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使铝箔层和外胶黏剂层的结合力更强,使其在冲坑造型时,减少或者避免破损、脱层之类的缺陷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
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软包铝塑复合膜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
技术介绍
铝塑复合膜是软包电池的核心材料,其具备安全性能好、质量轻、容量大、内阻小、厚度薄、外形设计灵活等优势,在3C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动力电池市场,主流电池还是传统的钢壳、铝壳电池。随着对高性能动力电池的诉求越来越强烈,软包电池的优势开始凸显,尤其是安全性和轻量化的诉求,致使动力电池对新一代的软包装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目前的软包装锂电池普遍采用日系的铝塑复合膜来做包装,其优异的可信赖性和优异的造型能力,受到了广大软包装电池组装厂的青睐,铝塑复合膜是由外层尼龙层,中间铝箔层,内层热封层构成的复合材料。但是现有的铝塑复合膜在设计上存在缺陷,比如造型(深冲)时,外层的尼龙层会破损或脱层,且尼龙层会吸水,当水分达到一定浓度时,对内层的铝箔层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会让铝箔层产生“氢脆”的现象,导致水汽阻隔性能下降,从而导致电池失效甚至出现危险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外胶黏剂层、铝箔层、内胶黏剂层和聚丙烯层,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与所述外胶黏剂层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进一步的,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芳香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或脂肪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进一步的,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流延工艺或双向拉伸膜工艺制备。进一步的,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10%-1000%,优选为100%-800%,更优选为200%-600%。进一步的,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为10μm-80μm,优选为15μm-60μm,更优选为20μm-40μm;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公差为±5μm;优选为±2μm;更优选为±1μm。进一步的,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经过电晕处理的一侧表面张力为28达因-45达因,优选为30达因-40达因,更优选为32达因-38达因;另一侧表面张力为28达因-45达因,优选为30达因-38达因,更优选为31达因-36达因。进一步的,所述外胶黏剂层由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构成,所述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为聚醚类聚氨酯胶黏剂或聚酯类聚氨酯胶黏剂,优选为聚醚类聚氨酯胶黏剂或聚酯类聚氨酯胶黏剂的混合胶黏剂。进一步的,所述外胶黏剂层的干胶厚度为1μm-20μm;优选为2μm-10μm;更优选为3μm-5μm。进一步的,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30μm-80μm,优选为35μm-60μm,更优选为40μm-50μm。进一步的,所述聚丙烯层的厚度为20μm-100μm,优选为30μm-90μm,更优选为40μm-80μm。本技术的突出效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用热塑性聚氨酯层替代尼龙层,借助于热塑性聚氨酯高弹性模量、高强度的特点,使铝塑膜复合强度增大,延伸率增强,在造型时,外层更强韧,不容易破损、划伤,并且有更高的可靠性。外胶黏剂层采用粘合能力更好的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使铝箔层和外胶黏剂层的结合力更强,使其在冲坑造型时,减少或者避免破损、脱层之类的缺陷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1、外胶黏剂层2、铝箔层3、内胶黏剂层4和聚丙烯层5,热塑性聚氨酯层1与外胶黏剂层2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热塑性聚氨酯层1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芳香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流延工艺制备。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10%。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为10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公差为±5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经过电晕处理的一侧表面张力为28达因;另一侧表面张力为28达因。外胶黏剂层2由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构成,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为聚醚类聚氨酯胶黏剂。外胶黏剂层2的干胶厚度为1μm。铝箔层3的厚度为30μm。聚丙烯层5的厚度为20μm。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1、外胶黏剂层2、铝箔层3、内胶黏剂层4和聚丙烯层5,热塑性聚氨酯层1与外胶黏剂层2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热塑性聚氨酯层1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脂肪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双向拉伸膜工艺制备。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1000%。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为80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公差为±2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经过电晕处理的一侧表面张力为45达因;另一侧表面张力为45达因。外胶黏剂层2由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构成,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为聚酯类聚氨酯胶黏剂。外胶黏剂层2的干胶厚度为20μm。铝箔层3的厚度为80μm。聚丙烯层5的厚度为100μm。实施例3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1、外胶黏剂层2、铝箔层3、内胶黏剂层4和聚丙烯层5,热塑性聚氨酯层1与外胶黏剂层2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热塑性聚氨酯层1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脂肪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流延工艺制备。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100%。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为15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公差为±1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经过电晕处理的一侧表面张力为30达因;另一侧表面张力为30达因。外胶黏剂层2由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构成,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为聚醚类聚氨酯胶黏剂或聚酯类聚氨酯胶黏剂的混合胶黏剂。外胶黏剂层2的干胶厚度为2μm。铝箔层3的厚度为35μm。聚丙烯层5的厚度为30μm。实施例4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1、外胶黏剂层2、铝箔层3、内胶黏剂层4和聚丙烯层5,热塑性聚氨酯层1与外胶黏剂层2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热塑性聚氨酯层1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芳香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流延工艺制备。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800%。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为60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公差为±1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经过电晕处理的一侧表面张力为40达因;另一侧表面张力为38达因。外胶黏剂层2由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构成,双组份聚氨酯胶黏剂为聚酯类聚氨酯胶黏剂。外胶黏剂层2的干胶厚度为10μm。铝箔层3的厚度为60μm。聚丙烯层5的厚度为90μm。实施例5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1、外胶黏剂层2、铝箔层3、内胶黏剂层4和聚丙烯层5,热塑性聚氨酯层1与外胶黏剂层2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热塑性聚氨酯层1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脂肪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流延工艺制备。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200%。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为20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的厚度公差为±2μm。热塑性聚氨酯层1经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外胶黏剂层、铝箔层、内胶黏剂层和聚丙烯层,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与所述外胶黏剂层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热塑性聚氨酯层、外胶黏剂层、铝箔层、内胶黏剂层和聚丙烯层,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与所述外胶黏剂层贴合的一侧表面经过电晕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由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构成;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为芳香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或脂肪族热塑性聚氨酯薄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通过流延工艺或双向拉伸膜工艺制备。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10%-10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100%-80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薄膜的拉伸模量为200%-60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为10μm-80μm;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公差为±5μ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为15μm-60μm;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公差为±2μm。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为20μm-40μm;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的厚度公差为±1μm。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铝塑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塑性聚氨酯层经过电晕处理的一侧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子健
申请(专利权)人:新纶复合材料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