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连接端子,用于连接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第一连接部与弹性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连接端子,无需使用定位工装和压扁工装,装配简单;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连接端子可以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之间固定牢固,稳定可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包括上述连接端子的传感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端子及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检测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端子及传感器。
技术介绍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传统的带线传感器的传感器本体与导线连接到一起时,常常需要用一个空心圆柱套住传感器本体的针脚和导线,然后用压扁的方法固定导线和传感器本体的针脚,以达到固定连接作用。但是上述的连接方式,需要定位工装和压扁工装,装配复杂;且如果在传感器使用时间较长后,空心圆柱较易脱落,从而导致传感器本体与导线分离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连接方式装配复杂且空心圆柱较易脱落的问题,提供一种装配简单且稳定可靠的连接端子及传感器。一种连接端子,用于连接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第一连接部与弹性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缺口。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端子,当用于传感器本体与导线连接时,导线插接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通孔中,传感器本体的针脚插接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通孔中,如此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固定在一起,无需使用定位工装和压扁工装,装配简单;且由于具有一定弹性的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缺口,则可以插接较第一通孔直径较粗的导线,具有一定弹性的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缺口,可以插接较第二通孔直径较粗的针脚,如此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连接端子可以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之间固定牢固,稳定可靠,同时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的设置可避免因导线尺寸公差及针脚尺寸公差造成的插不进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径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三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且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通孔包括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四通孔及沿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一缺口包括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三缺口及沿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四缺口,所述第四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五通孔的尺寸。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均包括圆弧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圆弧部两端且相向延伸的弯钩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垂直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过渡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两端分别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心轴线弯曲呈弧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为金属板材冲压件。一种传感器,包括导线、传感器本体及如上述所述的连接端子,所述导线插接于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通孔中,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针脚插接于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二连接部的第二通孔中。本技术提供的传感器,导线插接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通孔中,传感器本体的针脚插接于第二连接部的第二通孔中,如此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固定在一起,避免了使用定位工装和压扁工装,装配简单;且由于具有一定弹性的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一缺口,则可以插接较第一通孔直径较粗的导线,具有一定弹性的第二连接部设有第二缺口,可以插接较第二通孔直径较粗的针脚,如此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连接端子可以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之间固定牢固,稳定可靠,同时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的设置可避免因导线尺寸公差及针脚尺寸公差造成的插不进的问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端子的第二连接部与所述传感器本体的针脚焊接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的结构图;图2为图1中所提供的连接端子的正视图;图3为图1中所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所提供的连接端子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传感器的分解图。连接端子10第一连接部12第一通孔121第三连接部122第一缺口123第四连接部124第五通孔1242第四缺口1244圆弧部1246弯钩部1248第二连接部14第二通孔142第二缺口144第三通孔146过渡部16导线20传感器本体30针脚3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参阅图1-图3,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端子10,用于连接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第一连接部12与弹性第二连接部14,第一连接部12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导线的第一通孔121,第一连接部12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第一通孔的第一缺口123,第二连接部14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传感器本体第二通孔142,第二连接部14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第二通孔142的第二缺口1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端子10,当用于传感器本体与导线连接时,导线插接于第一连接部12的第一通孔121中,传感器本体的针脚插接于第二连接部14的第二通孔142中,如此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固定在一起,而无需使用定位工装和压扁工装,装配简单;且由于具有一定弹性的第一连接部12设有第一缺口123,则可以插接较第一通孔121直径较粗的导线,具有一定弹性的第二连接部14设有第二缺口144,可以插接较第二通孔142直径较粗的针脚,如此在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14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连接端子10可以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之间固定牢固,稳定可靠,同时第一缺口123与第二缺口144的设置可避免因导线尺寸公差及针脚尺寸公差造成的插不进的问题。可以理解的是,该连接端子10除了应用于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连接在一起,还可以将导线与其他检测装置本体连接在一起。下面结合连接端子10应用于将导线与传感器本体连接在一起时,对连接端子10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具体地,如果第二连接部14由第一连接部12沿直线继续延伸设置时,上述轴向即为连接端子10的延伸方向,如果第二连接部14弯折于第一连接部12设置时,第一连接部12的轴向即为其长度方向,当提到其径向时则为与轴向相垂直的方向,第二连接部14的轴向即为其长度方向,当提到其径向时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端子,用于连接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第一连接部与弹性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端子,用于连接导线与传感器本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连接的弹性第一连接部与弹性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导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连接部沿其轴向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传感器本体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轴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沿其径向开设有贯通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三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互连接且沿轴向间隔设置的第三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一通孔包括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四通孔及沿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一缺口包括沿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三缺口及沿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轴向设置的第四缺口,所述第四通孔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五通孔的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锦辉,欧阳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