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14237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换热板包括壳体和分隔筋组件,壳体内具有换热腔,壳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分隔筋组件设置在换热腔内且分隔筋组件将换热腔内部隔离成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第一换热流道与第二换热流道并联设置,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端与进液口连通,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的出口端与出液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板,可以在保证换热板具有较大换热面积的情况下缩短单条换热流道的流动路径,避免换热液在换热流道流动过程中降低换热性能,换热板的换热性能分布更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技术介绍
为保证电池包的电池模组具有合适的工作温度,电池包内设有与电池模组换热的换热板,换热板内具有循环流动的换热液以保持换热板具有特定温度。相关技术中,换热板内只有一条供换热液流动的换热流道,且为提高换热液在换热板内的流动面积,换热流道在换热板内具有较多弯曲段,换热液在弯曲段时受到的流动阻力较大。此外,单条换热流道的路径较长,由于换热液在换热板内流动时不断与电池模组换热,换热液与电池模组的温度差逐渐接近,从而影响了换热板在靠近换热流道的出口端处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换热效果的换热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换热板,包括壳体和分隔筋组件,所述壳体内具有换热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分隔筋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且所述分隔筋组件将所述换热腔内部隔离成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液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分隔筋组件包括中间分隔筋、第一分隔筋和第二分隔筋,所述中间分隔筋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并将所述换热腔分隔成位于所述中间分隔筋两侧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所述第一分隔筋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内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蜿蜒延伸,所述第二分隔筋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内以使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蜿蜒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筋从所述换热腔的第一纵向侧壁向第二纵向侧壁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纵向侧壁间隔开,所述第二分隔筋从所述第二纵向侧壁向所述第一纵向侧壁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纵向侧壁间隔开,所述第一分隔筋和所述第二分隔筋均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分隔筋与多个所述第二分隔筋在纵向上交错布置。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分隔筋沿所述纵向蜿蜒延伸以形成依次相连的多个呈“U”形的分隔筋单体,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筋单体中,其中一个所述分隔筋单体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纵向侧壁且另一个所述分隔筋单体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纵向侧壁,每个所述分隔筋单体包括一对单体侧壁和连接一对所述单体侧壁的连接壁,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筋单体共用位于二者中间的一个单体侧壁。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第一分隔筋插入到与之对应的一个所述分隔筋单体中,每个所述第二分隔筋插入到与之对应的一个所述分隔筋单体中,所述第一分隔筋与被插入的所述分隔筋单体的一对所述单体侧壁的距离相等并与被插入的所述分隔筋单体的连接壁垂直且间隔开,所述第二分隔筋与被插入的所述分隔筋单体的一对所述单体侧壁的距离相等并与被插入的所述分隔筋单体的连接壁垂直且间隔开。进一步地,所述单体侧壁与所述连接壁的连接处构造有可导流的内弧面和外弧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隔筋与所述第一纵向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的两侧为可导流的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分隔筋与所述第二纵向侧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的两侧为可导流的第二弧形面。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和上盖,所述下壳体为下凹式下壳体从而形成所述换热腔,所述上盖为平板式上盖,所述分隔筋组件固定在所述下壳体上,且所述分隔筋组件与所述上盖贴合。进一步地,所述中间分隔筋的邻近所述进液口的一端设置有分液筋,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进口端分别位于所述分液筋的两侧,所述换热板为矩形且所述换热板的其中一个纵向侧延伸出进液凸起和出液凸起,所述进液凸起上设置有所述进液口且所述出液凸起上设置有所述出液口。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换热板具有以下优势:根据本技术的换热板,通过在换热腔内部设置并联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可以在保证换热板具有较大换热面积的情况下缩短单条换热流道的流动路径,避免换热液在换热流道流动过程中降低换热性能,换热板的换热性能分布更均匀。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换热板。所述电池包与上述的换热板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换热板1000,下壳体100,第一换热流道101,第二换热流道102,进液口103,出液口104,第一纵向侧壁105,第二纵向侧壁106,第一连接体107,第一弧形面1071,第二连接体108,第二弧形面1081,第一分隔筋111,第二分隔筋112,中间分隔筋113,分隔筋单体1131,单体侧壁11311,连接壁11312,加强部11313,内弧面11314,外弧面11315,分液筋1132,上盖200,进液凸起300,进液管接头400,出液凸起500,出液管接头600。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下面参考图1-图3并结合实施例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板1000。如图1-图3所示,换热板1000可以包括壳体和分隔筋组件(例如第一分隔筋111和第二分隔筋112等),壳体内可以具有换热腔,换热腔可以形成壳体内的换热液的流动通道。壳体上可以设置有进液口103和出液口104,进液口103和出液口104可以分别与换热腔连通,从而换热液可以从进液口103流入换热腔内而对壳体加热或冷却,换热板1000可以贴设电池包的电池模组,以进一步对电池模组加热或冷却,保证电池模组处于正常的工作温度。如图1所示,分隔筋组件可以设置在换热腔内,分隔筋组件可以将换热腔内部隔离成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第一换热流道101可以与第二换热流道102并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部分换热液可以从第一换热流道101的进口端进入第一换热流道101以对电池模组换热,并从第一换热流道101的出口端流出,另一部分换热液可以从第二换热流道102的进口端进入第二换热流道102以对电池模组换热,并从第二换热流道102的出口端流出。同时,在换热液流动时,第一换热流道101内的换热液不会与第二换热流道102内的换热液发生交换。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流道101的进口端和第二换热流道102的进口端均可以与进液口103连通,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的出口端与出液口104连通。由此,换热液从进液口103进入壳体内后,可以分别流入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且换热液从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流出后,可以从出液口104流出壳体,即该进液口103为共用进液口,该出液口104为共用出液口。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板1000,通过设置并行的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换热板内只有一条换热流道,在保证换热板1000具有相同的换热面积的同时,即保证换热流道具有相同的总路径长度的情况下,第一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换热板和具有其的电池包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换热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液口(103)和出液口(104);分隔筋组件,所述分隔筋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且所述分隔筋组件将所述换热腔内部隔离成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口(103)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液口(104)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换热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液口(103)和出液口(104);分隔筋组件,所述分隔筋组件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且所述分隔筋组件将所述换热腔内部隔离成第一换热流道(101)和第二换热流道(102),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并联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的进口端与所述进液口(103)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的出口端与所述出液口(10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筋组件包括:中间分隔筋(113)、第一分隔筋(111)和第二分隔筋(112),所述中间分隔筋(113)设置在所述换热腔内并将所述换热腔分隔成位于所述中间分隔筋(113)两侧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所述第一分隔筋(111)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内以使所述第一换热流道(101)蜿蜒延伸,所述第二分隔筋(112)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内以使所述第二换热流道(102)蜿蜒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筋(111)从所述换热腔的第一纵向侧壁(105)向第二纵向侧壁(106)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纵向侧壁(106)间隔开,所述第二分隔筋(112)从所述第二纵向侧壁(106)向所述第一纵向侧壁(105)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纵向侧壁(105)间隔开,所述第一分隔筋(111)和所述第二分隔筋(112)均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第一分隔筋(111)与多个所述第二分隔筋(112)在纵向上交错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分隔筋(113)沿所述纵向蜿蜒延伸以形成依次相连的多个呈“U”形的分隔筋单体(1131),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筋单体(1131)中,其中一个所述分隔筋单体(1131)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纵向侧壁(105)且另一个所述分隔筋单体(1131)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纵向侧壁(106),每个所述分隔筋单体(1131)包括一对单体侧壁(11311)和连接一对所述单体侧壁(11311)的连接壁(11312),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分隔筋单体(1131)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帅李舒业岳军杨振宇魏亚平张国炜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