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和与其配合使用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做成直流或交流充电桩两种,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放置在入库的电动汽车尾部,并随电动汽车一起移动并最终放置在停车位上;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电源对接装置和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当立体车库搬运车将电动汽车搬至指定车位时,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也下降放到指定车位上,并与车位上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完成对接,实现充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不同车型不同功率的电动汽车能够方便有效的在梳齿交换方式的不同型号立体车库中充电,提高电动汽车在立体车库中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具体是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属于电动汽车立体车库充电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规模及数量将不断增加。然而,近年来城市的土地资源紧张问题日益凸显,在郊区建设一座大型充电站已是不易,而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的小区内停车环境已非常拥挤,再为电动汽车开辟出充电停车位更是非常困难。因此,为了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需求,又不让土地资源问题成为充电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制约,将立体车库与充电系统融为一体的立体充电站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现有电动汽车立体车库充电系统在实际实施或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电动汽车立体车库的充电系统是由充电桩连接软电缆线,上下左右移动,这种系统比较适合小型立体车库,当用于大型立体车库时,电缆线繁多,容易缠绕在一起。可见,现有的电动汽车立体车库充电系统不仅使用场所有限而且容易出现电缆线绞断危险,不利于安全及提高利用率。2、当停入不同车型的电动汽车,或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充电电源的不同时,现有的电动汽车立体充电系统无法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3、传统充电桩无法移动,只能固定在立体车库托盘上,不适用于多层立体车库的梳齿结构。4、现有立体车库充电站均采用充电桩固定放置,通过软电缆将控制线及电源线连接到车库上,当距离过长时无法解决控制电缆信号衰减问题,导致充电系统无法稳定可靠运行。5、现有立体车库充电站均为交流充电,充电效率低,暂无成熟可靠的直流快充的充电解决方案。综上所述,由于现有的电动汽车立体车库充电解决方案大都通过软电缆线悬挂在充电桩上实现的,易造成电缆杂乱,发生故障,无法实现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并且其仅适用于简单的立体车库的交流充电,即无法在大型复杂的立体车库中应用,又无法实现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使不同车型不同功率的电动汽车能够方便有效的在采用梳齿交换方式的不同类型的立体车库中充电,提高电动汽车在立体车库中的利用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以及与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配合使用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所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做成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种,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放置在待入库的电动汽车尾部,并随电动汽车一起移动并最终放置在停车位上;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电源对接装置和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当立体车库搬运车将电动汽车搬至指定车位时,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也下降放到指定车位上,并与车位上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完成对接,实现充电。上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包括用于保障稳定充电的供电系统;用于对电源通电的管理,充电时间的计时,充电电量计算的电源管理系统;用于保障充电安全的安全管理系统;用于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充电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用于充电桩在立体车库各设备间安全可靠转运并定位的防滑定位外壳。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还包括报警模块,当感应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接触不良时向管理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采用上下喇叭口形式,插头固定在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上,采用下凹的喇叭口;插座放置在可移动平台上,采用上凸的喇叭口的形式,上下对接时喇叭口起到导向作用,促使可移动平台移动对中,实现插头、插座间的可靠连接。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采用双定位导向锥柱形式,插头固定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上,包含两个导向圆孔;插座放置在可移动平台上,包含两个导向锥柱,上下对接时导向锥柱起到导向作用促使可移动平台移动对中,实现插头、插座间的可靠连接。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采用铜带、碳刷连接形式,插头固定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上,包含五个导电铜带;插座包含五组弹性碳刷;利用铜带长度方向比碳刷长,实现长度方向容错,利用铜带宽度比碳刷宽,实现宽度方向容错;利用碳刷上自带的弹性装置实现高度方向容错;从而实现可靠连接。进一步,所述插座上装有防雨外壳,保证在雨雪天气时不影响设备使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了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和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解决了充电桩水平移动与上下自由移动、充电电源自动对接等问题,具有占地少、效率高的特点。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具有外型轻巧、美观,充电运行稳定可靠,在立体车库各设备间转运定位准确;智能控制程度高的特点。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能够根据插头的压力大小,自动调整和插座的接触面及压力,保证系统电源良好运行,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当插头向插座插的时候,插座能够根据插头的偏差,自动调整偏差,使插头正好对准插座插入。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插头的A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包括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以及与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配合使用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所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做成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种,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放置在待入库的电动汽车尾部,并随电动汽车一起移动并最终放置在停车位上;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电源对接装置和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当立体车库搬运车将电动汽车搬至指定车位时,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也下降放到指定车位上,并与车位上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完成对接,实现充电。其中,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整体也可划分为插座、插头两个部分,插头部分安装在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上,插座部分安装在车位上;插座、插头、外壳及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共同形成电源自动对接装置。上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包括用于保障稳定充电的供电系统;用于对电源通电的管理,充电时间的计时,充电电量计算的电源管理系统;用于保障充电安全的安全管理系统;用于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充电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用于充电桩在立体车库各设备间安全可靠转运并定位的防滑定位外壳。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还包括报警模块,当感应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接触不良时向管理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实施例一:上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可采用上下喇叭口形式,插头固定在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上,采用下凹的喇叭口;插座放置在可移动平台上,采用上凸的喇叭口的形式,上下对接时喇叭口起到导向作用,促使可移动平台移动对中,实现插头、插座间的可靠连接。如图1所示,插头1-1上凹的喇叭口1-2与插座1-5上凸的喇叭口1-9进行对位,插座1-5底部平台上有左右滑动的滚珠1-8,可以自由调节位置,使凹的喇叭口1-2和凸的喇叭口1-9完全吻合在一起;当插头1-1和充电桩1-11完全降落在车位上时,凹的喇叭口1-2和凸的喇叭口1-9将完全吻合在一起,插头电源部分1-3和插座电源部分1-4也完全吻合在一起,实现对电动汽车上充电桩1-11的供电。其中,插头1-1上凹的喇叭口1-2、插座1-5上凸的喇叭口1-9、滚珠1-8以及插座底座1-7构成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以及与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配合使用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所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做成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种;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放置在待入库的电动汽车尾部,并随电动汽车一起移动并最终放置在停车位上;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电源对接装置和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当立体车库搬运车将电动汽车搬至指定车位时,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也下降放到指定车位上,并与车位上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完成对接,实现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以及与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配合使用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所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做成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两种;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可放置在待入库的电动汽车尾部,并随电动汽车一起移动并最终放置在停车位上;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包括装置外壳、电源对接装置和插座插头自动容错的机械装置;当立体车库搬运车将电动汽车搬至指定车位时,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也下降放到指定车位上,并与车位上的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完成对接,实现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智能型充电桩包括用于保障稳定充电的供电系统;用于对电源通电的管理,充电时间的计时,充电电量计算的电源管理系统;用于保障充电安全的安全管理系统;用于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充电的智能控制系统;以及用于充电桩在立体车库各设备间安全可靠转运并定位的防滑定位外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用于多种类型立体车库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还包括报警模块,当感应到充电电源自动对接装置接触不良时向管理服务器发送报警信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适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智,陈赛鹏,张晓鹏,赵建龙,毕洪雷,
申请(专利权)人:徐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