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8333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12:01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本申请主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叉设置形成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从而,减少了触控面板上的布线数量以及密集程度,降低对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的遮挡。而且,还可以在触控面板上利用第二电极分别实现触控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共用电极利用率,简化结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本申请涉及触控
,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触控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显示装置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追捧,其不但可节省空间,方便携带,而且用户通过手指或者触控笔等就可直接操作,使用舒适,非常便捷。目前,已广泛应用各个
,例如市场常见的个人数字处理(PDA)、触控类智能移动终端(比如手机)、手提式笔记型电脑等等。以触控类智能移动终端为例,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超高屏占比的智能移动终端凭借其能够给用户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越来越受到更多厂商和消费者的推崇。然而,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占比越来越大,智能移动终端的显示屏下侧留给用户用于安全认证的指纹识别模块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用户带来更便捷的使用体验,有些厂商则考虑直接将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智能移动终端的触控显示区域中,以便用户能够同时在触控显示区域进行触控操作和指纹识别操作。但是,触控膜层以及指纹识别膜层目前都是分别布线的,导致指纹识别区域的布线数目较多且布线密集,容易对触控面板的出光造成遮挡。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叉设置形成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指纹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感应电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指纹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驱动电极。可选地,所述指纹识别膜层对应设置于触控面板的预设目标区域,所述预设目标区域为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定局部区域,或是所述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可选地,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的线宽小于第一阈值,和/或,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相邻第二电极的中心间距小于第二阈值。可选地,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的线宽范围为3-5μm,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相邻第二电极的中心间距范围为8-12μm。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所在膜层和所述第二电极所在膜层之间。可选地,还包括:显示膜层,所述显示膜层中设置有呈阵列式排布的多个发光子像素;所述指纹识别膜层中电极图案在触控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中发光子像素在触控面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合。可选地,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具有镂空图案。一种驱动控制所述触控面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触控模式时,依次为多条第一电极加载第一驱动信号,同时为多条第二电极加载第一感应信号;当切换至指纹识别模式时,依次为多条第三电极加载第二驱动信号,同时为多条第二电极同时加载第二感应信号;或者,在触控模式下,依次为多条第二电极加载第一驱动信号,同时为多条第一电极同时加载第一感应信号;当切换至指纹识别模式时,依次为多条第二电极加载第二驱动信号,同时为多条第三电极同时加载第二感应信号。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触控面板。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共用第二电极,使得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可以形成触控膜层,同时,该第二电极还可以与第三电极形成指纹识别膜层,从而,减少了触控面板上的布线数量以及密集程度,降低对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的遮挡。而且,还可以在触控面板上利用第二电极分别实现触控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共用电极利用率,简化结构设计。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a)和图2(b)分别为本申请中所涉及的第二电极共用的两种结构示意图;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分布有指纹识别膜层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a)和图5(b)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与指纹识别功能进行切换过程中的引脚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a)和图6(b)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与指纹识别功能进行切换过程中的引脚连接关系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参照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主要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如图1中横向x方向)延伸的第一电极11,多条沿第二方向(如图1中横向y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12,以及多条沿第三方向(如图1中横向x方向)延伸的第三电极13;其中,所述第一电极11、所述第二电极12和所述第三电极13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11与所述第二电极12交叉设置形成为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12与所述第三电极13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其中,第一电极11与第二电极12交叉的角度不限,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3交叉角度不限,那么,第一电极11与第三电极13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存在一定交叉角度。由此,在本申请方案中,通过共用第二电极,使得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可以形成触控膜层,同时,该第二电极还可以与第三电极形成指纹识别膜层,从而,减少了触控面板上的布线数量以及密集程度,降低对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的遮挡。而且,还可以在触控面板上利用第二电极分别实现触控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共用电极利用率,简化结构设计。在本申请中,第二电极为共用电极,具体地,至少可以存在以下结构设计:结构1:参照图2(a)所示,第一电极TX为触控驱动电极,第三电极tx为指纹驱动电极,第二电极Rx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感应电极。由此,该结构1以第二电极作为共用感应电极,实现触控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共用电极利用率,简化结构设计。结构2:参照图2(b)所示,第一电极RX为触控感应电极,第三电极rx为指纹感应电极,第二电极Tx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驱动电极。由此,该结构2以第二电极作为共用触控电极,实现触控功能和指纹识别功能,提升共用电极利用率,简化结构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指纹识别膜层对应设置于触控面板的预设目标区域,该预设目标区域为触控面板的特定局部区域,或是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换言之,指纹识别膜层可以分布在触控面板的部分区域,即特定局部区域,这样,既可以基于共用电极实现指纹识别和触控,也可以仅在局部设计,简化结构;也可以分布在触控面板的整个面板内,从而实现全屏指纹识别。具体参照图3(a)所示,指纹识别膜层(第二电极12与第三电极13绝缘交叉而成的膜层)对应设置于触控面板S的特定局部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控制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叉设置形成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第三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三者之间相互绝缘,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交叉设置形成触控膜层,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交叉设置形成为指纹识别膜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指纹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感应电极,或者,所述第一电极为触控感应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为指纹感应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为所述触控膜层和所述指纹识别膜层的共用驱动电极。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识别膜层对应设置于触控面板的预设目标区域,所述预设目标区域为所述触控面板的特定局部区域,或是所述触控面板的全部区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的线宽小于第一阈值,和/或,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相邻第二电极的中心间距小于第二阈值。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第二电极的线宽范围为3-5μm,对应所述预设目标区域的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磊
申请(专利权)人: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