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7799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包括用于铲起混凝土的铲子、锥台形的塌落度筒,所述塌落度筒上下两端开口设置,所述铲子包括铲头和杆体,所述杆体上远离铲头的一边设有用于测量塌落度的刻度,所述杆体上设置刻度的一端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刻度罩住的套筒。进行塌落度检测时,用铲子将混凝土铲进塌落度筒中,把套筒罩住杆体后伸入塌落度筒内进行搅拌,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将混凝土填满整个塌落度筒,拔起塌落度筒,接着把套在杆体上的套筒取下,将杆体竖直放置在坍塌的混凝土旁边,用杆体上的刻度测出坍塌的混凝土的高度,然后用塌落度筒的高度减去测出的高度,最后得到混凝土的塌落度,达到了操作方便、不易遗失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混凝土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塌落度是混凝土和易性的测定方法与指标,工地与实验室中,通常是做塌落度试验测定拌合物的流动性,并辅以直观经验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塌落度是用一个量化指标来衡量其程度的高低,用于判断施工能否正常进行。目前测试塌落度的主要方法是用一个上口直径为10厘米、下口直径为20厘米和高为30厘米的喇叭状塌落度桶,灌入混凝土分三次填装,每次填装后用刻度杆沿桶壁均匀由外向内击25下,捣实后,抹平,然后拔起桶,混凝土因自重产生塌落现象,用桶高减去塌落后混凝土最高点的高度,称为塌落度。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205426912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塌落度检测装置,包括塌落度筒、漏斗、刻度杆、圆柱捣体、标尺和铲子。但这种塌落度检测装置的散部件较多,在每次检测时先要用铲子把混凝土铲进塌落度筒,再用捣体捣饬,装填三次混凝土,接着拔起筒,用标尺测量塌落度,因为用的工具较多,操作起来比较繁琐,而且收拾起来也很麻烦,稍有不慎就容易遗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具有操作方便、不易遗失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包括用于铲起混凝土的铲子、锥台形的塌落度筒,所述塌落度筒上下两端开口设置,所述铲子包括铲头和杆体,所述杆体上远离铲头的一端设有用于测量塌落度的刻度,所述杆体上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刻度罩住的套筒。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塌落度检测时,用铲子的铲头将混凝土装进塌落度筒中,把套筒罩住杆体,此时杆体连接套筒的圆可作为捣棒,用杆体从上往下伸入塌落度筒内进行搅拌,重复上述步骤三次,将混凝土填满整个塌落度筒,然后用铲头将塌落度筒内溢出的混凝土沿水平方向铲平,接着拔起塌落度筒,此时混凝土由于没有塌落度筒的限制,会自然坍塌,接着把套在杆体上的套筒取下,将杆体竖直放置在坍塌的混凝土旁边,用杆体上的刻度测出坍塌的混凝土的高度,接着用塌落度筒的高度减去测出的高度,最后得到混凝土的塌落度,使用时操作方便,同时多个工具均整合在杆体上,因此在使用中不易遗失。进一步,所述杆体上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有活动环,所述活动环上铰接设置有测量杆。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混凝土高度测量时,先使杆体与地面垂直,之后把铰接在活动环上的测量杆旋至垂直于杆体且靠近混凝土堆的位置,将活动环沿着杆体的长度方向滑动到对应混凝土高度最高的位置,此时,测量杆刚好处在混凝土的最高处,读出此时所对应的刻度,记录下高度,最后用塌落度筒的高度减去混凝土的高度,得到塌落度,测量杆的设置使得在测量混凝土高度时能够更精确,达到了测量精确的效果。进一步,所述活动环上设置有用于将活动环锁紧在杆体上的定位螺钉。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滑动活动环时,沿着杆体的长度方向将活动环滑动到混凝土高度最高的位置,此时测量杆刚好处在混凝土的最高处,接着用工具将活动环上的定位螺钉旋紧,使活动环锁紧在杆体上,定位螺钉的设置使得活动环在找准最高处的位置时能及时固定住,在测量时防止活动环滑动,使得测量更为准确。进一步,所述杆体包括大径段和小径段,所述大径段的直径大于小径段的直径,所述刻度与活动环均设在小径段上,所述套筒的开口端与大径段可拆卸连接,所述测量杆旋转至于小径段轴心线平行时,所述套筒的内径大于小径段、活动环以及测量杆三者的外包圆的直径。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搅拌混凝土时,将测量杆旋至其轴心线与小径段的轴心线平行,把小径段端部对准套筒后慢慢放入其中,使得小径段、刻度、活动环和测量杆都处于套筒中,此时杆体可作为一根捣棒来进行混凝土的搅拌,不仅达到了操作方便的效果,也保护了测量杆和刻度在搅拌过程中不受到损坏。进一步,所述套筒的开口处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所述大径段靠近小径段的一端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搅拌混凝土时,将小径段放入套筒后,使得套筒开口内壁上的内螺纹对准大径段上的外螺纹,接着旋转套筒,让内外螺纹完全配合,此时可进行搅拌,同样的,在测量塌落度高度时,将套筒旋转,使得内外螺纹脱离,套筒就和杆体分开,此时可进行测量,达到了拆卸方便的效果。进一步,所述塌落度筒直径较大的一端设有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上设有用于固定杆体的立柱。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测量塌落度高度后,设在固定底座上的立柱可以将杆体固定,避免铲子遗失。进一步,所述立柱远离固定底座端设置有短板,所述短板上设有供杆体穿过的开孔。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测量塌落度高度后,将套筒重新套在杆体上,然后把杆体从上往下对准并放入设置在短板上的开孔中,短板上开孔的设置使得固定更加简单方便。进一步,所述大径段上设有防滑套,所述防滑套上设有条纹。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铲混凝土时,一手握住小径段部分,一手握住大径段部分,用力将混凝土铲到铲头上,此时设置在大径段上的防滑套能够防止在铲的过程中手部与杆体滑动,且防滑套上的条纹能使防滑效果更好。进一步,所述塌落度筒直径较小的一端设有漏斗。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在装填混凝土时,用铲子铲起混凝土,然后将漏斗放在塌落度筒直径较小的上口端,把铲子上的混凝土从漏斗的开口处倒入筒中,漏斗的设置能够避免混凝土的在装填过程中到处洒落,达到了装填方便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铲子既可用来铲混凝土,也可用来搅拌混凝土以及测量塌落度,达到了操作方便的效果;二、活动环以及定位螺钉的设置使得测量杆在测量混凝土高度时能够更精确,达到了测量精确的效果;三、设置在杆体上的套筒保护了测量杆和刻度在搅拌过程中不受到损坏;四、将铲子使用后放入短板上的开孔内,能够使得铲子不易遗失;五、漏斗的设置能够避免混凝土的在装填过程中到处洒落,达到了装填方便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铲子的爆炸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视图。附图标记:1、铲子;2、塌落度筒;3、铲头;4、杆体;5、刻度;6、套筒;7、活动环;8、测量杆;9、定位螺钉;10、大径段;11、小径段;12、内螺纹;13、外螺纹;14、固定底座;15、立柱;16、短板;17、开孔;18、防滑套;19、条纹;20、漏斗。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地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包括用于铲起混凝土的铲子1和锥台形的塌落度筒2,铲子1包括了铲头3和杆体4,塌落度筒2的上下两端都设置了开口,塌落度筒2的上开口端设有漏斗20。在铲混凝土时,用手握住杆体4部分,用力将混凝土铲到铲头3上,然后铲头3将混凝土沿着上开口端设置的漏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包括用于铲起混凝土的铲子(1)、锥台形的塌落度筒(2),所述塌落度筒(2)上下两端开口设置,所述铲子(1)包括铲头(3)和杆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4)上远离铲头(3)的一端设有用于测量塌落度的刻度(5),所述杆体(4)上设置刻度(5)的一端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刻度(5)罩住的套筒(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包括用于铲起混凝土的铲子(1)、锥台形的塌落度筒(2),所述塌落度筒(2)上下两端开口设置,所述铲子(1)包括铲头(3)和杆体(4),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4)上远离铲头(3)的一端设有用于测量塌落度的刻度(5),所述杆体(4)上设置刻度(5)的一端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将刻度(5)罩住的套筒(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4)上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设置有活动环(7),所述活动环(7)上铰接设置有测量杆(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环(7)上设置有用于将活动环(7)锁紧在杆体(4)上的定位螺钉(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塌落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4)包括大径段(10)和小径段(11),所述大径段(10)的直径大于小径段(11)的直径,所述刻度(5)与活动环(7)均设在小径段(11)上,所述套筒(6)的开口端与大径段(10)可拆卸连接,所述测量杆(8)旋转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仕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骄隆城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