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风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187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风扇区,具有轮毂和多个主叶片,多个主叶片设置于轮毂的外周侧;辅助风扇区,具有多个辅助叶片;以及扇区隔板,设置在主风扇区和辅助风扇区之间,以分隔主风扇区和辅助风扇区;其中轮毂设置于扇区隔板的一侧,多个主叶片配置成自扇区隔板的设置有轮毂的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一端面;多个辅助叶片配置成自扇区隔板的另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二端面;且第一端面与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二端面与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二距离的2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离心风机由于设置有不对称的主风扇区和辅助风扇区,使得环境空气可自主风扇区和辅助风扇区同时流入离心风机,抑制空气回流,从而提升送风系统的整体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离心风机
本技术涉及离心风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离心风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传统柜式空调内机,内机风扇为前向离心风扇,为了使空间紧凑,通常将风扇底面向内凹陷形成包裹电机的轮毂。离心风扇旋转送风时,由于抽空效应,风扇底面与电机衬板之间的空间会形成负压区,当风扇超过一定转速时,这个负压区域会发出空腔的呜鸣声,严重影响空调时用户体验。因此,柜式空调离心风扇的轮毂上通常会留有窗口结构,用来消除空腔异常音。但采用轮毂开窗口结构的离心风扇运转时,底面与电机衬板之间的负压区并未完全消失。因此,会有有一部分气流从离心风扇吹出后,回流至风扇底部负压区,而后经风扇轮毂窗口回流至风扇叶片进气区。这种回流的存在,会导致离心风扇的效率下将,影响空调器的整机性能。随着用户对空调外观需求的提升,空调结构愈加紧凑化,内机送风系统阻力与之前相比进一步加大,采用传统离心风扇结构的空调,其轮毂部分的回流损失情况有加剧的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较高送风效率的离心风机。特别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风扇区,具有轮毂和多个主叶片,所述多个主叶片设置于所述轮毂的外周侧;辅助风扇区,具有多个辅助叶片;以及扇区隔板,设置在所述主风扇区和所述辅助风扇区之间,以分隔所述主风扇区和所述辅助风扇区;其中所述轮毂设置于所述扇区隔板的一侧,所述多个主叶片配置成自所述扇区隔板的设置有所述轮毂的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一端面;所述多个辅助叶片配置成自所述扇区隔板的另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二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二距离的2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的4至5倍。进一步地,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扇轮外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以连接固定所述多个主叶片的延伸端。进一步地,所述主叶片配置成具有曲型的叶面,且所述多个主叶片的所述叶面具有相同的弯曲方向和弯曲角度。进一步地,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电机衬板,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其上开设有多个通孔部,以允许空气进入所述辅助风扇区。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通孔部的数量为三个或四个,以分别适用所述离心风机连接于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进一步地,所述通孔部形成有多个镂空通孔或者格栅。进一步地,所述多个主叶片和所述多个辅助叶片均为前向型风叶,以分别引导空气自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流向所述扇区隔板;且所述多个主叶片的数量不小于所述多个辅助叶片的数量。本技术的离心风机,由于设置有不对称设置的主风扇区和辅助风扇区,并将主风扇区和辅助风扇区的厚度比例限制在2:1以上,以使少量外界空气自辅助风扇区被吸入离心风机,从而消除可风扇与电机衬板之间的负压区,抑制自主风扇区吹出的空气回流至轮毂后侧重新进入离心风机,从而提升送风系统的整体效率。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自另一角度观察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示意性侧向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示意性后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叶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叶轮的示意性侧向剖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叶轮的示意性前向剖视图;图8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叶轮的示意前向剖视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风机衬板的示意性前视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风机衬板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1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风机衬板的示意性前视图;图12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的风机衬板的示意性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自另一角度观察的示意性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的示意性侧向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的示意性后视图。参见图1至图4,离心风机1一般性地可包括具有风机叶片、轮毂100及电机衬板200等结构的叶轮和罩设在叶轮外侧的风道组件40。风道组件40可包括引导出风方向的出风风道及分别罩设在叶轮的轴向外侧的风机盖板及风机衬板等。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的叶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离心风机1的叶轮的示意性侧向剖视图。参见图5和图6,离心风机1包括主风扇区10和辅助风扇区20。主风扇区10包括轮毂100和多个主叶片101,且多个主叶片101沿着环形设置于轮毂100的外周侧。风机盖板可罩设在主风扇区10的外侧,以保护多个主叶片101。辅助风扇区20具有多个环形设置的辅助叶片202。风机衬板200可罩设在辅助风扇区20的外侧,以保护多个辅助叶片202。进一步地,离心风机1还包括扇区隔板30。扇区隔板30设置在主风扇区10和辅助风扇区20之间,以分隔主风扇区10和辅助风扇区20。特别地,轮毂100可设置于扇区隔板30的朝向主风扇区10的一侧,多个主叶片101配置成自扇区隔板30的设置有轮毂100的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一端面。多个辅助叶片202配置成自扇区隔板30的另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扇区隔板30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二端面与扇区隔板30之间的第二距离的2倍。也即是,离心风机1在其厚度方向上被扇区隔板30分隔为两部分,其一侧为具有较长扇叶的主风扇区10,其另一侧为扇叶长度较短的辅助风扇区20。由此,可以使少量外界空气自辅助风扇区20被吸入离心风机1,从而消除可风扇叶轮与电机衬板200之间的负压区。进一步地,多个主叶片101和多个辅助叶片202均为前向型风叶,以分别引导空气自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流向扇区隔板。多个主叶片101的数量不小于多个辅助叶片202的数量。本技术的离心风机1,由于具有不对称设置的主风扇区10和辅助风扇区20,使得环境空气可自主风扇区10和辅助风扇区20同时流入离心风机1,抑制自主风扇区10进入风机并经由风道组件吹出的空气回流至轮毂100后侧重新进入离心风机1,从而提升送风系统的整体效率。具体地,主风扇区10的厚度可配置成几倍于辅助风扇区20的厚度。例如,第一距离可以配置成第二距离的3倍、4倍、5倍和6倍等整数倍,该倍数也可以为2.7倍、3.3倍、4.1倍、5.4倍和6.2倍等大于2倍的任意倍数。优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距离可以配置成为第二距离的4至5倍。也即是,主风扇区10的厚度可配置成具有辅助风扇区20厚度的4倍或5倍。例如,第一距离可配置成具有第二距离的4.2倍、4.5倍、4.8倍等。特别地,主风扇区10的厚度可设置为辅助风扇区20厚度的4.31倍,以同时保证离心风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离心风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风扇区,具有轮毂和多个主叶片,所述多个主叶片设置于所述轮毂的外周侧;辅助风扇区,具有多个辅助叶片;以及扇区隔板,设置在所述主风扇区和所述辅助风扇区之间,以分隔所述主风扇区和所述辅助风扇区;其中所述轮毂设置于所述扇区隔板的一侧,所述多个主叶片配置成自所述扇区隔板的设置有所述轮毂的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一端面;所述多个辅助叶片配置成自所述扇区隔板的另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二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二距离的2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风扇区,具有轮毂和多个主叶片,所述多个主叶片设置于所述轮毂的外周侧;辅助风扇区,具有多个辅助叶片;以及扇区隔板,设置在所述主风扇区和所述辅助风扇区之间,以分隔所述主风扇区和所述辅助风扇区;其中所述轮毂设置于所述扇区隔板的一侧,所述多个主叶片配置成自所述扇区隔板的设置有所述轮毂的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一端面;所述多个辅助叶片配置成自所述扇区隔板的另一侧表面向外延伸至第二端面;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区隔板之间的第二距离的2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为所述第二距离的4至5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风机,还包括:扇轮外圈,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以连接固定所述多个主叶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晓刚王永涛关婷婷李英舒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