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及发动机排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07139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31 0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分别位于排气管本体两端的出气口及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排液孔,其中,排气管本体为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排液孔位于排气管本体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的排气管本体根据离心分离原理对废气中的腐蚀液进行预分离,提高了过滤效率,且利用排液孔实现了腐蚀液体的收集和排出,在满足将发动机尾气引导排出的基本功能外,能够起到过滤排出腐蚀液,防止腐蚀液腐蚀排气管本体内部的作用,提高了排气管本体的使用寿命,且能降低污染空气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管及发动机排气系统
本技术涉及排气
,特别涉及一种排气管及发动机排气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防锈蚀设计是排气系统设计的重点之一,但目前大多数汽车厂家只针对排气系统外部锈蚀进行防锈设计,忽略了排气系统内部锈蚀。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经过排气系统中催化转化器催化后,转化为水、氮氧化物和碳氧化物,形成酸性腐蚀液,腐蚀液长期堆积会使排气系统各部件产生腐蚀和生锈,严重时会造成排气系统失效。为解决排气系统内部腐蚀液堆积锈蚀排气系统的问题,专利文献(CN104763509)公开了一种排气系统,包括壳体、进气管以及排气管等,利用了旋转气流因锥形收缩突变,当与液面接触时,将水打散形成水滴,从而使腐蚀液从锥形孔中排出的原理,处理腐蚀液,减小排气系统内部腐蚀情况的发生。专利所述的排气系统虽可一定程度上过滤腐蚀液,但因气流遇锥形收缩水气分离原理过滤腐蚀液效率较低,且因排气系统气流量较大,极易出现气流不经过锥形收缩处,直接进入排气口的情况;同时锥形孔设计可能会导致排气系统漏气情况的发生,有污染空气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过滤排出腐蚀液的效率,防止腐蚀液腐蚀排气管内部的排气管及发动机排气系统。为达上述优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分别位于排气管本体两端的出气口和进气口以及位于排气管本体上的排液孔,排气管本体为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在排气管本体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有至少一个排液孔。进一步地,排气管还包括至少一个集液部,集液部安装于排气管本体上排液孔对应的下方,集液部包括容纳腔,集液部的容纳腔用于容纳从所述排液孔中排出的液体。进一步地,集液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排气管本体上,可以通过人工拆卸定时进行清理容纳腔中的液体。进一步地,集液部上设置有排液阀,排液阀用于控制容纳腔中的液体是否排出。进一步地,排液阀包括位于容纳腔上的螺栓孔及与螺栓孔对应设置的螺栓。进一步地,一个集液部可以收集至少一个排液孔排出的液体。进一步地,集液部根据1/4波长管理论进行结构参数设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其包括上述的排气管。进一步地,排气管的进气口与催化器的排气口相连,排气管的出气口与排气系统尾部相连。综上所述,本技术利用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的排气管本体根据离心分离原理对废气中的腐蚀液进行预分离,提高了过滤效率,且利用排液孔实现了腐蚀液体的收集和排出,在满足将发动机尾气引导排出的基本功能外,能够起到过滤排出腐蚀液,防止腐蚀液腐蚀排气管本体内部的作用,提高了排气管本体的使用寿命,且能降低污染空气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式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第一实施例】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包括排气管本体1、进气口2、出气口3、排液孔4以及集液部5。其中,进气口2及出气口3分别位于排气管本体1的两端。在一实施方式中,进气口2可以与催化器的排气口相连,出气口3与排气系统尾部相连。其中,排气管本体1为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在排气管本体1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有至少一个排液孔4。在一实施方式中,在排液孔4沿出气口3的一侧还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辅助孔。集液部5安装于排气管本体1上排液孔4对应位置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集液部5对应收集一个排液孔4中排出的液体,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一个集液部5对应收集多个排液孔4中排出的液体。根据离心分离原理,当非均相体系围绕一中心轴做旋转运动时,运动物体会受到离心力的作用,旋转速率越高,运动物体所受到的离心力越大,在相同的转速下,容器中不同大小密度的物质会以不同的速率沉降,如果颗粒密度大于整体密度,则颗粒将沿离心力的方向而逐渐远离中心轴,经过一段时间的离心操作,就可以实现密度不同物质的有效分离。发动机尾气在经过催化器催化后,废气内含有水、腐蚀液、铁屑等杂质,在本实施例中,混合气体通过进气口进入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的排气管本体1时空气流速较大,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腐蚀液、铁屑杂质等质量较重的物体沿离心力的方向而逐渐远离中心轴,从而实现了对废气进行预分离,再通过设置在排气管本体1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的排液孔4,排出被分离的腐蚀液,避免其腐蚀排气系统,并提高了过滤效率,从而降低了污染空气的风险。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如图2所示,集液部5包括容纳腔51以及排液阀52,排液阀52包括位于容纳腔51上的螺栓孔及与所述螺栓孔对应设置的螺栓。其中,容纳腔51用于容纳从排液孔4中排出的腐蚀液,防止腐蚀液泄露到外部对排气系统造成腐蚀,排液阀52用于控制容纳腔51中的液体是否排出,通过排液阀52可以人工定时进行清理收集到的腐蚀液,从而避免排气系统内部腐蚀情况的发生。在一实施方式中,集液部5根据1/4波长管理论进行结构参数设计,当声波从排气管本体1进入集液部5后,声波被封闭的集液部5反射回到排气管本体1,某些频率的声波与排气管本体1中同样频率的声波由于相位相反而相互抵消,从而达到减少排气噪音,提升客户驾乘体验的效果。【第二实施例】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集液部5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排气管本体1上。在本实施例中集液部5不包括排液阀52,因此,在需要人工进行清理腐蚀液时只需从排气管本体1上直接拆卸集液部5并对其进行清理即可。【第三实施例】图4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排气管结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集液部5开口处可对应多个例如三个排液孔4,该方案中一个集液部5可以收集多个例如三个排液孔4排出的腐蚀液,简化了人工进行清理腐蚀液的步骤。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系统,发动机排气系统包括上述的排气管。其中,排气管的进气口可以与催化器的排气口相连,排气管的出气口可以与排气系统尾部相连。综上所述,由于本技术的排气管本体为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配合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的排液孔,可以利用离心力对废气中的腐蚀液进行预分离并排出,避免其腐蚀排气系统,并提高了过滤效率,从而降低了污染空气的风险。此外,本技术可在排液孔处设计集液部,用于收集排出的腐蚀液,同时通过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集液部或在集液部上设计排液阀,可以人工定时进行清理腐蚀液,从而避免排气系统内部腐蚀情况的发生。而且集液部可以根据1/4波长管理论进行结构参数设计,以减少排气噪音,提升客户驾乘体验。以上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排气管及发动机排气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分别位于所述排气管本体两端的出气口及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排液孔,所述排气管本体为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所述排液孔位于所述排气管本体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排气管本体、分别位于所述排气管本体两端的出气口及进气口以及至少一个排液孔,所述排气管本体为围绕一中心轴旋转的螺旋结构,所述排液孔位于所述排气管本体底部与中心轴垂直距离最远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还包括至少一个集液部,所述集液部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本体上所述排液孔对应位置下方,集液部包括容纳腔,所述集液部的容纳腔用于容纳从所述排液孔中排出的液体。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排气管本体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鹏严甲亮罗丰伟李强李德全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