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底,包含它的鞋和凉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70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抑制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同时促进剪式步行的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以及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的、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鞋底,与具有它的鞋和凉鞋。
技术介绍
至今为止,人们知道,脚按照具有建筑学上的结构的方式由26根骨构成。另外,脚中的关节、韧带和筋等的脚部的全部组成一起统一为1个系统。另外,人们知道,在脚中,具有纵向脚弓部和横向脚弓部。具体来说,象图16所示的那样,连接A-C线的脚弓部为内侧的纵向脚弓部,连接B-C线的脚弓部为外侧的纵向脚弓部。另外,连接A-B线的脚弓部为横向脚弓部。上述的脚弓部具有柔性,并且在步行时作为不可缺少的缓冲器发挥作用。此外,在脚弓部正常的场合,如果其立于平坦修整路面上,则通过图16的3个点(A点~C点)支承人体体重。在此场合,由于内侧的纵向脚弓部(A-C)不与路面接触,故内侧的纵向脚弓部(A-C)成为“脚心”。在这里,当脚弓部处于异常降低或增强等的病理状态时,将得不到行走、步行和站立位置保持所必需的体重支承。对此,在荻島秀男监译的“关节的生理学II下肢”医歯药出版株式会社,1986年1月30日,pp.190~213中有公开。上述脚结构能够使脚适应未修整的路面,并且将因体重移动而产生的力从脚传递给路面。比如,象图17所示的那样,上述被称为“脚心”的内侧纵向脚弓部(A-C)具有包容从路面突起的石头等的功能。另外,人们认为,脚的形态和功能按照不仅适应平坦修整路面,而且还适应柔软的土、砂路面、凹凸路面和倾斜路面等的各种地形的方式进化,从而获得在各种地形自由活动的功能(运动)。具体说,作为脚的运动,如图18所示,具有背屈运动和底屈运动。另外,在基本肢位,脚底与下腿长轴垂直。另外,还具有图19所示的外翻运动和内翻运动,图20所示的内转运动和外转运动,以及图21所示的内翻运动和外翻运动。此外,作为脚的运动,包括有裸脚步行的“剪式”运动。在这里,裸脚步行的“剪式”运动按照将脚从外向内摆动的方式进行行走,由此可减少步行时的能量消耗,使得长时间步行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剪式步行”指在从后跟触地起,脚的外侧缘的触地,脚掌整体的触地,后跟的离地,脚尖支承,象踢那样,脚从脚触后跟触地,到整个脚掌触地,从外翻,到内翻的运动中,进行从脚掌整体触地,到踢,从相反的内翻,到外翻的运动。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总是有鞋来保护脚,并且总是在平坦铺装硬路面上步行,故上述脚的运动受到限制。其结果是,具有难于进行剪式步行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脚结构不完全的小孩,其步行不稳定,故具有更加难于剪式步行的问题。另外,由于因脚的运动受到限制,产生脚弓支承筋的萎缩,故还具有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的问题。在这里,如图22所示,如果脚的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则容易形成扁平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抑制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同时促进剪式步行的鞋底。本专利技术中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可抑制脚弓部的位置降低,同时促进剪式步行的鞋底的鞋和凉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的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和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在第1方面的鞋底中,如上述所述,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的区域,从底面突出形成第1突起部,由此,在底面内侧的第1突起部触地时,底面外侧沿触地方向倾斜,故可容易使体重移向外侧。其结果,可促使脚从外侧向内侧摆动行走的剪式步行。另外,由于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区域,从底面突出形成第1突起部,可通过第1突起部,支承构成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骨的一部分,故可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抑制因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造成扁平足。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将上述第1突起部设置于与上述脚心相对应的底面内侧区域中的、与上述脚的舟状骨附近相对应的区域。在这种结构中,因第1突起部的支承,舟状骨不会下降,故可容易抑制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由此,可容易抑制因脚内侧的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而造成扁平足。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上述第1突起部优选具有可促进剪式步行的从上述底面突出的长度。这种构成容易促进剪式步行。此时,优选将上述第1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的从上述底面的突出长度,设定成大于上述第1突起部的外缘部附近的从上述底面的突出长度。在这种结构中,第1突起部的触地底从第1突起部的中心部附近向外缘部附近呈倾斜的形状,故底面内侧的第1突起部在接触步行面时,底面的外侧容易向触地的方向倾斜。由此,可更加容易地使体重移向外侧,这样,可进一步促进剪式步行。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还包括在与上述脚后跟附近对应的上述底面区域中的上述底面内侧的区域,形成从上述底面突出的第2突起部;和在上述脚后跟对应的上述底面区域中的上述底面外侧的区域,形成从上述底面突出的与上述第2突起部以规定间距隔开的且与上述第2突起部不连续的第3突起部。在这种结构中,当负荷作用在底面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时,能够以互不连续方式形成的内侧的第2突起部和外侧的第3突起部为支点,使底面的与脚后跟相对应的区域向下呈凸起的弓状挠曲。由此,在底面的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触地时,脚后跟的脂肪层容易向下沿凸起的弓状而变形。此时,即使穿着鞋步行,也可使脚后跟的脂肪层与光脚状态脚后跟触地时实质上相同地变形,故可对脚掌进行实质上与在光脚步行时脚掌所承受的刺激相同的刺激。由此,可抑制脚的功能、肌力的下降。另外,由于脚后跟的脂肪层容易发生变形,故可抑制在步行中脚后跟受的压迫。由此,可抑制步行的不稳定。另外,由于通过互不连续地形成的内侧的第2突起部和外侧的第3突起部夹持脚后跟而保持该脚后跟,故可抑制脚向内侧倾斜而变成外翻足。由此,由于可进一步抑制内侧纵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进一步抑制成为扁平足。另外,还可抑制脚向外侧倾斜变为内翻足。此时,优选沿步行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并且将从上述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的底面突出的长度,设定成从与上述脚后跟相对应区域的后部向上述脚尖侧的前部逐渐扩大。在这种结构中,由于与底面的第2突起部和第3突起部对应的区域接触地面时,负荷作用在整个脚后跟上,并且底面呈脚尖朝向上的倾斜,故容易保持脚关节的背屈位。由此,可延伸大腿三头筋(腿肚子),可抑制腿肚子的收缩(缩短)。此时,优选将上述内侧的第2突起部的步行方向的长度和与上述步行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长度中的任何一个,设定成大于上述外侧的第3突起部的相对应长度。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在底面的内侧的第2突起部和外侧的第3突起部触地时,底面的外侧容易沿触地的方向倾斜,故体重容易移向外侧。由此,可进一步促进剪式步行。另外,由于底面的外侧容易沿触地方向倾斜,故可抑制变为外翻脚。在上述第1方面的鞋底中,优选进一步包括形成在与构成上述脚的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第1跖骨骨头附近和第5跖骨骨头附近之间相对应的上述底面的区域,从上述底面突出的第4突起部。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可通过第4突起部抑制前足部的横向脚弓部的位置降低,故可抑制开帐足(脚趾根部横向缓弓形消失,变成扁平形)的发生,可预防拇趾外翻症。此时,优选上述第1突起部,第2突起部,第3突起部和第4突起部中的至少一个由多个突起部的集合体构成。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将第1~第4突起部中的至少1个分割开,故可容易将底面挠曲。由此,可容易对应于脚的运动,使底面变形。此时,优选将构成上述突起部的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与步行面接触的底面;形成在与脚心相对应的底面的内侧区域的、从底面突出的第1突起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辻博明
申请(专利权)人:京阪通商株式会社辻博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