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胶用粘接剂及盖体材料用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4359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形加工性优异、满足对A‑PET制容器的密封强度、粘接强度的可用于A‑PET容器的盖体材料的密封胶用粘接剂、及盖体材料用膜。所述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包含:乙酸乙烯酯含量为3~1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10~50重量份、乙酸乙烯酯含量为8~2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10~50重量份、及增粘剂树脂(C)5~40重量份((A)、(B)及(C)的总量为100重量份),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为3~20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密封胶用粘接剂及盖体材料用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容器的盖体材料的膜,更具体而言,涉及成形加工性优异、可获得高密封强度和粘接强度、耐热性优异的用于非晶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以下A-PET)制容器的盖体材料的密封胶用粘接剂、及盖体材料用膜。
技术介绍
以往,饮品、医药品、工业用部件等的包装所使用的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容器、或以纸为主体的纸制容器,而其盖体材料所使用的是用于实现对内容物的保护性的具有稳定的粘接强度、并且具有在剥离时以适度的强度即可开启的易剥离性能的易剥离性膜。迄今为止,对于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容器,已知有众多的材料,但对于近年来的廉价且透明性和耐寒性优异的A-PET制容器,尚未发现在实用方面优异的易剥离性膜。以往的易剥离性膜在用于A-PET制容器的盖体材料的情况下,由于粘接强度弱,因此存在由于运输、保管时的振动、下落而导致盖体打开的问题,或由于想要获得高粘接强度而将热封温度设定得较高而引起容器变形、密封性下降的问题。另外,在粘接后如果在低温环境中保管,则还存在导致密封强度降低这样的缺点,在实际使用中存在问题。一般而言,作为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已知有包含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增粘剂的混合物,但在这样的材料中,相对于A-PET制容器,无法获得充分的粘接强度。另外,已使用了包含乙烯-α-烯烃共聚物、增粘剂、及烯烃类弹性体和/或苯乙烯类弹性体的树脂组合物(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包含乙烯-α-烯烃共聚物和乙烯-极性单体共聚物、A-B-A型嵌段共聚物、增粘剂的密封材料(参见例如专利文献2),但这些材料并不能满足成形加工性、密封强度和粘接强度的全部特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1999-26931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4381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上述中的任意方法均无法充分满足成形加工性、对A-PET制容器的密封强度、粘接强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成形加工性优异、满足对A-PET制容器的密封强度、粘接强度的用于A-PET容器的盖体材料的密封胶用粘接剂及盖体材料用膜。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包含特定的2种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增粘剂的密封胶用粘接剂,成形加工性优异,对A-PET制容器的密封强度、粘接强度优异,进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涉及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及盖体材料用膜,所述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包含:乙酸乙烯酯含量为3~1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10~50重量份、乙酸乙烯酯含量为8~2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10~50重量份、及增粘剂树脂(C)5~40重量份((A)、(B)及(C)的总量为100重量份),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为3~20重量%,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小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以下,针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包含:乙酸乙烯酯含量为3~1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10~50重量份、乙酸乙烯酯含量为8~2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10~50重量份、及增粘剂树脂(C)5~40重量份((A)、(B)及(C)的总量为100重量份),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为3~20重量%,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小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为3~15重量%、优选为5~10重量%。乙酸乙烯酯含量低于3重量%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低温热封性不良,故不优选。另一方面,乙酸乙烯酯含量超过15重量%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性不良,故不优选。需要说明的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乙酸乙烯酯含量可通过基于JISK6924-1进行测定的方法来测定。另外,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基于JISK6924-1、在温度190℃、负载21.18N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在1~30g/10分的范围,特别优选为3~15g/10分。熔体流动速率在1g/10分以上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性和粘接强度优异,因此优选。另一方面,熔体流动速率在30g/10分以下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稳定性优异,因此优选。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可通过公知的制造方法得到,另外,也可以使用市售的那些。作为具体例,可列举例如(商品名)Ultracene515、Ultracene537、Ultracene540、Ultracene541(东曹株式会社制)等。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为8~25重量%、优选为10~20重量%。乙酸乙烯酯含量低于8重量%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低温热封性、粘接强度不良,故不优选。另一方面,乙酸乙烯酯含量超过25重量%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性、抗粘连性不良,故不优选。需要说明的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中的乙酸乙烯酯含量可通过基于JISK6924-1进行测定的方法来测定。另外,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基于JISK6924-1、在温度190℃、负载21.18N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优选在1~30g/10分的范围,特别优选为3~20g/10分。熔体流动速率为1g/10分以上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性和粘接强度优异,因此优选。另一方面,熔体流动速率为30g/10分以下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稳定性优异,因此优选。该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可通过公知的制造方法得到,另外,也可以使用市售的那些。作为具体例,可列举例如(商品名)Ultracene541、Ultracene626、Ultracene625、Ultracene633(东曹株式会社制)等。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为3~20重量%、优选为3~15重量%。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小于3重量%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不良,故不优选。另一方面,超过20重量%的情况下,所得密封胶用粘接剂的成形加工稳定性不良,故不优选。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增粘剂(C)只要是属于增粘剂的范畴的那些则可以使用任意的物质,可列举例如:作为合成石油树脂类增粘剂的石油树脂类、香豆酮树脂类、苯乙烯类等;作为天然树脂类增粘剂的松香类树脂、甲酯类树脂、甘油酯类树脂、季戊四醇酯类树脂、萜烯类树脂及它们的改性物、等。这些增粘剂中,合成石油树脂类增粘剂包括:脂肪族类石油树脂、脂肪族类氢化石油树脂、芳香族类石油树脂、芳香族类氢化石油树脂、脂环族类石油树脂、脂环族类氢化石油树脂、共聚类氢化石油树脂等。其中,优选使用芳香族类氢化石油树脂、脂环族类氢化石油树脂。特别是,将选自脂肪族类石油树脂、芳香族类石油树脂、脂环族类氢化石油树脂及共聚类石油树脂中的至少一种进行50~90%部分氢化而成的树脂,由于密封强度和粘接强度优异,因此优选。这些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其包含:乙酸乙烯酯含量为3~1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10~50重量份、乙酸乙烯酯含量为8~2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10~50重量份、及增粘剂树脂(C)5~40重量份,且(A)、(B)及(C)的总量为100重量份,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为3~20重量%,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小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07 JP 2016-2172791.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其包含:乙酸乙烯酯含量为3~1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10~50重量份、乙酸乙烯酯含量为8~25重量%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10~50重量份、及增粘剂树脂(C)5~40重量份,且(A)、(B)及(C)的总量为100重量份,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之差为3~20重量%,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A)的乙酸乙烯酯含量小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B)的乙酸乙烯酯含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其中,相对于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100重量份,配合有基于JISK6922-1(1998年)测定的密度在860~910kg/m3范围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D)10~50重量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容器的盖体材料密封胶用粘接剂,其中,乙烯-α-烯烃共聚物(D)满足下述条件(a)~(c):(a)重均分子量(Mw)与数均分子量(Mn)之比(Mw/Mn)为3以下;(b)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升温测定中得到的吸热曲线的最大峰位置的温度(T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下功
申请(专利权)人:东曹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