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8520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5: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包括功率电路,所述功率电路包括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控制电路用以完成对功率电路中的滤波电容端电压进行检测和均压,将检测到的电压输入到外围电路进行处理,将处理得到的比较信号反馈到模拟电路中控制芯片的反馈输入端,控制芯片对各个输入端口的信号进行处理后输出驱动信号,驱动所述功率电路中的功率器件的开关状态,经过均压电路电路的原边与副边能量传输,使得所述功率电路中的滤波电容实现自动均压。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在功率电路采用多个滤波电容串联时,使得滤波电容能够实现自动均压,具有控制简单,响应快速,均压效果好的特点,可应用于半桥逆变型等离子切割机等实际应用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电子变换
的一种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中小功率应用场合中,由于半桥电路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并且直流侧采用电容的串联提升了耐压效果等优点,因此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电路常采用数个滤波电容串联,由于电容容值、漏电阻以及电路参数等原因存在着电容均压的问题。电容不均压的隐患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均压效果不好,可能会导致电容过压击穿、控制信号产生偏差、输出波形畸变等问题,甚至使系统失控。因此电容均压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必须采用适当的均压措施来避免电容不均压的情况产生。经过对电容器串联均压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LinB.R.HungT.L.Single-phasehalf-bridgeconvertertopologyforpowerqualitycompensation.IEEProceedingsElectricPowerApplications,2002,149(5):351~359.提出在功率电路中增加元器件来解决直流分压电容电压偏差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增加了变换器的体积重量,加大了成本,并且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串联电容的电压均衡,实际用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实现功率电路中的多个滤波电容始终保持电压均衡,具有控制简便,响应快速,均压效果好的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提供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所述电路包括功率电路,所述功率电路包括均压变压器和逆变电路,其中:所述均压电路设有均压变压器Tr1,所述均压变压器Tr1的副边设有第一~第三副边绕组N12、N11、N13和第二~第四二极管D2、D3、D4;所述逆变电路由电容桥臂、电阻桥臂、IGBT桥臂、第一逆变变压器Tr2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组成,其中:电容桥臂由第二~第四滤波电容C2、C3、C4依次串联组成,负责提供平衡的三路直流电压;电阻桥臂负责为电容桥臂进行静态均压;IGBT桥臂负责DC-AC逆变,将静态均压后电阻桥臂的三路直流电压逆变成检流电压;第一逆变变压器Tr2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与电容桥臂、IGBT桥臂连接,起隔离作用,同时,通过电磁感应传输电能;所述均压变压器Tr1原边与副边能量传输时,第二副边绕组N11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连接在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两端;第一副边绕组N12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在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两端;第三副边绕组N13通过第三二极管D4连接在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两端,为第二~第四滤波电容C2、C3、C4均压。优选地,所述的均压电路还包括第一功率MOSFETS1、第一滤波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一二极管D1,其中:第一电阻R1一端与第一滤波电容C1一端、均压变压器Tr1原边绕组同名端以及直流正极相连,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第一滤波电容C1另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D1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均压变压器Tr1非同名端、第一功率MOSFETS1的漏极相连,第一功率MOSFETS1的漏极与第二十三只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三只电阻的另一端与直流负极相连;均压变压器Tr1第一副边绕组N12同名端通过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滤波电容C2正极和直流正极相连,其非同名端与第二滤波电容C2负极相连;均压变压器Tr1第二副边绕组N11同名端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三滤波电容C3正极相连,其非同名端与第三滤波电容C3负极相连;均压变压器Tr1第三副边绕组N13同名端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四滤波电容C4正极相连,其非同名端与第二滤波电容C2负极相连。更优选地,所述均压变压器Tr1的第一~第三副边绕组N12、N11、N13匝数相同,均为原边绕组P1匝数的三分之一。优选地,所述电容桥臂由第二滤波电容C2~第四滤波电容C4依次串联构成;所述电阻桥臂由第二均压电阻R2~第四均压电阻R4依次串联构成;所述IGBT桥臂由第二IGBTS2~第四IGBTS4依次连接构成;其中:直流正极与第二滤波电容C2正极、第二均压电阻R2一端以及第二IGBTS2漏极相连;直流负极与第四滤波电容C4负极、第四均压电阻R4一端以及第四IGBTS4源极相连;第二滤波电容C2负极与第三滤波电容C3正极、第二均压电阻R2另一端、第三均压电阻R3一端以及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原边绕组非同名端相连;第三滤波电容C3负极与第四滤波电容C4正极、第三均压电阻R3另一端、第四均压电阻R4另一端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原边绕组非同名端相连;第二IGBTS2源极与第三IGBTS3漏极以及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原边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三IGBTS3源极与第四IGBTS4漏极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原边绕组同名端相连;输出正极与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副边绕组同名端相连;输出负极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副边绕组非同名端相连;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副边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副边绕组同名端相连。更优选地,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所述第二滤波电容C2~第四滤波电容C4的容值相同;-所述第一均压电阻R2~第四均压电阻R4的阻值相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提供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测压电路、外围电路以及模拟电路,其中:所述测压电路,用于检测直流侧电压,经过第七~第八分压电阻R7、R8作用,得到一个电压信号,并检测功率电路中第四滤波电容C4端电压,得到经过第五~第六分压电阻R5、R6作用,得到另一个电压信号,这两个电压信号作为外围电路的输入;所述外围电路,用于对测压电路得到的两个电压信号进行比较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反馈到所述模拟电路中控制芯片的反馈输入端口;所述控制芯片,用于来自模拟电路各个信号,经过处理后得到驱动脉冲信号,控制功率电路中功率器件的开关状态。优选地,所述测压电路包括第五分压电阻R5~第八分压电阻R8,所述第五分压电阻R5、所述第六分压电阻R6串联后并联在功率电路中的第四滤波电容C4两端;所述第七分压电阻R7与所述第八分压电阻R8串联后接在直流正极与直流负端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五分压电阻R5~第八分压电阻R8有R6/(R5+R6)=3R8/(R7+R8)的关系,公式中各参数均为对应电阻的电阻值。优选地,所述外围电路包括第九电阻R9~第十九电阻R19以及第一运算放大器U1~第三运算放大器U3,其中:第九电阻R9一端与第一检测电压u1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反向输入端相连;第十电阻R10一端与第二检测电压u2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正向输入端相连;第十一电阻R11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正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第十二电阻R12一端与第二检测电压u2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反向输入端相连;第十三电阻R13一端与第一检测电压u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正向输入端相连;第十四电阻R14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正向输入端相连,另一端接地;第十五电阻R15一端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反向输入端相连;第十六电阻R16一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输出端相连,另一端与第三运算放大器U3正向输入端相连;第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及其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电路,所述功率电路包括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其中:所述均压电路设有均压变压器Tr1,所述均压变压器Tr1的副边设有第一~第三副边绕组N12、N11、N13和第二~第四二极管D2、D3、D4;所述逆变电路由电容桥臂、电阻桥臂、IGBT桥臂、第一逆变变压器Tr2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组成,其中:电容桥臂由第二~第四滤波电容C2、C3、C4依次串联组成,负责提供平衡的三路直流电压;电阻桥臂负责为电容桥臂进行静态均压;IGBT桥臂负责DC‑AC逆变,将静态均压后电阻桥臂的三路直流电压逆变成检流电压;第一逆变变压器Tr2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与电容桥臂、IGBT桥臂连接,起隔离作用,同时,通过电磁感应传输电能;所述均压变压器Tr1原边与副边能量传输时,第二副边绕组N11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连接在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两端;第一副边绕组N12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在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两端;第三副边绕组N13通过第三二极管D4连接在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两端,为第二~第四滤波电容C2、C3、C4均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功率电路,所述功率电路包括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其中:所述均压电路设有均压变压器Tr1,所述均压变压器Tr1的副边设有第一~第三副边绕组N12、N11、N13和第二~第四二极管D2、D3、D4;所述逆变电路由电容桥臂、电阻桥臂、IGBT桥臂、第一逆变变压器Tr2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组成,其中:电容桥臂由第二~第四滤波电容C2、C3、C4依次串联组成,负责提供平衡的三路直流电压;电阻桥臂负责为电容桥臂进行静态均压;IGBT桥臂负责DC-AC逆变,将静态均压后电阻桥臂的三路直流电压逆变成检流电压;第一逆变变压器Tr2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与电容桥臂、IGBT桥臂连接,起隔离作用,同时,通过电磁感应传输电能;所述均压变压器Tr1原边与副边能量传输时,第二副边绕组N11通过第三二极管D3连接在第三滤波电容C3的两端;第一副边绕组N12通过第二二极管D2连接在第二滤波电容C2的两端;第三副边绕组N13通过第三二极管D4连接在第四滤波电容C4的两端,为第二~第四滤波电容C2、C3、C4均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均压电路还包括第一功率MOSFETS1、第一滤波电容C1、第一电阻R1、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一二极管D1,其中:第一电阻R1一端与第一滤波电容C1一端、均压变压器Tr1原边绕组同名端以及直流正极相连,第一电阻R1另一端与第一滤波电容C1另一端以及第一二极管D1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阳极与均压变压器Tr1非同名端、第一功率MOSFETS1的漏极相连,第一功率MOSFETS1的漏极与第二十三只电阻的一端相连,第二十三只电阻的另一端与直流负极相连;均压变压器Tr1第一副边绕组N12同名端通过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滤波电容C2正极和直流正极相连,其非同名端与第二滤波电容C2负极相连;均压变压器Tr1第二副边绕组N11同名端通过第三二极管D3与第三滤波电容C3正极相连,其非同名端与第三滤波电容C3负极相连;均压变压器Tr1第三副边绕组N13同名端通过第四二极管D4与第四滤波电容C4正极相连,其非同名端与第二滤波电容C2负极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压变压器Tr1的第一~第三副边绕组N12、N11、N13匝数相同,均为原边绕组P1匝数的三分之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桥臂由第二滤波电容C2~第四滤波电容C4依次串联构成;所述电阻桥臂由第二均压电阻R2~第四均压电阻R4依次串联构成;所述IGBT桥臂由第二IGBTS2~第四IGBTS4依次连接构成;其中:直流正极与第二滤波电容C2正极、第二均压电阻R2一端以及第二IGBTS2漏极相连;直流负极与第四滤波电容C4负极、第四均压电阻R4一端以及第四IGBTS4源极相连;第二滤波电容C2负极与第三滤波电容C3正极、第二均压电阻R2另一端、第三均压电阻R3一端以及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原边绕组非同名端相连;第三滤波电容C3负极与第四滤波电容C4正极、第三均压电阻R3另一端、第四均压电阻R4另一端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原边绕组非同名端相连;第二IGBTS2源极与第三IGBTS3漏极以及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原边绕组同名端相连;第三IGBTS3源极与第四IGBTS4漏极以及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原边绕组同名端相连;输出正极与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副边绕组同名端相连;输出负极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副边绕组非同名端相连;第一逆变变压器Tr2副边绕组非同名端与第二逆变变压器Tr3副边绕组同名端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容串联自动均压电路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征:-所述第二滤波电容C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子琨袁乐杨喜军唐厚君李新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