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且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压接连接器具有延伸设置成平板状的上侧平板部、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上侧平板部的下方的下侧平板部、将上侧平板部与下侧平板部连续设置的第一弹簧部、以及从下侧平板部向上方延伸设置且向上侧平板部赋予弹力的第二弹簧部,从上方俯视时,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以上侧平板部为中心卷绕,并且延伸设置成在沿上下方向进行动作时相互不干涉,该压接连接器构成为,第一弹簧部被折弯成形,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第二弹簧部被折弯成形,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接连接器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5102573093、申请日为2015年5月19日、专利技术名称为压接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压接连接器,尤其是涉及连接端子形成为螺旋形状的压接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近来,作为将内置于电子设备的不同的基板彼此电连接的机构,增设有如下构造:在一方的基板上设置具有具备弹性的连接端子的压接连接器,在另一方的基板上设置接点部,并以接点部与压接连接器压接的方式配置基板彼此。压接连接器中,有时将连接端子形成为螺旋形状以使其具有弹性。作为这种将连接端子形成为螺旋形状的压接连接器,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以下使用图13,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连接端子902的构造的图,图13(a)是表示连接端子902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3(b)是表示沿着图13(a)所记载的剖面线Z-Z剖开连接端子902而得到的剖面的剖视图。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螺旋状触头(连接端子)902从根部902b朝向前端中心形成为漩涡状,在漩涡的中心具有前端902a。另外,在螺旋状触头9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沿着螺旋状触头902的长度方向具备槽902d,螺旋状触头902的中心形成为平坦状或凸状,在前端902a的上表面具备突起902aa。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18256号公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近来,对于压接连接器而言,要求搭载面积在2mm×2mm以下的压接连接器。然而,由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连接器900的螺旋状触头902形成为双重螺旋状,所以是难以减小搭载面积的形状。另外,假设即便使螺旋状触头902的宽度变细来减小搭载面积,恐怕也无法确保获得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足够的弹性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具有:上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下侧平板部,其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成平板状且配置在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下方;第一弹簧部,其将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一端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连续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以及第二弹簧部,其连续设置于隔着所述上侧平板部而与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对置的所述上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和隔着所述下侧平板部而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对置的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中的至少一方,该第二弹簧部朝向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中的另一方延伸设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具备弹性,并且向所述上侧平板部赋予弹力,当从上方俯视时,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以所述上侧平板部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并且延伸设置成在沿上下方向进行动作时相互不干涉,所述第一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折弯形成,所述第一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所述第二弹簧部相对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中的至少一方折弯形成,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比水平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由此,通过将第一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和第二弹簧部的板厚方向形成为水平方向,从而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小型化。另外,在从侧方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较大地采取在卷绕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方向上的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宽度尺寸,所以能够获得较大的弹性力。因此,能够提供可实现搭载面积的小型化、并且可获得较大的弹性力的压接连接器。另外,通过上侧平板部和下侧平板部、第一弹簧、第二弹簧,能够可靠地进行与被接触部的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平板部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该L字形状部由所述上侧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构成,所述上侧板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中间板部与所述上侧板部的下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弹簧部或第二弹簧部是折弯所述中间板部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上侧板部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上侧平板部。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下侧平板部是将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折弯而形成的,以便沿着所述水平方向上的方向即与一个方向正交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其中,L字形状部由所述下侧板部以及中间板部构成,所述下侧板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中间板部与所述下侧板部的上侧连续设置且沿着水平方向上的所述一个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弹簧部或第二弹簧部是折弯所述中间板部而形成的,以便在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设定的假想中心线的周围卷绕。由此,通过将沿着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具有L字形状部的金属板的下侧板部折弯形成,以便沿着水平方向上的另一个方向延伸设置,从而能够通过折弯一次而容易地构成下侧平板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被折弯成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上侧卷绕,所述第二弹簧部被折弯成从所述上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和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突出,并且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上侧卷绕。由此,在从上方俯视的情况下,在至少下侧平板部的一端部和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下侧平板部不超出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所以能够减小搭载面积。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下侧平板部的避开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位置处,连续设置有以向上方伸出的方式形成的止动部,所述止动部的高度尺寸大于等于从所述下侧平板部连续设置的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各自的根基部的高度尺寸。由此,能够限制上下方向上的位移量,能够防止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破损。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止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外侧。由此,通过将止动部设置于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外侧,能够防止手指等从侧方接触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而使它们破损。另外,能够作为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在上下方向上伸缩时的引导件而发挥作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整体地减小。由此,通过使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随着从下侧朝向上侧而减小,能够确保进行稳定的电连接所需的弹性力,并且能够增加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的行程。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从下侧朝向上侧整体地减小即可,也包括宽度局部性地增大。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簧部与所述下侧平板部的另一端部连续设置,在所述上侧平板部的下侧具备从所述第二弹簧部延伸设置的辅助上侧平板部。由此,通过构成为将上侧平板部重叠设置在辅助上侧平板部的上方,从而使施加给上侧平板部的按压力均等地施加在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上,所以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在被按压时难以发生倾斜,从而能够确保规定的弹性力,并且还能够使由倾斜引起的变形等不良难以产生。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压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平板部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具有:基部,其由金属形成;接点部,其由金属形成;卷绕而成的第一弹簧部,其将所述基部和所述接点部连结;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接点部与所述基部之间;以及卷绕而成的第二弹簧部,其将所述基部和所述支承部连结,在从上方俯视时,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以所述接点部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
【技术特征摘要】
2014.05.23 JP 2014-107561;2014.08.28 JP 2014-173571.一种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具有:基部,其由金属形成;接点部,其由金属形成;卷绕而成的第一弹簧部,其将所述基部和所述接点部连结;支承部,其设置于所述接点部与所述基部之间;以及卷绕而成的第二弹簧部,其将所述基部和所述支承部连结,在从上方俯视时,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以所述接点部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2.一种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连接器具有:基部,其由金属形成;接点部,其由金属形成;卷绕而成的第一弹簧部,其将所述基部和所述接点部连结;支承部;以及卷绕而成的第二弹簧部,其将所述基部和所述支承部连结,在从上方俯视时,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以所述接点部为中心向同一方向卷绕,在所述接点部被压向所述基部侧时,在所述第一弹簧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产生复原力。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接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横田纯一郎,川端隆志,铃木理树也,佐藤清一郎,大村周司,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