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朝晖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682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一PCB板,在该PCB板板体上设置有开关电源控制电路和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的MCU充电控制电路,所述MCU充电控制电路设置有全脉冲充电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电器的电路更智能、更精准地控制整个充电过程;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电器电路,充电器充电过程均为间歇式脉冲充电,可以使电池充电过程中受电率高,快速补充电池电能,回复电池电量;电池发热少,析气少、失水少;瞬间浪涌脉冲可以冲击电池极板上的硫化沉淀物,使之脱落,从而清洁极板,增大极板表面积,维护电池容量,达到去硫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
本技术涉及充电器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铅酸电池充电器的技术大概以下几类:二段式,三段式,三段式+定时,三段式+脉冲。二段式,三段式充电器,基本上就只起到一个供电电源的作用,对电池无任何保护作用;三段式+定时充电器,实在供电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简单的充电时间限制;三段式+脉冲充电器,是在以上几类充电器的基础上稍作改进,但不能有效地解决电池充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发热,硫化极化、析气、失水、充鼓、充不饱、冬天充不饱夏天过充等;特别对于旧的或老化的电池,发热,硫化极化、析气、失水、充鼓、充不饱、冬天充不饱夏天过充等现象则更加严重。最终造成电池被充坏,不良率高,退货率高,充电器也被连带退货、换货,退货率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一PCB板,在该PCB板板体上设置有开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一PCB板,在该PCB板板体上设置有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和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电性连接的MCU充电控制电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充电控制电路(2)设置有全脉冲充电电路;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接入110‑240V电源,其电路中连接有串联的电阻NTC1、熔断器F1,所述熔断器F1后连接的是变压器L1,所述变压器L1的输出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XC1和桥式整流二极管;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二级变压器T1,所述二级变压器T1设有两路线圈,其一路线圈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容C2、二极管D5的正极端,所述电容C2并联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间歇式变频脉冲、多段定时功能的修复型充电器,该充电器包括一PCB板,在该PCB板板体上设置有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和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电性连接的MCU充电控制电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充电控制电路(2)设置有全脉冲充电电路;所述开关电源控制电路(1)接入110-240V电源,其电路中连接有串联的电阻NTC1、熔断器F1,所述熔断器F1后连接的是变压器L1,所述变压器L1的输出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XC1和桥式整流二极管;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的输出端连接二级变压器T1,所述二级变压器T1设有两路线圈,其一路线圈的两端连接有串联的电容C2、二极管D5的正极端,所述电容C2并联有电阻R2,并联后与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输出端连接,所述桥式整流二极管输出端还连接一有极性电容C1的正极端、二极管D3’的负极端、电阻R13’、电阻R4,所述有极性电容C1的负极端接地;所述电阻R13’的另一端依次串联有电阻R12’、电阻R11’,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二极管D6的负极、有极性电容C3的正极,所述有极性电容C3的负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端连接电阻R3,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二极变压器T1的第二路线圈输入端,所述二极变压器T1的第二路线圈的另一端接地;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端依次串联有电阻R10’、电阻R9’、电阻R8’,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6’、电阻R19’,所述电阻R19’另一端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端、电阻R20’,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端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端、N-MOS场效应管Q1的漏极,所述N-MOS场效应管Q1的源极接地,其栅极端连接有电阻R1、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2’的正极、电阻R1’、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二极管D2’的负极端相连,连接后的电路分别连接有电阻R20’、电阻R2’,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7’、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连接后的电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电容C2’、电容C1’并接地,所述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7端口,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8端口、电阻R5’、电阻R6’、电阻NTC2,所述电阻R3’、电阻R4’、二极管D2’的负极端连接所述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6端口,所述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7端口连接稳压二极管D7’的负极端;所述稳压二极管D7’的正极端分别连接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3’,所述电阻R23’的另一端连接一NPN型三极管;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4’、电容C6’、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2端口、二极管D6’的负极端,所述二极管D6’的正极端连接电阻NTC2的另一端、电阻R7’;所述电阻R2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5’、PNP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电容C10’、电阻R7’的另一端并接地,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PNP型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电阻R14’的另一端、电容C6’的另一端、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1端口;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电容C3’、电容C4’、电容C5’、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4端口,所述电容C3’、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接地,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频率电流模式PWM控制器U1的3端口;所述MCU充电控制电路(2)的电源输入端为二级变压器T1的电源输出端,其线圈分三个接口,三个接口中的上接口分别连接并联的两个二极管和一电阻R7,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朝晖
申请(专利权)人:廖朝晖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