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95901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玻纤板正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一微带馈电线,玻纤板背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二微带馈电线,第一蝶形天线贴片的左侧为第一梯形贴片区域,右侧为第一矩形贴片区域,第一蝶形天线贴片刻蚀玻纤板的正面,且第一蝶形天线贴片位于第一微带馈电线的右侧,第一梯形贴片区域与第一微带馈电线一端连接;第二蝶形天线贴片的右侧为第二梯形贴片区域,左侧为第二矩形贴片区域,第二蝶形天线贴片刻蚀玻纤板的背面,且第二蝶形天线贴片位于第二微带馈电线的左侧,第二梯形贴片区域与第二微带馈电线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改善了天线的输入阻抗,并且拓宽了天线的带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探地雷达
,具体涉及一种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
技术介绍
探地雷达主要应用于公路、桥梁、隧道以及矿井的无损探测、地质勘探和研究,以及地下管线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目标的检测、定位、成像等。探地雷达(GPR)是利用超高频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电性分布的一种地球物理仪器。高频电磁波以宽带短脉冲的形式,在地面通过发射天线将信号传入地下,经过层界面或目标体的反射后返回地面,由接收天线接收,通过对电磁波反射信号的时域特征和振幅特征进行分析,即可得到探测区域内的地质信息。天线是探地雷达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探地雷达系统普遍采用超宽带窄脉冲信号,并且探地雷达系统的中心工作频率一般在10MHz~2500MHz之间。因此要求天线应该具有良好的辐射特性和宽带特性,以及良好的时域特性,并且中心工作频率在10MHz~2500MHz之间。传统探地雷达天线的电尺寸相对较大不便于集成在复杂系统上;带宽也不是足够的宽;辐射性能低,不能满足高增益要求;而且造价非常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该天线通过设计蝶形天线的蝶形天线贴片和微带馈电线来有效改善天线的输入阻抗,并且拓宽了天线的带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的一种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玻纤板、第一蝶形天线贴片、第二蝶形天线贴片、第一微带馈电线和第二微带馈电线,其中,玻纤板正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一微带馈电线,玻纤板背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二微带馈电线,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的左侧为第一梯形贴片区域,第一蝶形天线贴片的右侧为第一矩形贴片区域,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刻蚀在玻纤板的正面,且第一蝶形天线贴片位于第一微带馈电线的右侧,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中第一梯形贴片区域的上底边与第一微带馈电线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的右侧为第二梯形贴片区域,第二蝶形天线贴片的左侧为第二矩形贴片区域,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刻蚀在玻纤板的背面,且第二蝶形天线贴片位于第二微带馈电线的左侧,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中第二梯形贴片区域的上底边与第二微带馈电线一端连接;第一微带馈电线的另一端与第二微带馈电线的另一端连接。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还包括长方体金属背腔罩,所述长方体金属背腔罩罩在玻纤板的上方,所述长方体金属背腔罩用于实现蝶形探地雷达天线向地下辐射能量时进行定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计蝶形天线的蝶形天线贴片和微带馈电线来有效改善天线的输入阻抗,并且拓宽了天线的带宽。所设计的蝶形天线成本低,工作带宽在461MHz~1.3GHz频段之间,有着很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加入的背腔能够有效地使蝶形天线的辐射方向指向地下,于是辐射模式满足探地雷达的要求。本技术有效的降低了天线的回波损耗,很好的满足了探地雷达天线的需求,比传统探地雷达天线具有更好的方向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天线的辐射增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长方体金属背腔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安装了腔罩的探地雷达天线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天线的测试和仿真的S11参数的结果图;图7为本技术的电压驻波比的仿真结果;图8为本技术在500MHz处归一化辐射方向图;图9为本技术在700MHz处归一化辐射方向图;图10为本技术在900MHz处归一化辐射方向图;图11为本技术在1.1GHz处归一化辐射方向图;图12为有背腔情况下的天线的仿真S11参数值和无背腔的天线的仿真S11参数值示意图;图13为背腔加载天线的电压驻波比示意图。图7中VSWR表示住波比,图8中PHI表示三维坐标系中的倾斜角。图8~11中,左边的图是E面(xoz面)归一化辐射方向图;右边的图是H面(yoz面)归一化辐射方向图。其中,1—玻纤板、2—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1—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2—第一矩形贴片区域、3—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1—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2—第二矩形贴片区域、4—第一微带馈电线、5—第二微带馈电线、6—长方体金属背腔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一种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如图1~5所示,它包括玻纤板1、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其中,玻纤板1正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刻蚀)第一微带馈电线4,玻纤板1背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刻蚀)第二微带馈电线5,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的左侧为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的右侧为第一矩形贴片区域2.2,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刻蚀在玻纤板1的正面,且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位于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右侧,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中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的上底边与第一微带馈电线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的右侧为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的左侧为第二矩形贴片区域3.2,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刻蚀在玻纤板1的背面,且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位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左侧,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中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的上底边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一端连接;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另一端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另一端连接到内芯线,再与接天线电路连接。本技术使用时,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另一端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另一端使用标准的50SMA同轴连接器连接。上述技术方案中,玻纤板1(FR-4基板)的长为240mm,宽为168mm厚度为2.5mm。我们这里使用的金属是铜,其厚度为0.03mm。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材质均为铜。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均由两段矩形电线段首尾相接构成,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一端的矩形电线段的宽度均为5.2mm,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另一端的矩形电线段的宽度均为6.5mm。上述设计改善了天线的输入阻抗,并且拓宽了天线的带宽,降低了天线的制造成本。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一端的矩形电线段的长度均为30mm,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另一端的矩形电线段的长度均为64mm。上述技术方案中,它还包括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所述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由上左右前后五面金属板构成,金属材料是不锈钢)罩在玻纤板1的上方,所述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用于实现蝶形探地雷达天线向地下辐射能量时进行定向。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能使天线具有向下的最大辐射方向。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的高度为蝶形探地雷达天线工作中心频率对应波长的1/4。为了获得更好的探测效果,要求天线具有向下的最大辐射方向。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的高度为100mm,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的厚度为1mm,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的长度为468mm,长方体金属背腔罩6的宽度为340mm。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和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的上底边长度5均为10mm,所述第一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玻纤板(1)、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其中,玻纤板(1)正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一微带馈电线(4),玻纤板(1)背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二微带馈电线(5),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的左侧为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的右侧为第一矩形贴片区域(2.2),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刻蚀在玻纤板(1)的正面,且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位于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右侧,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中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的上底边与第一微带馈电线(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的右侧为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的左侧为第二矩形贴片区域(3.2),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刻蚀在玻纤板(1)的背面,且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位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左侧,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中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的上底边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一端连接;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另一端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另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玻纤板(1)、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其中,玻纤板(1)正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一微带馈电线(4),玻纤板(1)背面的中部至下端边缘之间设置第二微带馈电线(5),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的左侧为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的右侧为第一矩形贴片区域(2.2),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刻蚀在玻纤板(1)的正面,且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位于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右侧,所述第一蝶形天线贴片(2)中第一梯形贴片区域(2.1)的上底边与第一微带馈电线(4)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的右侧为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的左侧为第二矩形贴片区域(3.2),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刻蚀在玻纤板(1)的背面,且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位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左侧,所述第二蝶形天线贴片(3)中第二梯形贴片区域(3.1)的上底边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一端连接;第一微带馈电线(4)的另一端与第二微带馈电线(5)的另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腔蝶形探地雷达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均由两段矩形电线段首尾相接构成,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一端的矩形电线段的宽度均为5.2mm,第一微带馈电线(4)和第二微带馈电线(5)另一端的矩形电线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俊峰杨河林金彦叶辉周超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