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2539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09: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缆井,其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盖设于所述电缆井主体开口处的井盖、安装于电缆井主体上的爬梯、排水板、排水管、若干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及第四进线管。电缆井主体上设有第一承接槽及第二承接槽,第一承接槽位于第一进线管上方,第二承接槽位于第三进线管上方。爬梯自上向下延伸位于电缆井主体的内壁上,排水板的外沿与电缆井主体的内壁连接,排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排水管位于排水板的下方。该电缆井整体结构合理,可以实现整体安装,安装快捷方便,排水板、排水管的设置使里面的积水及时排出且与线缆隔离,保证线缆使用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

Cable well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able well, which includes a main body of a cable well with an opening, a well cover located at the opening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able well, a climbing ladder, a drainage plate, a drainage pipe, a number of first inlet pipes, a second inlet line tube, a third inlet pipe, a third inlet pipe and a fourth inlet pipe. The main body of the cable well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bearing groove and a two bearing groove, and the first receiving groove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first inlet pipe, and the second receiving groove is positioned above the third inlet pipe. The climbing ladder extends upwards and downwards on the inner wall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able well. The outer edge of the drainage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wall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cable well, and a number of drainage holes are provided on the drainage pipe, and the drainage pipe is located below the drainage plate.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cable well is reasonable, the whole installation can be realized, the installation is quick and convenient, the setting of drainage plate and drainage pipe makes the water in the inside of the cable discharged in time and isolating the cable,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c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井
本技术涉及电力配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井。
技术介绍
电缆井是电缆埋设工程中起到施工中及工程竣工后安装或维护作用的地下检查井。一般分为人孔井和手孔井,人孔井比较大,人可以下到井里面进行施工操作,手孔井一般较小,只有手可以伸进去进行操作,一般都是用于分支线路上,而且井内所穿过的电缆不多,主要的作用是做一个室外的过渡作用,用于暗敷时,方便穿线。传统的电缆井都是由砖砌或者混凝土浇铸而成,安装起来不方便,经常要等待砌砖或者混凝土稳固才能使用,安装周期长,而且排水效果差,积水会对电缆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缆进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安装快捷方便、排水的电缆井。一种电缆井,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盖设于所述电缆井主体开口处的井盖、安装于所述电缆井主体上的爬梯、排水板、排水管、若干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及第四进线管;所述电缆井主体上设有第一承接槽及第二承接槽,所述第一承接槽位于所述第一进线管上方,所述第二承接槽位于所述第三进线管上方;所述爬梯自上向下延伸位于所述电缆井主体的内壁上,所述排水板的外沿与所述电缆井主体的内壁连接,所述排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排水板的下方。上述电缆井,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盖设于电缆井主体上的井盖、安装于电缆井主体上的爬梯、排水板、排水管、若干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及第四进线管,排水板上设有若干排水孔。安装时,用吊装机械手通过第一承接槽、第二承接槽将电缆井放置安装在安装凹槽内,之后将电缆通过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及第四进线管进行布线安装,并在电缆井内预留一定长度的备用线缆,最后盖上井盖,当要进行检测维修时,可以通过爬梯进入进行检测维修,非常方便。该电缆井整体通过第一承接槽、第二承接槽可以实现整体快捷安装,比起传统砌砖和混凝土方便很多,排水板、排水管的设置使里面的积水及时排出且与线缆隔离,保证线缆使用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井盖上安装有二提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缆井主体包括底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且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接槽、第一进线管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线管位于所述第二侧板。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接槽、第三进线管位于所述第三侧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进线管位于所述第四侧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板与所述电缆井主体形成一排水空间及布线空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第三进线管相对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第四进线管的数量均为六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电缆井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电缆井的剖视图;附图标注说明:10-电缆井,20-电缆井主体,21-第一承接槽,22-第二承接槽,23-底板,24-第一侧板,25-第二侧板,26-第三侧板,27-第四侧板,30-井盖,31-提手,40-爬梯,50-排水板,51-排水孔,60-排水管,61-第一进线管、62-第二进线管,63-第三进线管,64-第四进线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电缆井10,该电缆井10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20、盖设于电缆井主体20开口处的井盖30、安装于电缆井主体20上的爬梯40、排水板50、排水管60、若干第一进线管61、第二进线管62、第三进线管63及第四进线管64。其中第一进线管61、第二进线管62、第三进线管63及第四进线管64的数量均为六根,第一进线管61、第二进线管62、第三进线管63、第四进线管64可以实现线缆多个方向的穿设。进一步地,所述电缆井主体20上设有第一承接槽21及第二承接槽22,第一承接21与第二承接槽22位于电缆井主体20相对的侧板上。具体地,电缆井主体20包括底板23、安装于底板23上且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24、第二侧板25、第三侧板26及第四侧板27,第一承接槽21、第一进线管61位于第一侧板24上,第二进线管62位于第二侧板25上,第二承接槽22、第三进线管63位于第三侧板26上,第四进线管64位于第四侧板27上。进一步地,所述井盖30上安装有二提手31,两个提手31对称位于井盖30上,通过提手31可以便捷地将井盖30提起。爬梯40自上向下延伸位于电缆井主体20的内壁上,排水板50的外沿与电缆井主体20的内壁连接,排水板50上设有若干排水孔51,排水管60位于排水板50的下方且与第三进线管63相对设置。具体地,排水板50与电缆井主体20形成一排水空间及布线空间,排水空间位于排水板50的下方,布线空间位于排水板50的上方。上述电缆井10,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20、盖设于电缆井主体20上的井盖30、安装于电缆井主体20上的爬梯40、排水板50、排水管60、若干第一进线管61、第二进线管62、第三进线管63及第四进线管64,排水板50上设有若干排水孔51。安装时,用吊装机械手通过第一承接槽21、第二承接槽22将电缆井10放置安装在安装凹槽内,之后将电缆通过第一进线管61、第二进线管62、第三进线管63及第四进线管64进行布线安装,并在电缆井10内预留一定长度的备用线缆,最后盖上井盖30,当要进行检测维修时,可以通过爬梯40进入进行检测维修,非常方便。该电缆井10整体通过第一承接槽21、第二承接槽22可以实现整体快捷安装,比起传统砌砖和混凝土方便很多,排水板50、排水管60的设置使里面的积水及时排出且与线缆隔离,保证线缆使用的安全性及使用寿命。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缆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缆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盖设于所述电缆井主体开口处的井盖、安装于所述电缆井主体上的爬梯、排水板、排水管、若干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及第四进线管;所述电缆井主体上设有第一承接槽及第二承接槽,所述第一承接槽位于所述第一进线管上方,所述第二承接槽位于所述第三进线管上方;所述爬梯自上向下延伸位于所述电缆井主体的内壁上,所述排水板的外沿与所述电缆井主体的内壁连接,所述排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排水板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缆井,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开口的电缆井主体、盖设于所述电缆井主体开口处的井盖、安装于所述电缆井主体上的爬梯、排水板、排水管、若干第一进线管、第二进线管、第三进线管及第四进线管;所述电缆井主体上设有第一承接槽及第二承接槽,所述第一承接槽位于所述第一进线管上方,所述第二承接槽位于所述第三进线管上方;所述爬梯自上向下延伸位于所述电缆井主体的内壁上,所述排水板的外沿与所述电缆井主体的内壁连接,所述排水管上设有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管位于所述排水板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盖上安装有二提手。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井主体包括底板、安装于所述底板上且依次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武发刘建闯乐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