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春萍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2456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包括桩体,桩体的底部设置有桩尖,桩体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桩尖上设置有螺纹,桩体的顶部中心处竖直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设置成锥状,槽底的两边锥面距离由下往上逐渐增大,桩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位于锥形槽底的上方,第一通孔内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内腔相匹配的插板,插板的数量为两个,插板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两个插板之间孔隙形状与锥形槽底的形状相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与其内腔相匹配的插杆,插杆的底部设置成与锥形槽底相匹配的锥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少了重量,节省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不易晃动,更容易竖直向下运动。

A building pile applied to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ilding pile, including a pile body, a pile tip, a pile tip at the bottom, a ring plate on the top of the pile body, second holes on the ring plate, a thread on the pile tip, second grooves in the top center of the pile body, and a groove bottom of the second groove. The conical surface of the bottom of the bottom is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bottom to upper. The side wall of the pile is opened with a first hole. The first hole is above the bottom of the conical groove. The first through hole is set with a plate that matches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first hole, the number of the plugged plate is two, the shape of the plugged plate is the isosceles trapezium, and the pore shape between the two plugged plates. The shape of the shape is the same as the shape of the bottom of the conical groove. The second groove is arranged in a groove that matches the inner cavity. The bottom of the plug bar is set to match the conical shape with the bottom of the conical groove. The utility model reduces the weight, saves the material, reduces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is not easy to slosh, and is more easy to move vertically dow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建筑桩是一种建筑用具,主要用于打入泥土中进行其上部建筑物支撑的基础装置,因此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现有的建筑桩包括桩体和桩尖,桩尖安装在桩体的底端,使用时,通过打击桩体,使桩尖在泥土中向下运动,但这种方式比较消耗体力,且打入土地的桩体容易松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包括桩体,桩体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桩体竖直设置,桩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桩尖,桩体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环形板的外圆面的直径等于桩体的直径,环形板与桩体同轴设置,上述的桩体、桩尖、环形板为一体结构,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垂直于桩体的轴线,第二通孔沿着环形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四个,桩尖上设置有螺纹,桩体的顶部中心处竖直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竖直向下延伸,第二凹槽的槽底设置成锥状,槽底的两边锥面距离由下往上逐渐增大,桩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第二凹槽且第一通孔的长度等于桩体的直径的大小,第一通孔位于锥形槽底的上方,第一通孔内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内腔相匹配的插板,插板的数量为两个,插板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插板靠近桩体轴线的一端为梯形的斜面,两个插板的最大长度之和等于桩体直径的大小,两个插板之间孔隙形状与锥形槽底的形状相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与其内腔相匹配的插杆,插杆的底部设置成与锥形槽底相匹配的锥状,插杆的长度大于第二凹槽槽深的长度。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桩体的外圆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竖直向下,第一凹槽沿着桩体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第一通孔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减少了重量,节省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设置的插板使本技术不易晃动,更为稳固,且设置的螺纹使本装置在土地更容易竖直向下运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中标示为:1、桩体;2、第一凹槽;3、第一通孔;4、环形板;5、插杆;6、第二通孔;7、插板;8、桩尖;9、螺纹;10、第二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参照图1-2,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包括桩体1,桩体1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桩体1竖直设置,桩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桩尖8,桩体1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4,环形板4的外圆面的直径等于桩体1的直径,环形板4与桩体1同轴设置,上述的桩体1、桩尖8、环形板4为一体结构,环形板4上设置有第二通孔6,第二通孔6垂直于桩体1的轴线,第二通孔6沿着环形板4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四个,其意义在于,通过第二通孔6连接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可使本装置绕着桩体1的轴线旋转,桩尖8上设置有螺纹9,其意义在于,旋转本装置时可通过螺纹9使本装置更容易竖直向下运动,桩体1的顶部中心处竖直开设有第二凹槽10,第二凹槽10竖直向下延伸,第二凹槽10的槽底设置成锥状,槽底的两边锥面距离由下往上逐渐增大,桩体1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3,第一通孔3连通第二凹槽10且第一通孔3的长度等于桩体1的直径的大小,第一通孔3位于锥形槽底的上方,第一通孔3内设置有与第一通孔3内腔相匹配的插板7,插板7的数量为两个,插板7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插板7靠近桩体1轴线的一端为梯形的斜面,其意义在于,等腰梯形的插板7的斜面容易受力使插板7更容易移动,两个插板7的最大长度之和等于桩体1直径的大小,两个插板7之间孔隙形状与锥形槽底的形状相同,第二凹槽10内设置有与其内腔相匹配的插杆5,插杆5的底部设置成与锥形槽底相匹配的锥状,插杆5的长度大于第二凹槽10槽深的长度,其意义在于,当插杆5竖直向下运动时,两个插板7相对的两个面受到插杆5的挤压,两个插板7沿着第一通孔3的内腔向着远离桩体1轴线的方向运动,当插杆5的底部与第二凹槽10的底部匹配连接时,两个插板7远离桩体1轴线的一端伸出第一通孔3插入泥土中,使得本装置更加稳固。更为优化的,桩体1的外圆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凹槽2,第一凹槽2的延伸方向竖直向下,第一凹槽2沿着桩体1的圆周方向均匀间隔分布,其意义在于,开设第一凹槽2减少了本装置的重量,节省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完善的,第一通孔3的横截面为长方形,其意义在于,当第一通孔3的横截面为长方形时,与第一通孔3相匹配的插板7的横截面同样为长方形,插板7不易翻滚,使得本装置更加稳固。使用本技术时,通过第二通孔6连接旋转装置,将本技术竖直设置并将桩尖8放在地上,启动旋转装置旋转本技术,通过桩尖8上设置的螺纹9使本技术竖直向下运动并插入泥土中,在第二凹槽10中插入插杆,当插杆5竖直向下运动时,两个插板7相对的两个面受到插杆5的挤压,两个插杆5沿着第一通孔3的内腔向着远离桩体1轴线的方向运动,当插杆5的底部与第二凹槽10的底部匹配连接时,两个插板7远离桩体1轴线的一端伸出第一通孔3插入泥土中,使得本装置更加稳固。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技术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桩体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桩体竖直设置,桩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桩尖,桩体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环形板的外圆面的直径等于桩体的直径,环形板与桩体同轴设置,上述的桩体、桩尖、环形板为一体结构,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垂直于桩体的轴线,第二通孔沿着环形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四个,桩尖上设置有螺纹,桩体的顶部中心处竖直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竖直向下延伸,第二凹槽的槽底设置成锥状,槽底的两边锥面距离由下往上逐渐增大,桩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第二凹槽且第一通孔的长度等于桩体的直径的大小,第一通孔位于锥形槽底的上方,第一通孔内设置有与第一通孔内腔相匹配的插板,插板的数量为两个,插板的形状为等腰梯形,且插板靠近桩体轴线的一端为梯形的斜面,两个插板的最大长度之和等于桩体直径的大小,两个插板之间孔隙形状与锥形槽底的形状相同,第二凹槽内设置有与其内腔相匹配的插杆,插杆的底部设置成与锥形槽底相匹配的锥状,插杆的长度大于第二凹槽槽深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建筑工程的建筑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桩体,桩体的形状为圆柱形且桩体竖直设置,桩体的底部设置有与其相匹配的桩尖,桩体的顶部设置有环形板,环形板的外圆面的直径等于桩体的直径,环形板与桩体同轴设置,上述的桩体、桩尖、环形板为一体结构,环形板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垂直于桩体的轴线,第二通孔沿着环形板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有四个,桩尖上设置有螺纹,桩体的顶部中心处竖直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竖直向下延伸,第二凹槽的槽底设置成锥状,槽底的两边锥面距离由下往上逐渐增大,桩体的侧壁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连通第二凹槽且第一通孔的长度等于桩体的直径的大小,第一通孔位于锥形槽底的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萍
申请(专利权)人:李春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