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移动底座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螺杆,支撑螺杆的顶部均螺接有升降套筒,升降套筒的顶部固接有抢救台,两组支撑螺杆底部固定有转动杆,转动杆贯穿移动底座顶部设置并延伸至移动底座内腔,从动轮和主动轮之间通过同步连接带同步传动连接,从动锥齿轮设于主动轮的下方,抢救台顶部一侧壁均匀固接转轴安装座,转轴安装座之间设置有辊轴,辊轴的两端轴部通过发条弹簧与转轴安装座相连接,辊轴的外壁固定缠绕有防护卡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通过防护卡带对患者进行紧固防止运输时造成二次损伤,能够调整抢救台的高度,适应不同高度的医生进行抢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抢救护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
技术介绍
急诊指医院的急诊科,急诊在英语被写作“Emergencytreatment”,意思是紧急情况下的治疗,分为紧急救治和抢救,它的存在保证了我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当意外发生时,我们并不仅是等待,而应在掌握准确的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情况下,完全也可能在最紧急的时候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急救装置即紧急救治所用到医疗装置,泛指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装置,当有任何意外或急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医疗装置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一切能在短时间内救命的装置都是急救装置。现有的急救装置在对患者运输时,无法对患者进行紧固,在移动时患者因为疼痛乱动,会有跌落的风险,并且同时现有的急诊抢救护理装置的高度无法进行调节,并且调高不够精确,从而不能满足不同身高的医务人员对不同高度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包括移动底座,所述移动底座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螺杆,所述支撑螺杆的顶部均螺接有升降套筒,所述升降套筒的顶部固接有抢救台,两组所述支撑螺杆底部固定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贯穿移动底座顶部设置并延伸至移动底座内腔,位于右侧的所述同转动杆外壁套接有从动轮,位于左侧的所述转动杆外壁套接有主动轮和从动锥齿轮,所述从动轮和主动轮之间通过同步连接带同步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设于主动轮的下方,所述移动底座的内腔左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驱动转杆,所述驱动转杆位于移动底座的内腔一侧设置有与从动锥齿轮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所述抢救台顶部一侧壁均匀固接转轴安装座,所述转轴安装座之间设置有辊轴,所述辊轴的两端轴部通过发条弹簧与转轴安装座相连接,所述辊轴的外壁固定缠绕有防护卡带。优选地,所述所述防护卡带另一侧均匀固接有挂钩,所述抢救台另一侧固定有与挂钩相配合的挂钩孔。优选地,所述抢救台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挡板。优选地,所述驱动转杆位于移动底座的外壁一侧连接有摇杆;优选地,所述防护卡带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有益效果:1、通过防护卡带对患者进行紧固防止运输时造成二次损伤,首先将患者置于抢救台上,拉动防护卡带,由于防护卡带通过转轴安装座、防护卡带和发条弹簧配合安装于移动底座一侧,且防护卡带的另一端通过挂钩和挂钩孔挂置配合,将患者病人紧固,防止对患者抢救时,乱动而对手术造成影响。2、能够调整抢救台的高度,适应不同高度的医生进行抢救,当需要对患者高度进行调整时,转动摇杆,摇杆带动驱动转杆和主动锥齿轮转动,由于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相啮合,从而带动从动锥齿轮旋转,并且由于主动轮、同步连接带和从动轮的传动作用,两组支撑螺杆可实现同步转动,升降套筒与支撑螺杆通过螺纹连接,且升降套筒不可转动,所以升降套筒随着支撑螺杆的转动进行能够实现升降,对患者的高度实现自由调节。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本技术转轴安装座连接示意图;图3本技术挂钩和挂钩孔紧固状态示意图附图中标号如下:1-移动底座,2-支撑螺杆,3-升降套筒,4-抢救台,6-转动杆,7-从动轮,8-主动轮,9-从动锥齿轮,10-同步连接带,11-驱动转杆,12-主动锥齿轮,13-转轴安装座,14-辊轴,15-发条弹簧,16-防护卡带,17-挂钩,18-摇杆,19-挡板,20-挂钩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包括移动底座1,移动底座1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螺杆2,支撑螺杆2的顶部均螺接有升降套筒3,升降套筒3的顶部固接有抢救台4,两组支撑螺杆2底部固定有转动杆6,转动杆6贯穿移动底座1顶部设置并延伸至移动底座1内腔,位于右侧的同转动杆6外壁套接有从动轮7,位于左侧的转动杆6外壁套接有主动轮8和从动锥齿轮9,从动轮7和主动轮8之间通过同步连接带10同步传动连接,从动锥齿轮9设于主动轮8的下方,移动底座1的内腔左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驱动转杆11,驱动转杆11位于移动底座1的内腔一侧设置有与从动锥齿轮9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12;抢救台4顶部一侧壁均匀固接转轴安装座13,转轴安装座13之间设置有辊轴14,辊轴14的两端轴部通过发条弹簧15与转轴安装座13相连接,辊轴14的外壁固定缠绕有防护卡带16。其中,防护卡带16另一侧均匀固接有挂钩17,抢救台4另一侧固定有与挂钩17相配合的挂钩孔20,抢救台4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挡板19,驱动转杆11位于移动底座的外壁一侧连接有摇杆1,防护卡带16为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患者置于抢救台4上,拉动防护卡带16,由于防护卡带16通过转轴安装座13、防护卡带16和发条弹簧15配合安装于移动底座1一侧,且防护卡带16的另一端通过挂钩17和挂钩孔20挂置配合,将患者病人紧固,防止对患者运输抢救时,乱动而跌落,当需要对患者高度进行调整时,转动摇杆18,摇杆18带动驱动转杆11和主动锥齿轮12转动,由于主动锥齿轮12和从动锥齿轮9相啮合,从而带动从动锥齿轮9旋转,并且由于主动轮8、同步连接带10和从动轮7的传动作用,两组支撑螺杆2可实现同步转动,升降套筒3与支撑螺杆2通过螺纹连接,且升降套筒3不可转动,所以升降套筒3随着支撑螺杆2的转动进行能够实现升降,对患者的高度实现自由调节。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过着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技术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座(1),所述移动底座(1)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螺杆(2),所述支撑螺杆(2)的顶部均螺接有升降套筒(3),所述升降套筒(3)的顶部固接有抢救台(4),两组所述支撑螺杆(2)底部固定有转动杆(6),所述转动杆(6)贯穿移动底座(1)顶部设置并延伸至移动底座(1)内腔,位于右侧的所述转动杆(6)外壁套接有从动轮(7),位于左侧的所述转动杆(6)外壁套接有主动轮(8)和从动锥齿轮(9),所述从动轮(7)和主动轮(8)之间通过同步连接带(10)同步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9)设于主动轮(8)的下方,所述移动底座(1)的内腔左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驱动转杆(11),所述驱动转杆(11)位于移动底座(1)的内腔一侧设置有与从动锥齿轮(9)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12);/n所述抢救台(4)顶部一侧壁均匀固接转轴安装座(13),所述转轴安装座(13)之间设置有辊轴(14),所述辊轴(14)的两端轴部通过发条弹簧(15)与转轴安装座(13)相连接,所述辊轴(14)的外壁固定缠绕有防护卡带(1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急诊抢救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底座(1),所述移动底座(1)的顶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支撑螺杆(2),所述支撑螺杆(2)的顶部均螺接有升降套筒(3),所述升降套筒(3)的顶部固接有抢救台(4),两组所述支撑螺杆(2)底部固定有转动杆(6),所述转动杆(6)贯穿移动底座(1)顶部设置并延伸至移动底座(1)内腔,位于右侧的所述转动杆(6)外壁套接有从动轮(7),位于左侧的所述转动杆(6)外壁套接有主动轮(8)和从动锥齿轮(9),所述从动轮(7)和主动轮(8)之间通过同步连接带(10)同步传动连接,所述从动锥齿轮(9)设于主动轮(8)的下方,所述移动底座(1)的内腔左侧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驱动转杆(11),所述驱动转杆(11)位于移动底座(1)的内腔一侧设置有与从动锥齿轮(9)相啮合的主动锥齿轮(12);
所述抢救台(4)顶部一侧壁均匀固接转轴安装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萍,蔡少青,杨露,曾艳,张英利,
申请(专利权)人:李春萍,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海南;4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