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织型防滑地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9158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08:59
一种混织型防滑地毯,包括:上、下层经纱;上、下层纬纱;绒头纱;对于任一根绒头纱,其织造路径包括直线型路径、大“S”型路径和小“S”型路径;直线型路径位于上或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之间;大“S”型路径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下层纬纱中的偶数纬纱;小“S”型路径仅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或者是仅绕过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地毯采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地毯防滑问题,采用传统的普通纤维,不用对织机进行大幅度的工艺调整,得到的地毯结构稳定,防滑效果好,成本较低。

Mixed woven antiskid carpet

A mixed antiskid carpet, including: upper and lower warps; upper and lower weft yarns; weave yarn; for any root yarn, the weaving path includes a linear path, a big \S\ path, and a small \S\ path; the linear path is between the odd weft and even weft in the weft of the upper or lower layers; the big \S\ type The path bypasses the even numbered weft in the odd weft and the lower weft in the upper weft; the small \S\ path only bypasses the odd weft and even weft in the upper weft, or only the odd weft and even weft in the lower weft.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local carpet adopts a new ide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arpet skidding. The traditional common fiber is used, and the loom is not adjusted greatly. The structure of the carpet is stable, the anti-skid effect is good and the cost is 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织型防滑地毯
本技术属于纺织
,具体是一种混织型防滑地毯。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地毯的防滑效果是比较好的,防滑性也是地毯的特点之一。随着技术发展,化纤广泛用于地毯织。由于传统化纤本身的性质,其防滑效果较之动物毛发纤维、棉纤维以及麻纤维等天然纤维有差距。为此,化纤材料研究中花费了较大的资源来研究防滑的特种化纤材料,例如,对纤维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从其配方、制造方法等角度进行研究。从目前的技术现状来看,防滑化纤的防滑效果、理化特性以及成本等,确实难以适应地毯防滑的要求,以及地毯本身的产品质量要求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地毯防滑问题,本技术从织造结构入手,提出一种新的织造结构,来解决地毯防滑问题。本织造结构下的地毯,其平织和提花纤维都是传统的普通纤维,无须另购特种纤维,不用对织机进行大幅度的工艺调整。本地毯具体如下:一种混织型防滑地毯,包括:上、下层经纱;上、下层纬纱;绒头纱;所述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绒头纱沿其织造路径织在上、下层纬纱上;上、下层纬纱之间的绒头纱的中间位置沿割绒线割断,构成上、下两幅地毯;沿同一经线上,所述绒头纱有多根;每根绒头纱自前向后依次织造;上或下层纬纱按照经纱的方向排序,纬纱序列中,奇数纬纱在上,偶数纬纱在下,上、下层纬纱的排序相同;对于任一根绒头纱,其织造路径包括直线型路径、大“S”型路径和小“S”型路径;直线型路径位于上或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之间;大“S”型路径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下层纬纱中的偶数纬纱;小“S”型路径仅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或者是仅绕过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本地毯的原理是,在同一地毯上采用提花和平织混合结构,在毯面上形成凹凸区域。在人脚踏在绒头上后,纱自然倒下,此时,人脚与毯面的接触面沿绒头的方向有滑动趋势。但是,由于小“S”型路径构成的摩擦面与人脚接触后,具有阻挡该滑动趋势的作用,尤其是小“S”型路径的绒头纱织造完成后,毯面具有密布“凸棱”的效果,增加了摩擦力。该结构,采用织造的方式来产生增加摩擦力的特殊毯面,对纱线材料本身没有特定的防滑要求。当然,如果本结构采用具有防滑效果的纱线,其地毯的防滑效果会更好。进一步,在上层纬纱中,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是绕过相邻两组纬纱的偶数纬纱的下方以及一组纬纱的奇数纬纱的上方;在下层纬纱中,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是绕过相邻两组纬纱的奇数纬纱的上方以及一组纬纱的偶数纬纱的下方。该结构下,毯面被更多绒头纱包住,在视觉上,可以弱化“凸棱”密布的感受,毯面更具美感。而如果包住的毯面过多的话,其防滑效果会受到影响。进一步,在上层纬纱中,紧邻奇数纬纱还交织一直线型经纱;在下层纬纱中,紧邻偶数纬纱还交织一直线型经纱。该直线型经纱作为结构加强作用。因为绒头纱具有膨化的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延展性,而结构强度是需要纱线尽可能少地延展性,此处由专用经纱来确保地毯的结构强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地毯采用新的思路来解决地毯防滑问题,采用传统的普通纤维,不用对织机进行大幅度的工艺调整,得到的地毯结构稳定,防滑效果好,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地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割绒线A、经纱B、纬纱C、绒头纱(共6根)D、绒头纱的直线型路径E、绒头纱的大“S”型路径F、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G;图中上面的重复数字“1”和“2”分别表示为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下面的连续数字“1”~“32”表示第1、2、3、……、31、32个纬纱的编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说明如下:如图1,一种混织型防滑地毯,包括:上、下层经纱;上、下层纬纱;绒头纱;所述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绒头纱沿其织造路径织在上、下层纬纱上;上、下层纬纱之间的绒头纱的中间位置沿割绒线割断,构成上、下两幅地毯;沿同一经线上,所述绒头纱有多根;每根绒头纱自前向后依次织造;上或下层纬纱按照经纱的方向排序,纬纱序列中,奇数纬纱在上,偶数纬纱在下,上、下层纬纱的排序相同。本例中,对于任一根绒头纱,其织造路径包括直线型路径、大“S”型路径和小“S”型路径;直线型路径位于上或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之间;大“S”型路径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下层纬纱中的偶数纬纱;小“S”型路径仅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或者是仅绕过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在上层纬纱中,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是绕过相邻两组纬纱的偶数纬纱的下方以及一组纬纱的奇数纬纱的上方;在下层纬纱中,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是绕过相邻两组纬纱的奇数纬纱的上方以及一组纬纱的偶数纬纱的下方。在上层纬纱中,紧邻奇数纬纱还交织一直线型经纱;在下层纬纱中,紧邻偶数纬纱还交织一直线型经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混织型防滑地毯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织型防滑地毯,包括:上、下层经纱;上、下层纬纱;绒头纱;所述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绒头纱沿其织造路径织在上、下层纬纱上;上、下层纬纱之间的绒头纱的中间位置沿割绒线割断,构成上、下两幅地毯;沿同一经线上,所述绒头纱有多根;每根绒头纱自前向后依次织造;上或下层纬纱按照经纱的方向排序,纬纱序列中,奇数纬纱在上,偶数纬纱在下,上、下层纬纱的排序相同;其特征是对于任一根绒头纱,其织造路径包括直线型路径、大“S”型路径和小“S”型路径;直线型路径位于上或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之间;大“S”型路径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下层纬纱中的偶数纬纱;小“S”型路径仅绕过上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或者是仅绕过下层纬纱中的奇数纬纱和偶数纬纱;在上层纬纱中,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是绕过相邻两组纬纱的偶数纬纱的下方以及一组纬纱的奇数纬纱的上方;在下层纬纱中,绒头纱的小“S”型路径是绕过相邻两组纬纱的奇数纬纱的上方以及一组纬纱的偶数纬纱的下方;在上层纬纱中,紧邻奇数纬纱还交织一直线型经纱;在下层纬纱中,紧邻偶数纬纱还交织一直线型经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织型防滑地毯,包括:上、下层经纱;上、下层纬纱;绒头纱;所述上层经纱和上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下层经纱和下层纬纱分别沿经、纬方向交织;所述绒头纱沿其织造路径织在上、下层纬纱上;上、下层纬纱之间的绒头纱的中间位置沿割绒线割断,构成上、下两幅地毯;沿同一经线上,所述绒头纱有多根;每根绒头纱自前向后依次织造;上或下层纬纱按照经纱的方向排序,纬纱序列中,奇数纬纱在上,偶数纬纱在下,上、下层纬纱的排序相同;其特征是对于任一根绒头纱,其织造路径包括直线型路径、大“S”型路径和小“S”型路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正优
申请(专利权)人:溧阳市凯瑞地毯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