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麻醉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8293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9 01: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麻醉调节装置,包括外筒,外筒左右端面均设有翻边,翻边外侧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外筒上端面竖直均匀设有多个连接管,右端盖右端面于第一半球孔外侧设有第一刻度线,外筒左端面连接有左端盖,第二六角凸柱于左端盖左端面套设有第二转动轮,第二六角凸柱左端面上部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球头柱塞,左端盖左端面于第三盲孔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二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二半球孔,左端盖左端面于第二半球孔外侧设有第二刻度线。其目的是:解决现有的静脉注射式麻醉手术导致的更换麻醉药剂浓度麻烦,麻醉药剂的流速不可控的问题。

An anesthetic regulator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edical equipment, in particular to an anaesthetized regulation device, including an outer cylinder, a flanging side in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an outer cylinder, a first ring groove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flanging side, a first seal ring in the first annular groove, and a plurality of connecting pipes on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outer cylinder, and the right end face of the right end cover first at first. A first scale line is provid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hemispherical hole, the left end of the outer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a left end cover, the 26 angle convex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rotating wheel on the left end cover of the left end, the upper left end of the 26 corner column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threaded hole, the second screw hole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ball head and a plunger, and the left end face of the left end is provid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osition of the third blind hole. The second ball head plunger matching second hemispherical hole, the left end cover left end surface has second scale lines outside the second hemispherical hole. The aim 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ang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nesthetic agents caused by intravenous anesthesia oper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uncontrollable flow velocity of anesthetic ag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麻醉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麻醉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麻醉,一般认为,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是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患者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给药方式的不同,静脉麻醉可分为单次给药法、分次给药法和持续给药法。由于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响,静脉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强效、短效静脉麻醉药的开发以及计算机化的静脉自动给药系统的问世,使静脉麻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发展。当今的临床麻醉处理,一般都是注射器吸入固定浓度的麻醉药剂,而当注射完之后,如果效果不佳,需要重新更换不同浓度的麻醉药剂,因此,对于更换麻醉药剂浓度很是麻烦;同时麻醉药剂会对人的身体产生不良反应,又称作副作用,因此麻醉药剂的流速对人体的适应和作出的反应有很大影响,传统的针管注射完全依靠手的推力,是靠长时间的经验才能养成的,静脉注射的输液管是靠滚轮调节器压紧输液管来控制的,这种滚轮调节器看似可以实现无极调节,但是在调节时完全依靠人的手力来调节,很难达到所需的调节流速,经常出现过快和过慢的现象,而且滚轮调节容易产生自然滑动,在患者不知觉的情况进行自主调节,需要定时的看护输液管的流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麻醉调节装置,用来解决现有的静脉注射式麻醉手术导致的更换麻醉药剂浓度麻烦,麻醉药剂的流速不可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麻醉调节装置,包括外筒,所述外筒左右端面均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外侧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外筒上端面竖直均匀设有多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外筒内部连通,所述外筒内部穿设有第一调节筒,所述第一调节筒右端面设有第一六角凸柱,所述第一六角凸柱右端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第一调节筒,所述第一调节筒外壁轴向设有多个与连通管相匹配的第一盲孔,多个所述第一盲孔沿第一调节筒外壁呈倾斜状排列,每个所述第一盲孔均与第一通孔相连通,所述第一调节筒的第一通孔内穿设有第二调节筒,所述第二调节筒左端面设有第二六角凸柱,所述第二调节筒右端面设有第二盲孔,所述第二调节筒外壁于第一盲孔对应位置径向设有多个第三盲孔,多个所述第三盲孔沿第二调节筒外壁呈倾斜排列,多个所述第三盲孔的直径尺寸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每个所述第三盲孔均与第二盲孔相连通,所述第二调节筒外壁于第三盲孔对应位置轴向设有条形凹槽,每条所述条形凹槽相互之间互不连通,所述外筒右端面连接有右端盖,所述第一六角凸柱于右端盖右端面套设有第一转动轮,所述第一六角凸柱右端面上部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设有第一球头柱塞,所述右端盖右端面于第一盲孔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一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一半球孔,所述右端盖右端面于第一半球孔外侧设有第一刻度线,所述外筒左端面连接有左端盖,所述第二六角凸柱于左端盖左端面套设有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二六角凸柱左端面上部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球头柱塞,所述左端盖左端面于第三盲孔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二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二半球孔,所述左端盖左端面于第二半球孔外侧设有第二刻度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专利技术,使用时,在多根连接管上通过输液管依次连接装有麻醉药剂浓度不同的药剂瓶,在第二盲孔上通过输液管连接麻醉针,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浓度的麻醉药剂,假设,需要最右端的连接管上连接的浓度的麻醉药剂时,通过旋转第一转动轮带动第一调节筒转动,使第一调节筒上最右端的第一盲孔对准最右端的连接管,即最右端的第一盲孔处于竖直状态,此时,最右端的连接管连接的麻醉药剂从连接管进入最右端的第一盲孔,同时第一球头柱塞的球头部分卡入对应的右端盖的第一半球孔内,而其余的连接管未对准第一盲孔,被第一调节筒阻挡,对应浓度的麻醉药剂无法进入对应的第一盲孔内,以此类推,根据需要,旋转第一转动轮,使第一球体柱塞的球头部分卡入不同的第一半球孔内,使不同的第一盲孔对准相应浓度的连接管,即使相应的第一盲孔处于竖直状态,完成对麻醉剂浓度的调节;再根据需要,旋转第二转动轮,使不同孔径大小的第三盲孔处于竖直状态,为了使处于不同位置的第一盲孔均能与第三盲孔相连通,采用在第二调节筒外壁于第三盲孔对应位置轴向设置条形凹槽,使连接管内的麻醉药剂从第一盲孔流出后,流入条形凹槽,再经过第三盲孔流入第二盲孔,最后从输液管流入麻醉针,通过不同孔径大小的第三盲孔限制麻醉药剂从第一盲孔到第二盲孔的流速。这样的结构设计,可根据手术需求随时对麻醉药剂的浓度和流速进行调节,而且采用两个球头柱塞与对应的半球孔配合的方式,使得调节装置在调节过程中,可根据球体柱塞的弹动,使操作人员可通过明确的手感识别是否已经调节到位,同时通过第一刻度线和第二刻度线与两个球头柱塞的配合,使得调节位置可通过球体柱塞与刻度线的对应位置,更加明确地得知调节的位置,使调节更加方便。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调节筒外壁于每个第一盲孔两侧均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二橡胶圈。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第二橡胶圈隔离相邻的两个连通管,减少两个连接管内的药剂于第一调节筒的外壁发生混合的数量,尽可能保证从第二盲孔处流出的药剂的浓度,同时减少麻醉药剂从第一调节筒外壁泄漏到外筒的量,减少麻醉药剂的浪费量。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调节筒外壁于条形凹槽两端外侧各设有一个第三环形凹槽,所述第三环形凹槽内设有第三橡胶圈。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减少麻醉药剂从第二调节筒外壁泄漏出来的量,减少麻醉药剂的浪费量。进一步限定,两块所述翻边外端面边缘设有第一过孔,所述右端盖和左端盖于第一过孔对应位置设有第二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内穿设有带螺母的第三固定螺栓。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带有螺母的第三固定螺栓把右端盖和左端盖与外筒连接在一起,结构简单,可节约成本。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六角凸柱下端面设有第四盲孔,所述第一转动轮下端面于第四盲孔对应位置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内设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六角凸柱下端面设有第五盲孔,所述第二转动轮下端面于第五盲孔对应位置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四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固定螺栓。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螺纹孔内,并卡入盲孔内的方式,完成对两个转动轮与对应的调节筒固定,结构简单,可节约成本。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外壁均设有防滑纹路。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防滑纹路增强手与转动轮之间的摩擦系数,方便转动轮的转动。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二盲孔的直径尺寸大于直径尺寸最大的一个第三盲孔。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使麻醉药剂在第三盲孔流入第二盲孔时,流速不收到影响。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麻醉调节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麻醉调节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麻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所述外筒(1)左右端面均设有翻边(11),所述翻边(11)外侧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11),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11)内设有第一密封圈(110),所述外筒(1)上端面竖直均匀设有多个连接管(12),所述连接管(12)与外筒(1)内部连通,所述外筒(1)内部穿设有第一调节筒(2),所述第一调节筒(2)右端面设有第一六角凸柱(21),所述第一六角凸柱(21)右端面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2)贯穿第一调节筒(2),所述第一调节筒(2)外壁轴向设有多个与连通管(12)相匹配的第一盲孔(23),多个所述第一盲孔(23)沿第一调节筒(2)外壁呈倾斜状排列,每个所述第一盲孔(23)均与第一通孔(22)相连通,所述第一调节筒(2)的第一通孔(22)内穿设有第二调节筒(3),所述第二调节筒(3)左端面设有第二六角凸柱(31),所述第二调节筒(3)右端面设有第二盲孔(32),所述第二调节筒(3)外壁于第一盲孔(23)对应位置径向设有多个第三盲孔(33),多个所述第三盲孔(33)沿第二调节筒(3)外壁呈倾斜排列,多个所述第三盲孔(33)的直径尺寸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每个所述第三盲孔(33)均与第二盲孔(32)相连通,所述第二调节筒(3)外壁于第三盲孔(33)对应位置轴向设有条形凹槽(34),每条所述条形凹槽(34)相互之间互不连通,所述外筒(1)右端面连接有右端盖(41),所述第一六角凸柱(21)于右端盖(41)右端面套设有第一转动轮(411),所述第一六角凸柱(21)右端面上部设有第一螺纹孔(412),所述第一螺纹孔(412)内设有第一球头柱塞,所述右端盖(41)右端面于第一盲孔(23)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一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一半球孔(413),所述右端盖(41)右端面于第一半球孔(413)外侧设有第一刻度线(4130),所述外筒(1)左端面连接有左端盖(42),所述第二六角凸柱(31)于左端盖(42)左端面套设有第二转动轮(421),所述第二六角凸柱(31)左端面上部设有第二螺纹孔(422),所述第二螺纹孔(422)内设有第二球头柱塞,所述左端盖(42)左端面于第三盲孔(33)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二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二半球孔(423),所述左端盖(42)左端面于第二半球孔(423)外侧设有第二刻度线(42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麻醉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1),所述外筒(1)左右端面均设有翻边(11),所述翻边(11)外侧面设有第一环形凹槽(111),所述第一环形凹槽(111)内设有第一密封圈(110),所述外筒(1)上端面竖直均匀设有多个连接管(12),所述连接管(12)与外筒(1)内部连通,所述外筒(1)内部穿设有第一调节筒(2),所述第一调节筒(2)右端面设有第一六角凸柱(21),所述第一六角凸柱(21)右端面设有第一通孔(22),所述第一通孔(22)贯穿第一调节筒(2),所述第一调节筒(2)外壁轴向设有多个与连通管(12)相匹配的第一盲孔(23),多个所述第一盲孔(23)沿第一调节筒(2)外壁呈倾斜状排列,每个所述第一盲孔(23)均与第一通孔(22)相连通,所述第一调节筒(2)的第一通孔(22)内穿设有第二调节筒(3),所述第二调节筒(3)左端面设有第二六角凸柱(31),所述第二调节筒(3)右端面设有第二盲孔(32),所述第二调节筒(3)外壁于第一盲孔(23)对应位置径向设有多个第三盲孔(33),多个所述第三盲孔(33)沿第二调节筒(3)外壁呈倾斜排列,多个所述第三盲孔(33)的直径尺寸从左到右依次增大,每个所述第三盲孔(33)均与第二盲孔(32)相连通,所述第二调节筒(3)外壁于第三盲孔(33)对应位置轴向设有条形凹槽(34),每条所述条形凹槽(34)相互之间互不连通,所述外筒(1)右端面连接有右端盖(41),所述第一六角凸柱(21)于右端盖(41)右端面套设有第一转动轮(411),所述第一六角凸柱(21)右端面上部设有第一螺纹孔(412),所述第一螺纹孔(412)内设有第一球头柱塞,所述右端盖(41)右端面于第一盲孔(23)对应位置设有与第一球头柱塞相匹配的第一半球孔(413),所述右端盖(41)右端面于第一半球孔(413)外侧设有第一刻度线(4130),所述外筒(1)左端面连接有左端盖(42),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