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8342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路面防滑层、水泥碎石稳定层、中粗沙砾层、渗透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和底层;路面防滑层包括防滑基底;防滑基底为条状结构,垂直于路面延伸方向固定在水泥碎石稳定层上;在防滑基底的中线上间隔设置凸起防滑钉;在防滑钉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气流引导块与防滑钉之间形成清理气道;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内部设置多层双向钢筋网格;在机动车轮胎位于路面防滑层之上时,轮胎橡胶结构与凸起的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接触,由于橡胶受到车身重量的挤压,轮胎橡胶位于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之间的部位向下凸起,形成稳定的抓地结构,为车辆提供更大的抓地力。

Composite layered antiskid pavement structur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omposite layered antiskid pavement structure from top to bottom, including a pavement antiskid layer, a cement stabilized layer, a medium coarse sand gravel layer, a permeable layer, a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waterproof layer and a bottom layer. The antiskid layer of the pavement consists of a skid proof base, a slide proof base is a strip structure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pavement extension side. It is fixed on the stable layer of cement crushed stone; the protruding antiskid nail is arranged on the middle line of the antiskid basement; the airflow guide block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antiskid nail, and the airflow guide block is formed between the air guide block and the antiskid nail. When the pavement is on the antiskid layer, the rubber structure of the tire is in contact with the protruding antiskid nail and the air flow guide block. As the rubber is squeezed by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e rubber of the tire is protruding down between the antiskid nail and the air flow guide block, forming a stable grasp structure and providing a greater grip for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
本技术属于交通运输
,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历经二十多年的公路建设,我国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4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6.5万公里。我国水泥路面结构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设计方法基本上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所依托的道路等级低、交通车辆荷载小、运行速度慢、施工技术落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资流动的增长,从而对公路运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一般的公路结构不能更好的进行运输,有些公路结构性能差,在经过一定时间的使用后,损坏情况非常严重,修复起来也比较复杂,既不利于修筑成本的节约,又影响了正常的公路运输。在有些对防滑有特殊要求的位置,如高速公路收费站或检查站,需要防滑性能更好的路面结构,便于车辆迅速减速停车。因此,需要一种提高防滑性的路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以解决现有路面结构防滑性能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路面防滑层、水泥碎石稳定层、中粗沙砾层、渗透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和底层;所述路面防滑层包括防滑基底;防滑基底为条状结构,垂直于路面延伸方向固定在水泥碎石稳定层上;在防滑基底的中线上间隔设置凸起防滑钉;在防滑钉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气流引导块与防滑钉之间形成清理气道;所述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厚度在30毫米-50毫米之间;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内部设置多层双向钢筋网格。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进一步,所述防滑基底的侧壁设置侧壁设置间隔的凹坑,凹坑排布为环状结构;或者防滑基底的侧壁设置连续环状的凹槽,防滑基底凹坑或凹槽埋入水泥碎石稳定层内。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进一步,所述中粗沙砾层的厚度在20mm-35毫米之间。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进一步,所述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厚度大于中粗沙砾层的厚度。本技术如上所述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进一步,所述渗透层的厚度大于中粗沙砾层的厚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机动车轮胎位于路面防滑层之上时,轮胎橡胶结构与凸起的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接触,由于橡胶受到车身重量的挤压,轮胎橡胶位于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之间的部位向下凸起,形成稳定的抓地结构,为车辆提供更大的抓地力。本技术的路面结构在在防滑钉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气流引导块与防滑钉之间形成清理气道,车辆前进过程中引起空气流动,空气流入清理气道后吹出路面防滑层上积累的灰尘等杂物,实现自动清理的目的。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防滑层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路面防滑层和水泥碎石稳定层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路面防滑层,2、水泥碎石稳定层,3、中粗沙砾层,4、渗透层,5、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6、底层,11、防滑基底,12、气流引导块,13、防滑钉,14、清理气道。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图1示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路面防滑层1、水泥碎石稳定层2、中粗沙砾层3、渗透层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5和底层6;如图2和图3所示,路面防滑层1包括防滑基底11;防滑基底11为条状结构,垂直于路面延伸方向固定在水泥碎石稳定层2上;在防滑基底11的中线上间隔设置凸起防滑钉13;在防滑钉13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12,气流引导块12与防滑钉13之间形成清理气道14;水泥碎石稳定层2的厚度在30毫米-50毫米之间;水泥碎石稳定层2的内部设置多层双向钢筋网格;对于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在机动车轮胎位于路面防滑层之上时,轮胎橡胶结构与凸起的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接触,由于橡胶受到车身重量的挤压,轮胎橡胶位于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之间的部位向下凸起,形成稳定的抓地结构,为车辆提供更大的抓地力。路面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路面防滑层上必然会积累灰尘等杂物,如果不对其进行清理则会导致防滑钉和气流引导块之间的空间被杂物填充,无法为汽车轮胎提供抓地力。本技术的路面结构在在防滑钉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气流引导块与防滑钉之间形成清理气道,车辆前进过程中引起空气流动,空气流入清理气道后吹出路面防滑层上积累的灰尘等杂物,实现自动清理的目的。本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还能够进行如下的改进,防滑基底11的侧壁设置侧壁设置间隔的凹坑,凹坑排布为环状结构;防滑基底11凹坑埋入水泥碎石稳定层2内,防止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发生路面防滑层的脱落,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或者防滑基底11的侧壁设置连续环状的凹槽,防滑基底11凹槽埋入水泥碎石稳定层2内,防止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发生路面防滑层的脱落,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与未设置凹坑或凹槽结构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对比,本实施例能够提高道路1.5倍至1.8倍的使用寿命。在图3示出的实施例中,防滑基底11为条状结构,垂直于路面延伸方向固定在水泥碎石稳定层2上;相邻的防滑基底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例如间隔的距离为防滑基底宽度的1-3倍。在其他实施例中,相邻的防滑基底之间相邻设置,在防滑基底之间不设置间隙。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中,中粗沙砾层3的厚度在20mm-35毫米之间。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中,水泥碎石稳定层2的厚度大于中粗沙砾层3的厚度。例如,水泥碎石稳定层2的厚度为40毫米,中粗沙砾层3的厚度位25毫米。在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中,渗透层4的厚度大于中粗沙砾层3的厚度。例如渗透层4的厚度为50毫米,中粗沙砾层3的厚度为25毫米。专利技术人通过实际道路测试,在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0毫米的地区,渗透层的厚度需要大于20毫米,否则遇到较为集中的降水时,降水无法及时渗透到渗透层并在渗透层内储存和外排至公路边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利用FRP材料施工完成,FRP为fiberreinforcedpolymer英文缩写,FRP布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FRP布,当公路积水渗透至FRP布时,FRP布可以保证积水不会继续渗漏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路面防滑层、水泥碎石稳定层、中粗沙砾层、渗透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和底层;所述路面防滑层包括防滑基底;防滑基底为条状结构,垂直于路面延伸方向固定在水泥碎石稳定层上;在防滑基底的中线上间隔设置凸起防滑钉;在防滑钉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气流引导块与防滑钉之间形成清理气道;所述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厚度在30毫米‑50毫米之间;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内部设置多层双向钢筋网格。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层状防滑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由上至下依次包括:路面防滑层、水泥碎石稳定层、中粗沙砾层、渗透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防水层和底层;所述路面防滑层包括防滑基底;防滑基底为条状结构,垂直于路面延伸方向固定在水泥碎石稳定层上;在防滑基底的中线上间隔设置凸起防滑钉;在防滑钉的两侧分别设有间隔的气流引导块,气流引导块与防滑钉之间形成清理气道;所述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厚度在30毫米-50毫米之间;水泥碎石稳定层的内部设置多层双向钢筋网格。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层状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亚军金晓娟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海聚道路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