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6692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9:00
一种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包括:分离罐、安装在分离罐上的盖板、聚结填料组件、中心筒、旋流单元组件,其中,分离罐上设有进水接管、溢流接管、出油管;分离罐上还分别设有数个清洗水管组件;分离罐及中心筒的底部均设有排泥管和排污管;中心筒的内沿中心设有旋流单元组件,旋流单元组件的旋流单体上设有支架、聚结波纹板组件及螺旋聚结管;且聚结波纹板组件与支架底板的下部连接,旋流单体的底部与螺旋聚结管连接;溢流接管与旋流溢流管连接,进水接管与旋流进水管连接,旋流单元组件与中心筒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油滴聚结碰撞几率,解决了罐底部污泥的淤积及清罐工作量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集约效率及处理效果,减轻后期开罐清淤工作量。

High efficiency compound deoiling device

A high efficiency compound deoiling device includes a separation tank, a cover plate, a coalescing packing component, a central cylinder and a swirling unit. The separation tank is provided with a intake nozzle, a overflow nozzle and an oil outlet pipe, and several cleaning water tube components are also provided on the separation tank, and the bottom of the separation tank and the center cylinder are at the bottom. The inner edge of the center cylinder is equipped with a swirling unit. The cyclone unit is equipped with a support, a coalescing corrugated plate component and a spiral coalescing pipe, and the coalescence corrugated plate assembly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support plate, and the bottom of the swirl monom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spiral coalescing tube; and the overflow nozzle is taken over. The swirl overflow pipe is connected, and the inlet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swirl inlet pipe, and the swirling unit assembly is connected with the central cylinder. The utility model increases the collision probability of oil droplet coalescence, solves the problem of sludge deposi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tank and the large workload of the tank cleaning,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intensive efficiency and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quipment, and reduces the workload of the silting in the later st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
本技术涉及除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气田污水处理的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属于海洋石油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当前,在海洋石油开发工程中,含油污水处理主要包含两类:其中,一类是以聚结与气浮技术为核心。聚结与气浮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聚结技术简便易行,既可以用在前端预处理,又可以续接其他处理技术之后,强化了处理效果,适合与其他技术组合使用。另一类则是以水力旋流技术为核心。水力旋流技术具有构造简单,轻便灵活,无运动部件,材料消耗少,造价较低,容易装拆,维修方便,占地面积小等特点,适合用在空间有限的场合。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开采技术不断提升,采出水量日益增加,采出水的处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对于那些远离主力油区的小断块油田和海上油田的开发,尤其是海上平台空间极为有限,对于采出水处理技术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仅依靠常规的含油污水处理技术,已不能满足油田现场的需要。油田水处理技术正朝着高效一体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专利公告号CN205627211U公开了“一种自动旋流聚结油水分离收集装置”,其融合了水力旋流和粗粒化除油及斜板除油分离的技术优点,集污水的预处理、油水分离以及二次沉淀和油的回收于一体;在进水含油<6000mg/L指标下装置出口含油指标可<1000mg/L(乳化油和溶解油除外)。但是,由于该装置为自上向下串联叠加组合的结构方式,因此,其时效空间受限。在含油量比较高时,其正常运行周期较短,最终导致处理效果变差,后期罐体清淤工作量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通过对旋流后污水中的含油进行了分级多次聚结,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油滴聚结碰撞几率,解决了罐底部污泥的淤积及清罐工作量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集约效率及处理效果;而且,还能够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大大减轻后期开罐清淤工作量;同时,通过对旋流单元组件溢流率的主动控制,增强了设备抗冲击性能。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罐、安装在分离罐上的盖板、聚结填料组件、中心筒、旋流单元组件,其中,分离罐上设有进水接管、溢流接管、出油管;分离罐上还分别设有数个清洗水管组件;分离罐及中心筒的底部均设有排泥管和排污管;中心筒的内沿中心设有旋流单元组件,旋流单元组件的旋流单体自上向下分别设有支架、聚结波纹板组件及螺旋聚结管;且聚结波纹板组件与支架底板的下部连接,旋流单体的底部与螺旋聚结管连接;溢流接管与旋流溢流管连接,进水接管与旋流进水管连接,旋流单元组件与中心筒连接。所述进水接管、溢流接管、出油管设置在分离罐的中上部。所述数个清洗水管组件分别设置在分离罐的中部及底部。所述中心筒的外部自上向下连接有聚结填料组件,清洗水管组件,排泥管;中心筒底部连接有支撑管,支撑管下部与分离罐底部相连,支撑管及分离罐底部与滑泥锥连接。所述分离罐为立式圆柱形罐,由筒体及底板连接组成;分离罐与出水管组件连接,其中,连接在直管段的立式管顶部设有伞帽,水流经伞帽下方进入出水管组件中,并从出水口流出。所述聚结填料组件中填装有轻质泡沫滤珠。所述旋流单元组件的溢流口与进水口处连接有流量计量装置,通过对溢流率(推荐范围5~10%)进行调节控制,使除油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所述清洗管组件的环形管上部设有喷射孔,喷射孔与水平呈45°夹角,并呈两两对称布置,开孔面积为出水面积的1/10。所述滑泥锥上通过数个支撑块均布连接在清洗管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通过对旋流后污水中的含油进行了分级多次聚结,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油滴聚结碰撞几率,解决了罐底部污泥的淤积及清罐工作量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设备集约效率及处理效果;而且,还能够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大大减轻后期开罐清淤工作量;同时,通过对旋流单元组件溢流率的主动控制,增强了设备抗冲击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旋流单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2中A向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第一清洗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图3中A向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出水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A为图4中A向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中第一清洗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图5中A向结构示意图。图中主要标号说明:1.盖板、2.分离罐、21.出水管组件、22.支撑管、23.滑泥锥、24.溢流接管、25.排污管、26.支撑块、27.出油管、28.进水接管、3.聚结填料组件、4.中心筒、41.排泥管、5.旋流单元组件、51.旋流溢流管、52.支架、53.聚结波纹板组件、54.旋流进水管、55.螺旋聚结管、6.第一清洗管组件、7.第二清洗管组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5A所示,本技术包括:分离罐2、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安装在分离罐2上的盖板1、聚结填料组件3、中心筒4、旋流单元组件5,其中,分离罐2上设有进水接管28、溢流接管24、出油管27;分离罐2上还分别设有数个清洗水管组件(本实施例为:第一清洗水管组件6和第二清洗水管组件7);分离罐2及中心筒4的底部均设有排泥管41和排污管25;中心筒4的内沿中心设有旋流单元组件5,旋流单元组件5的旋流单体自上向下分别设有支架52、聚结波纹板组件53及螺旋聚结管55,聚结波纹板组件53与支架52底板的下部连接,旋流单体的底部与螺旋聚结管55连接。上述进水接管28、溢流接管24、出油管27设置在分离罐2的中上部。上述第一清洗水管组件6和第二清洗水管组件7分别设置在分离罐2的中部及底部。上述溢流接管24与旋流溢流管51连接,进水接管28与旋流进水管54连接,旋流单元组件5与中心筒4连接;中心筒4的外部自上向下连接有聚结填料组件3,第一清洗水管组件6,排泥管41等;中心筒4底部连接有支撑管22,支撑管22下部与分离罐2底部相连,支撑管22及分离罐2底部与滑泥锥23连接。上述分离罐2为立式圆柱形罐,由筒体及底板连接组成;分离罐2与出水管组件21连接,其中连接在直管段的两个立式管顶部设有伞帽,水流经伞帽下方进入出水管组件21中,并从出水口流出。上述聚结填料组件3中填装有轻质泡沫滤珠。上述旋流单元组件5的溢流口与进水口处连接有流量计量装置,通过手动或自动方式对溢流率(溢流口流量与进口流量之比)进行调节控制,使本技术除油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溢流率为(推荐范围5~10%),使除油处理效果达到最佳状态。上述第一清洗管组件6的环形管上部设有喷射孔,喷射孔与水平呈45°夹角,并呈两两对称布置,开孔面积为出水面积的1/10。通过第一清洗管组件6可以对聚结填料组件3进行清洗。上述第二清洗管组件7通过四个支撑块26均布连接在滑泥锥23上,其环形管下部开设有喷射孔,喷射孔与水平呈45°夹角,并呈两两对称布置,开孔面积为出水面积的1/10。通过对第二清洗管组件7可以对分离罐2底部的淤泥进行冲洗,有效地解决罐底部污泥的淤积及清罐工作量大的问题。本技术在来水进口含油为1000mg/l时,出口含油可达到30mg/l。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罐、安装在分离罐上的盖板、聚结填料组件、中心筒、旋流单元组件,其中,分离罐上设有进水接管、溢流接管、出油管;分离罐上还分别设有数个清洗水管组件;分离罐及中心筒的底部均设有排泥管和排污管;中心筒的内沿中心设有旋流单元组件,旋流单元组件的旋流单体自上向下分别设有支架、聚结波纹板组件及螺旋聚结管;且聚结波纹板组件与支架底板的下部连接,旋流单体的底部与螺旋聚结管连接;溢流接管与旋流溢流管连接,进水接管与旋流进水管连接,旋流单元组件与中心筒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离罐、安装在分离罐上的盖板、聚结填料组件、中心筒、旋流单元组件,其中,分离罐上设有进水接管、溢流接管、出油管;分离罐上还分别设有数个清洗水管组件;分离罐及中心筒的底部均设有排泥管和排污管;中心筒的内沿中心设有旋流单元组件,旋流单元组件的旋流单体自上向下分别设有支架、聚结波纹板组件及螺旋聚结管;且聚结波纹板组件与支架底板的下部连接,旋流单体的底部与螺旋聚结管连接;溢流接管与旋流溢流管连接,进水接管与旋流进水管连接,旋流单元组件与中心筒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接管、溢流接管、出油管设置在分离罐的中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个清洗水管组件分别设置在分离罐的中部及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复合式除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的外部自上向下连接有聚结填料组件,清洗水管组件,排泥管;中心筒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崇卫高华周建张江波胡志良何亚琴于同川杨晓峰黄邵军于祥春
申请(专利权)人: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