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梧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6312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包括与安全座椅本体相连的外壳和与安全带相连的连接件,所述的外壳滑动插接于所述的连接件内,所述的外壳内并列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同方向上的一端均设有推动组件,所述的连接件一端设有分别连动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上的推动组件的可旋转的触发杆;所述的连接件与外壳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双层分级的吸能组件将碰撞动能通过结构的塑性变形进行耗散,能有效降低碰撞时安全受到的初始峰值载荷,实现梯度吸能,解决传统吸能装置初始峰值载荷过高的问题从而提高乘员乘车安全性。

A double layered graded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layered graded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which includes a shell connected with a safety seat body and a connecting piece connected with a safety belt. The outer shell is slid in the connector, and the outer shell is arranged with a first absorbing energy component and a second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 with a spaced arrangement. The first suction is provided. One end of the energy component and the second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 driving component at one end on the same direction. One end of the connector is provided with a revolving trigger lever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absorbing energy component and the driving component on the second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 and a guiding structure is also provided between the connector and the housing.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two-layer classification of energy absorption components to dissipate the collision kinetic energy through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itial peak load of the safety under the collision, realize the gradient energy absorption,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high initial peak load of the traditional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so as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occupa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安全座椅设备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安全座椅作为被动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吸能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安全座椅安全性高低的主要因素。安全座椅主要依靠安全带系统的织带将乘员束缚在座椅内,由于安全带主要作用部位是乘员的胸部和腹部,而乘员的躯体脆弱,过大的碰撞加速度会对乘员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必须将碰撞时安全带受到的能量释放。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安全带与安全座椅本体连接处设置能量吸收装置。而吸能装置中初始峰值力在能量吸收结果中有着重要影响,当汽车发生碰撞瞬间,现有安全座椅中的吸能装置要到达初始峰值力才能被激发。初始峰值力与加速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过高的初始峰值载荷将导致乘员的伤害,乘员的危险性就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乘员在碰撞时所受到的冲击载荷,从而提高乘员乘车安全性的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包括与安全座椅本体相连的外壳和与安全带相连的连接件,所述的外壳滑动插接于所述的连接件内,所述的外壳内并列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同方向上的一端均设有推动组件,所述的连接件一端设有分别连动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上的推动组件的可旋转的触发杆;所述的连接件与外壳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第一吸能组件为由多个截面呈内凹六边形衔接构成的蜂窝状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铝芯件,并且,所述第一吸能组件的侧面与所述的推动组件接触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吸能组件为由多个截面呈正六边形衔接构成的蜂窝状铝芯件,并且,所述第二吸能组件的正面与所述的推动组件接触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的推动组件包括滑块和插接于该滑块上并向其两侧延伸至所述连接件外侧的滑动轴,所述的滑动轴与所述的连接件之间设有防止其轴向位移的限位件。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壳上设有与所述滑动轴相适配的滑槽,所述的外壳内还设有防止所述滑块翻转的限位槽。进一步地,所述触发杆的中部与所述连接件铰接相连,并且,所述触发杆的一端活动钩接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中推动组件的滑动轴上。进一步地,所述的导向结构包括一对插接于所述连接件和外壳上的导向杆和与该导向杆相适配的导向槽,所述的导向杆两端设有防止所述触发杆脱落的挡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吸能组件的推动组件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之间设有隔板,所述的隔板与所述的外壳固定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的外壳通过插接于该外壳一端的固定轴与安全座椅本体相连,并且,在所述外壳外缘的固定轴上设有防止其轴向位移的限位件。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件通过一连接轴与所述的安全带相连。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为:1、本技术采用双层分级的吸能组件将碰撞动能转化为结构变形能,有效的将碰撞时安全带受到的能量释放,解决传统吸能装置对低速碰撞的吸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从而提高乘员乘车安全性;2、本技术设计新颖,其二级吸能组件相互之间独立工作,第一吸能组件的初始峰值力较低采用面内冲击方式,以尽可能降低碰撞初始阶段的峰值载荷,第二吸能组件采用吸能效果更好的面外冲击式,合理应用吸能组件的受力面,使二吸能组件具有不同的功能应用,其吸能效果相对现有设备更加明显;3、本技术设计合理,其触发杆能够分别连动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实现两种吸能形式的切换,既能有效吸收完碰撞时安全带受到的能量,又可以减弱安全带对乘员胸部瞬时加速所带来的冲击,乘员保护效果更加明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外壳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第一吸能组件的截面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第二吸能组件的截面结构放大示意图。其中:1-外壳、2-安全带、3-连接件、4-第一吸能组件、5-第二吸能组件、6-推动组件、7-触发杆、8-限位件、9-滑槽、10-限位槽、11-导向杆、12-导向槽、13-挡板、14-隔板、15-固定轴、16-连接轴、61-滑块、62-滑动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参阅图1-4,本技术的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安装在安全座椅本体上,该装置包括与安全座椅本体相连的外壳1和与安全带2相连的连接件3,其中,外壳1和连接件3均为U形状的壳体,并且,连接件3的两侧板为中空的结构,外壳1滑动插接于连接件3内,二者形成相对运动,在外壳1内并列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二吸能组件分别独立吸收能量,在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同方向上的一端均设有推动组件6,即推动组件6均位于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的后端,推动二吸能组件压缩,在连接件3的一端设有分别连动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上的推动组件6的可旋转的触发杆7,触发杆7成对布置,当发生碰撞时,乘员由于惯性产生的力由安全带2传送到第一级吸能组件4上,其触发杆7能够连动第二吸能组件5,实现两种吸能形式的切换,既能有效吸收完碰撞时安全带2受到的能量,又可以减弱安全带2对乘员胸部瞬时加速所带来的冲击,乘员保护效果更加明显;在连接件3与外壳1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确保连接件3能够沿外壳1的同一个方向移动。本技术采用双层分级的吸能组件将碰撞动能转化为结构变形能,有效的将碰撞时安全带2受到的能量释放,解决传统吸能装置对低速碰撞的吸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从而提高乘员乘车安全性。本实施中的第一吸能组件4为由多个截面呈内凹六边形衔接构成的蜂窝状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铝芯件,并且,第一吸能组件4的侧面与推动组件6接触相连,采用内凹六边形面的面内冲击方式,使第一吸能组件4具有较低的初始峰值力,在低速碰撞时,也能够激发吸能装置进行能量吸收;第二吸能组件5为由多个截面呈正六边形衔接构成的蜂窝状铝芯件,并且,第二吸能组件5的正面与推动组件6接触相连,即第二吸能组件5中的正六边形体的截面与推动组件6相连,采用正六边形面的面外冲击方式,使第二吸能组件5具有更好的能量吸收能力,与第一吸能组件4面内冲击方式的低初始峰值载荷和第二吸能组件5的面外冲击方式的高能量吸收能力相配合,实现了降低初始峰值力的同时吸收更多的能量的要求,该配置方式还能适应不同的碰撞速度状况和要求,其吸能效果相对现有设备具有更好的效果。其中,推动组件6包括滑块61和插接于该滑块61上并向其两侧延伸至连接件3外侧的滑动轴62,滑块61置于外壳1内并可相对其滑动,优选的,该滑块61为T形块,滑动轴62依次插接于连接件3、外壳1和滑块61的凸台上,在滑动轴62与连接件3之间设有防止其轴向位移的限位件8,限位件8为一个圆形卡环,插接在滑动轴62上;在外壳1上设有与滑动轴62相适配的滑槽9,滑动轴62在滑槽9内直线滑动,在外壳1内还设有防止滑块61翻转的限位槽10,确保滑块61沿直线向二吸能组件进行推动。触发杆7为带钩的“L”型杆,其中部与连接件3铰接相连,触发杆7可绕铰接轴旋转并随连接件3滑动,并且,触发杆7的一端活动钩接于第一吸能组件4中推动组件6的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安全座椅本体相连的外壳(1)和与安全带(2)相连的连接件(3),所述的外壳(1)滑动插接于所述的连接件(3)内,所述的外壳(1)内并列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所述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同方向上的一端均设有推动组件(6),所述的连接件(3)一端设有分别连动所述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上的推动组件(6)的可旋转的触发杆(7);所述的连接件(3)与外壳(1)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安全座椅本体相连的外壳(1)和与安全带(2)相连的连接件(3),所述的外壳(1)滑动插接于所述的连接件(3)内,所述的外壳(1)内并列设有间隔布置的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所述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同方向上的一端均设有推动组件(6),所述的连接件(3)一端设有分别连动所述第一吸能组件(4)和第二吸能组件(5)上的推动组件(6)的可旋转的触发杆(7);所述的连接件(3)与外壳(1)之间还设有导向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吸能组件(4)为由多个截面呈内凹六边形衔接构成的蜂窝状的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铝芯件,并且,所述第一吸能组件(4)的侧面与所述的推动组件(6)接触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吸能组件(5)为由多个截面呈正六边形衔接构成的蜂窝状铝芯件,并且,所述第二吸能组件(5)的正面与所述的推动组件(6)接触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分级梯度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动组件(6)包括滑块(61)和插接于该滑块(61)上并向其两侧延伸至所述连接件(3)外侧的滑动轴(62),所述的滑动轴(62)与所述的连接件(3)之间设有防止其轴向位移的限位件(8)。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林陈启伟阳成覃源泽梁伟林梁眉
申请(专利权)人:梧州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