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6207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和框架部,墨容纳部包括储墨本体和注墨开口,框架部包括框架本体以及塞盖部,墨容纳单元还包括限制转动部,限制转动部设置在框架部和/或塞盖部上,并构造为使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在停留位置处,满足D‑R>Asinθ+Bcosθ;A>D;θ<90°,D为注墨开口的中心到枢转轴线所在的铅直面的距离;R为墨瓶的半径;A为枢转轴线到密封部远离枢转轴线的端部垂直于枢转部的长度方向的垂线的垂足的距离;B为从枢转轴线到垂线的距离;θ为在停留位置处,枢转轴线到垂足的连线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墨容纳单元能够使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避免污染墨瓶以及使用者的手。

Ink holding unit and ink jet printer with i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ink holding unit and an ink jet printer with an ink holding unit and a frame section. The ink holding part comprises an ink storage body and an ink injection opening, the frame part comprises a frame body and a cover part, and the ink holding unit also includes a limited rotation part, and the limit rotation part set at the frame part and / or the frame. The cover part is on the cover section and is constructed to make the cover stay at the stay position and at the stop position to meet the D R> Asin theta +Bcos theta; A> D; theta < the D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the inked opening to the direct surface of the pivot axis; R is the radius of the ink bottle; A is the axis of the pivot axis to the seal part far away from the pivot axis. The distance of the vertical foot of the vertical line in the length of the rotor; B is the distance from the axis to the perpendicular; theta is at the stop position, the axis of the pivot to the angle of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ink holding unit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plug cover can stay at the stop position, so as to avoid polluting the ink bottle and the hand of the u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本技术涉及打印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技术介绍
喷墨打印机1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图1至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因此,附图中的D1方向即为左右方向,D2方向即为前后方向。参考图1至图4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一侧的墨容纳单元20、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和墨容纳单元20的上方的翻转部件30。打印机本体10在内部可以容纳有记录头等构件,并且翻转部件30在内部可以设置有扫描器单元。翻转部件30围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一枢转轴线AX1可枢转地连接到打印机本体10,从而在露出打印机本体10和墨容纳单元20的第一最大打开位置P12(如图3所示)和覆盖打印机本体10和墨容纳单元20的第一关闭位置P11(如图1所示)之间可枢转。如图2和3所示,墨容纳单元2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0的某一侧(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靠右端的前侧位置),并且容纳有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0的墨水。墨容纳单元20包括:多个墨容纳部29(图15)、覆盖多个墨容纳部29的框架部、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部的塞盖部、以及覆盖框架部的盖体部24。如图3中所示,墨容纳单元20包括容纳具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的五个墨容纳部29。参考图15,每个墨容纳部29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本体21以及与储墨本体21连通的注墨结构27。注墨结构包括注墨筒27b、位于注墨筒27b中的注墨开口27a,以及连通注墨开口27a以及储墨本体21的注墨通路27c。框架部包括框架本体25和塞盖部。框架本体25用于固定多个墨容纳部29并作为其外部包装。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框架本体25大致呈立方体,其顶面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注墨部22。注墨部22构造为围绕每个注墨筒27b并且从框架本体25的顶面向下凹陷。具有注墨开口27a的注墨筒27b穿过注墨部22的底面22a(图4)向上突伸出来并且容纳于注墨部22内,此时储墨本体21位于注墨部22下方。塞盖部用于密封各个注墨筒27b的注墨开口27a。塞盖部包括绕第三枢转轴线AX3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本体25的枢转部26,以及凸出于枢转部26的密封部23。五个塞盖部各自在密封相应的注墨开口27a的第三关闭位置P31(图2)和露出相应的注墨开口27a的第三最大打开位置P32(图3)之间绕第三枢转轴线AX3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本体25。盖体部24构造为围绕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本体25。盖体部24能够在第二关闭位置P21(图1)与第二最大打开位置P22(图2和图3)之间相对于框架本体25枢转。当塞盖部位于第三关闭位置P31时,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盖体部24能够覆盖各个注墨部22,而当塞盖部位于第三最大打开位置P32时,位于第二最大打开位置P22的盖体部24使各个注墨部22露出。当注墨时,墨瓶6可被倒立并插接于注墨筒27b中。此时,由于注墨筒27b的注墨开口27a通过隔膜被分为两部分,即排气部分和注液部分如图4中所示。通过气液置换,墨瓶6中的墨水可通过注墨开口27a的注液部分自动流入储墨本体21,同时,与之相对应地,墨容纳部29的储墨本体21中的空气通过排气部分自动排出至墨瓶6中,直至注入储墨本体21的墨水达到最大储墨量。此时气液置换停止,注墨停止,用户可以将墨瓶6拿开。通常这个注墨过程需要数分钟才能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需要保持墨瓶6处于配合良好的直立状态。如果在注墨时用户不用手支撑墨瓶6,则墨瓶6可能会发生倾倒而漏墨。特别是第一次注墨时,使用者需要依次支撑多个墨瓶6,以完成每个墨容纳部29的注墨操作。这样的使用者需要长时间保持墨瓶6的操作方式,不能给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而且对手部的操作稳定性较差的用户而言,特别不方便。进一步地,一旦墨罐已经注有墨水,若因为消耗墨水而需要再次注墨,则存在因塞盖部已经附着有墨水而在补充墨水过程中将墨水沾染到墨瓶或者使用者的保持墨瓶直立的手上的可能性,因此无法给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至少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墨容纳单元,其具有限制转动部,限制转动部设置在框架部和/或塞盖部上,并能够使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在停留位置处,塞盖部的密封部能够与位于注墨状态中的墨瓶间隔开,从而避免污染墨瓶以及使用者的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墨瓶的墨水,并将所述墨水供应至包括打印机本体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包括:储墨本体,所述储墨本体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以及注墨开口,所述注墨开口设置于所述储墨本体的顶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连通,以用于注入墨水;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空间,以及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注墨部,所述注墨部与所述注墨开口对应,以露出所述注墨开口,在注墨状态下,所述墨瓶至少部分地延伸进入所述注墨部中并沿插接方向插接于所述注墨开口;以及塞盖部,所述塞盖部包括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本体的枢转部,以及凸出于所述枢转部的密封部,所述塞盖部在密封所述注墨开口的关闭位置和露出所述注墨开口的最大打开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框架本体;其中,所述墨容纳单元进一步包括限制转动部,所述限制转动部设置在所述框架部和/或所述塞盖部上,并构造为能够使所述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满足如下尺寸关系:D-R&gt;Asinθ+Bcosθ,…(1)A&gt;D,…(2)θ&lt;90°,…(3)其中,D为所述注墨开口的中心到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铅直面的距离;R为所述墨瓶的半径;A为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密封部远离所述枢转轴线的端部垂直于所述枢转部的长度方向的垂线的垂足的距离;B为从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垂线的距离;θ为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垂足的连线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根据本技术的墨容纳单元具有限制转动部,限制转动部设置在框架部和/或塞盖部上,并能够使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在停留位置处,塞盖部的密封部能够与位于注墨状态中的墨瓶间隔开,从而避免污染墨瓶以及使用者的手。可选地,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所述θ小于或等于0。由此,在停留位置处,塞盖部位于塞盖部的枢转轴线所在的铅直面远离所述墨瓶的一侧。可选地,所述停留位置为所述最大打开位置。由此,停留位置即为最大打开位置。可选地,所述塞盖部具有限定所述枢转轴线的轴,所述轴包括前端和与所述前端连接的根部,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前端的孔,所述限制转动部包括: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根部处,并沿所述轴的径向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墨瓶的墨水,并将所述墨水供应至包括打印机本体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包括储墨本体和注墨结构,所述注墨结构具有与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空间,以及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注墨部,所述注墨部与所述注墨开口对应,以露出所述注墨开口;以及塞盖部,所述塞盖部包括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本体的枢转部,以及凸出于所述枢转部的覆盖部,所述塞盖部在覆盖所述注墨开口的关闭位置和露出所述注墨开口的最大打开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框架本体;其中,所述墨容纳单元进一步包括限制转动部,所述限制转动部设置在所述框架部和/或所述塞盖部上,并构造为能够使所述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满足如下尺寸关系:D‑R>Asinθ+Bcosθ,…(1)A>D,…(2)θ<90°,…(3)其中,D为所述注墨开口的中心到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铅直面的距离;R为所述墨瓶的半径;A为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覆盖部远离所述枢转轴线的端部垂直于所述枢转部的长度方向的垂线的垂足的距离;B为从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垂线的距离;θ为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垂足的连线相对于铅直方向的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墨瓶的墨水,并将所述墨水供应至包括打印机本体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包括储墨本体和注墨结构,所述注墨结构具有与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包括: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空间,以及位于所述框架本体的顶部并与所述内部空间连通的注墨部,所述注墨部与所述注墨开口对应,以露出所述注墨开口;以及塞盖部,所述塞盖部包括绕枢转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框架本体的枢转部,以及凸出于所述枢转部的覆盖部,所述塞盖部在覆盖所述注墨开口的关闭位置和露出所述注墨开口的最大打开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连接到所述框架本体;其中,所述墨容纳单元进一步包括限制转动部,所述限制转动部设置在所述框架部和/或所述塞盖部上,并构造为能够使所述塞盖部停留在停留位置处,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满足如下尺寸关系:D-R&gt;Asinθ+Bcosθ,…(1)A&gt;D,…(2)θ&lt;90°,…(3)其中,D为所述注墨开口的中心到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铅直面的距离;R为所述墨瓶的半径;A为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覆盖部远离所述枢转轴线的端部垂直于所述枢转部的长度方向的垂线的垂足的距离;B为从所述枢转轴线到所述垂线的距离;θ为在所述停留位置处,所述枢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野太一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