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100)和外装体(10),并且该蓄电装置具备在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100)中端部的蓄电元件(100)与外装体(10)之间配置的板状的分隔部(320)。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 power storage device has more than one electric storage element (100) and an outer assembly (10), and the power storage device has a plate - shaped division (320) configured between an electric storage element (100) and an outer assembly (10) in the middle end of more than one power storage element (10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蓄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和外装体的蓄电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在具备多个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中,将形成用于吸收冲击的空间的部件设置在多个蓄电元件的周围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在蓄电装置被施加了冲击的情况下,蓄电装置也能够吸收该冲击。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49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如上述现有的蓄电装置那样通过空间来吸收冲击的结构中,容易发生不能完全吸收冲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不能保护蓄电元件免受冲击、蓄电元件发生变形或损伤的隐患。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免受冲击的蓄电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个形态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和外装体,该蓄电装置具备在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中端部的蓄电元件与所述外装体之间配置的板状的分隔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蓄电装置,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免受冲击。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分解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单元分解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分隔部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单元中分解而表示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隔部的一部分进行剖切而表示的立体截面图。图6是放大实施方式涉及的隔热板的分隔部安装部的结构后表示的放大立体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单元与外装体固定的形态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单元收纳于外装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单元收纳于外装体的状态下的结构的截面图。图10是表示将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所涉及的蓄电单元分解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所涉及的分隔部的结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一形态的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和外装体,该蓄电装置具备配置在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中端部的蓄电元件与所述外装体之间的板状的分隔部。由此,由于在端部的蓄电元件与外装体之间配置有分隔部,因此能够通过分隔部的损坏来吸收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因此,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免受该冲击。另外,还具备配置在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中端部的蓄电元件的侧方的端板,所述分隔部配置在所述端板与所述外装体之间。由此,由于在端板与外装体之间配置有板状的分隔部,因此能够通过分隔部的损坏来吸收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因此,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免受该冲击。另外,所述外装体可以具有主体部和盖部,所述分隔部可以配置在所述端板和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之间。由此,分隔部配置在端板和外装体的主体部之间,因此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免受施加于该主体部的冲击。另外,所述分隔部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端板大致平行的位置。由此,分隔部配置在与端板大致平行的位置,端板能够经由分隔部以面来承受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因此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另外,也可以使彼此对置的两个所述端板配置为夹持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两个所述分隔部可以配置在所述两个端板与所述外装体之间。由此,由于隔着蓄电元件配置有两个分隔部,因此能够进一步保护蓄电元件。另外,所述分隔部可以具有与所述端板相对地延伸的基材板和从所述基材板突出的突出部。在这样的从基材板突出的突出部,与基材板相比,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导致的负荷容易变大。因此,通过突出部的损坏来吸收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另外,所述基材板可以具有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端板侧配置的第一基材板。由此,由于第一基材板配置在突出部的端板侧,因此在突出部承受了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后将其传递至第一基材板,由此能够抑制该冲击传递至端板侧,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另外,例如在分隔部固定于端板侧的情况下,通过在端板侧安装第一基材板,能够容易地在端板侧固定分隔部。另外,所述基材板可以具有在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外装体侧配置的第二基材板。由此,由于第二基材板配置在突出部的外装体侧,因此在第二基材板承受了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后将其传递至突出部,能够抑制该冲击传递至端板侧,能够保护蓄电元件。另外,例如在分隔部固定在外装体侧的情况下,通过在外装体侧安装第二基材板,能够容易地将分隔部固定在外装体侧。另外,所述突出部可以具有沿着所述基材板的表面延伸的多个壁部。由此,由于突出部具有多个壁部,因此能够通过壁部的损坏进一步吸收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另外,所述多个壁部可以具有多个第一壁部和在所述多个第一壁部之间延伸的多个第二壁部。由此,由于壁部具有多个第一壁部和在多个第一壁部之间延伸的多个第二壁部,因此,这些多个第一壁部和多个第二壁部相互补强。因此,能够抑制蓄电装置的振动等对壁部造成难以预料的损伤。另外,所述外装体可以在与所述分隔部相对的面上具有带状的肋部,所述分隔部可以具在内侧配置有所述肋部的凹部。由此,由于在分隔部的凹部内侧配置有外装体的肋部,因此能够将分隔部配置到离外装体内表面较近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在端板和外装体之间的空间中较大地配置分隔部。因此,施加于外装体的冲击进一步被分隔部吸收,因此,能够更切实地保护蓄电元件。另外,所述分隔部可以具有在内侧配置有所述分隔部与所述外装体的所述端板的连结部分的开口。由此,由于外装体的连结部分配置在分隔部的开口内侧,因此能够通过分隔部保护该连结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由于紧固而在容易承受负荷的连结部分产生损伤等。另外,所述分隔部可以固定于所述外装体。由此,通过预先将分隔部固定于外装体,能够容易地组装蓄电装置。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表示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具体示例。以下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并非用于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限定。而且,对于以下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未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另外,在各附图中,尺寸等并非严格图示。而且,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会使用类似于“大致平行”的带有“大致”的词语。例如,“大致平行”不仅是完全平行的意思,还包含基本上平行,也就是存在例如百分之几的差异的意思。其他带有“大致”的词语也是如此。(实施方式)首先,对蓄电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而且,图2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装置1分解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附图中,虽然将Z轴方向表示为上下方向,以下以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而进行说明,但考虑到取决于使用方式有时Z轴方向不是上下方向的情况,因此Z轴方向不限于上下方向。在以下的附图中也是如此。蓄电装置1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力、并向外部放出电力的装置。例如,蓄电装置1是用于电力存储用途、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由第一外装体11和第二外装体12构成的外装体10、以及收纳于外装体10内侧的蓄电单元20、保持部件30、汇流条41、42和热敏电阻50等。外装体10是构成蓄电装置1的外装体的矩形(箱形)的容器(模块外壳)。也就是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和外装体,该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分隔部,该板状的分隔部配置在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中端部的蓄电元件与所述外装体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9.18 JP 2015-1860381.一种蓄电装置,具备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和外装体,该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板状的分隔部,该板状的分隔部配置在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中端部的蓄电元件与所述外装体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还具备端板,该端板配置在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中端部的蓄电元件的侧方,所述分隔部配置在所述端板与所述外装体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装置,所述外装体具有主体部和盖部,所述分隔部配置在所述端板与所述主体部的侧壁之间。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蓄电装置,所述分隔部配置在与所述端板大致平行的位置。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彼此对置的两个所述端板配置为夹持所述一个以上的蓄电元件,两个所述分隔部配置在所述两个端板与所述外装体之间。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所述分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殿西雅光,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