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戴维迈尔斯专利>正文

鞋底的新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492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鞋底的新颖结构,尤其指鞋底的下表面上具有的造型,其目的在于促进或改进运动表面的抓力,该鞋底包括一鞋底部,其中,包含有前趾端与后踵端及一从趾端向后端大抵纵向延伸的纵线。(*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一种鞋底的新颖结构有关,尤其指鞋底的下表面上具有的造形,其目的是促进或改进运动表面的抓力。常用的运动鞋的鞋底上使用带有花纹设计的表面,通常产生的问题是这种常见的花纹表面提供与相关运动表面大抵相同的摩擦接合,大致与正常使用时作用在鞋底本身的摩擦力的向量方向无关。从实用的观点来看,人们应该了解到作用或分布的摩擦力可显著的改变是依穿鞋者所进行的运动形式而定,例如,直线奔跑、转向、从静止状态加速度或减速度等等。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鞋底的新颖结构,其鞋底的表面造形可促进或改进运动表面的抓力。本技术提供一种鞋底的新颖结构,其包括一含有向前的趾端与向后的踵端的鞋底部,一内中侧及一外旁侧;鞋底包括多数个成型且纵向分隔的构件从鞋底部向下突出,构件的设置与一条从趾端大体上沿鞋底部纵向延伸的线条形成垂直,构件从鞋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细长且相当薄的最低开放端,同时,其中的构件在配置时大体上沿整个鞋底的纵向尺寸保持连系;突出的构件呈平行布置,互相分隔大体上连续的构件,每一构件与纵线形成角度,横向延伸鞋底,从中侧至旁侧横过整个鞋底部宽度;每一大体上连续的构件至少在其较低的开放端有一中断处;每一构件中包括多数个中断处;每一中断处从突出构件的较低开放端延伸至鞋底部表面,因此,提供一排包含有多数各自分隔的突体从鞋底部向下延伸,并以共线方式与纵线形成角度横过鞋底。呈共线方式布置的每一突体有大致相同的尺寸,且每两个相邻的共线突体之间,大体上保持一致的间隔,呈共线方式布置的每一突体有大致相同的尺寸,但其中至少有一排共同安挂的突体,至少有一对相邻突体之间的间隔加大,由此在其间形成有空间,该空间构成鞋底的挠曲区;每一突体的配置与大体上纵向的直线构成一角度,使鞋底较靠近旁侧的外端,朝前位于在使用者作转向动作时提供外侧足较大的抓力,因为,它与转向动作中作用在斜向旁侧突体上的推力方向呈垂直或接近垂直方向延伸;每一构件的高度定义为从鞋底表面至最低点的距离,而每一构件的高度大体上相同;较接近趾端的突体,其高度小于较接近踵端的突体高度;突体的高度从鞋底部踵端朝趾端逐渐减少;突体的高度范围从3毫米至20毫米;每一突体的长度(沿突体正面的线条测量时)在10毫米到25毫米之间,厚度在3毫米到8毫米之间;鞋底是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的整片鞋底;每一构件或突体可从鞋底部移开;构件/突体是呈推拔状,且使其基部与鞋底部连接之处比其最低的开放端要粗;构件与纵向线条的斜角从30°至60°之间的范围;所述的斜角是45°;每一构件/突体的立面大致为梯形状的平行二边连接鞋底部,另一边则为最低的开放端与地面接触,以使每一构件的最低端包括一大体上平行鞋底部的下边缘;构件/突体若从立面观看时,大体上为长方形;构件的平坦下缘表面总面积是鞋底底面总面积的20%到50%;构件的安排呈交错式横过鞋底,相邻的突体不在同一直线上;至少有一突体在其较低开放端的末端有一外侧角较靠近鞋底部的中侧,外侧角会向鞋底部的旁侧移位并离开中侧的线条;外侧角向旁侧移位的中侧突体有一外端从外侧角延伸至鞋底部,外端倾向鞋底部的平面,使之大体上从鞋底部的旁侧边缘延伸; 最靠近鞋底部趾端的中侧突体设有侧向移位的外侧角,由此,固设有此种鞋底部的鞋子可用脚内侧踢球,而不会使含有侧向移位外侧角的中侧突体在脚内侧之前先踢到球;从鞋底部趾端算起第二个中侧突体也有一外侧角,侧向离开鞋底部中侧,并偏向旁侧;外侧角末侧向位移的所有突体从其较低开放端大体上完全延伸至鞋底部的相邻边缘;至少提供一横贯挠曲区,在脚部肉球位置或近处横过鞋底部,横贯挠曲区上面没有任何突体,也不含任何突体部,以此可使鞋底部可在脚部肉球处横向弯曲,使脚部沿其自然的横向挠曲线而弯曲;至少包括一纵向挠曲不含任何突体部,以使鞋底部可沿中线挠曲,并可让纵向挠曲区两侧上的突体在发生纵向挠曲时稍微分开,使泥土脱离使用中的鞋底。为更清楚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及结构,并使其产生实际的效用,现将参照有关的较佳实施例及配合附图说明详细描述本技术,其中图1是本技术右足鞋底的底面视图;图2是从图1所示鞋底的一侧显示其底部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另一侧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鞋底底面视图;图5是本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鞋底底面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五实施例的鞋底立体图;及图7是本技术第六实施例的鞋底底面视图。本技术运动鞋鞋底的新颖结构20包括一鞋底部1,鞋底部1包含有前趾端2与后踵端3以及一从趾端2向后踵端3大体上纵向延伸的(假想)线4。鞋底部1进而还包括有一内中侧与一外旁侧1a、1b,下述说明中鞋底部1的内中侧是指鞋底部1的1a侧,靠近使用者另一脚所穿的鞋底部,换言之,参照图1所示说明中所称的内中侧1a是图示的左侧,而外旁侧1b则为图示的右侧。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鞋底的新颖结构20,其包括有多个成型的刃状突体5设置在鞋底上,从鞋底向下侧突出。如图所示,每一突体5从鞋底部1向下延伸,形成一细长且相当薄的最下端或下表面6,成型的突体5有一大体上直立的前表面7,该前表面大致面向鞋底前趾端2,并能对向后的摩擦力产生反应,直立的前表面7略微偏斜或与假想纵线4成某一角度设置,较靠近中侧1a的前表面7,其边缘位于较靠近外旁侧1b前表面7相对边缘的前方。突体的数量与位置首先要能至少横过鞋底部1的内中侧1a,并最好从中侧1a到旁侧1b横过鞋底部1的整个宽度。其次,作用在鞋底部1的摩擦力向量从趾端2的旁侧1b导向后端3的中侧1a,横过数个突体5。设置数排a-k分离的突体5,使其大致呈共线位置横过鞋底部1的宽度,a-k排中相邻的突体5与纵线4成一定角度,如图所示的安排方式,每一突体可从鞋底部1垂直延伸出,并使每对相邻的突体5之间形成有间隔8,其中每对相邻的突体5之间的间隔8大体上是一致的。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图中未示)的突体为多数平行排列但是为相互分隔的构件,每一构件或突体大致横向延伸穿过鞋底部1的整个宽度,但仍与假想纵线4形成一角度。换言之,即在此种排列方式下,每一构件或突体可呈一单一的构件从中侧至旁侧横向延伸过鞋底。在另一种安排方式中,每一个这种构件在其开放端至少可包括一个(最好多个)间隔的中断。在前述类型的安排中,我们已发现前表面7大致朝向鞋底趾端2的旁侧1b的表面,在使用者转向动作中可在使用者外侧足产生较大的摩擦抓力。这是因为前表面7的设置大致上与在作任何转向动作时由运动表面施加并作用在突体5上的摩擦作用力方向呈直角。突体5的前表面7的设计可提供一最适宜的面朝前的区域,与使用者推进的方向大致呈直角,因此在转向动作中可在外侧足产生最大的抓力。相反地,使用者另一双脚,即在转向中的内侧足,其鞋底突体5的前表面7则沿平行于摩擦力的方向延伸,而使内侧足的鞋底在任何转向动作中产生小于内侧足的抓力,直到使用者从转向动作中恢复直立姿势为止。此种抓力变化产生所谓的差动转向效果,可使任何转向动作更顺畅、更有效。以实用的角度来看,此种效果可将受伤的可能性减至最低;因为使用者的体重在转向动作中可更正确的分布(转向动作中的外侧腿或外侧足承受较大力量)。以严格的机械观点而言,上述优点是极为明显的。在另一特殊较佳实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鞋底的新颖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含有向前的趾端与向后的踵端的鞋底部,一内中侧及一外旁侧;该鞋底包括多数个成型且纵向分隔的构件从鞋底部向下突出,该构件的设置与一条从趾端大体上沿鞋底部纵向延伸的线条构成垂直,该构件从鞋底部向下延伸形成细长且相当薄的最低开放端,同时,其中的构件在配置时大体上沿整个鞋底的纵向尺寸保持连系。2、如权利要求1所述鞋底的新颖结构,其特征在于:突出的构件呈平行布置,互相分隔大体上连续的构件,每一构件与前述的纵线形成前述的角度,横向延伸鞋底,从该中侧至该旁侧横过整个鞋底部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维迈尔斯
申请(专利权)人:戴维迈尔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