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3925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1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本体、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所述支撑本体包括V形板和下连接体,下连接体安装在V形板长度方向一侧的下端;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侧端面均呈直角梯形,第一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二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另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使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和V形板的内侧面形成一横梁连接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摒弃了传统的横梁间的螺栓连接,避免了横梁的二次加工孔位,简化了制作工艺,保证了横梁的结构强度,便于安装,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支撑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桌子上有平面,下有支柱,是一种常用的家具,可以在上面放东西、做事情、吃饭、写字、办公等。在一些特殊环境需求中,桌子要求较长的长度,而现有的横梁长度尺寸达不到桌子总体长度,一般采用多根横梁的端头相互连接,从而达到桌子的长度,对桌板起到支撑作用。但是,现有的横梁端头的连接一般均是采用在横梁的连接端头进行打孔,对打孔的精度要求较高,同时也降低了横梁的结构强度;然后再将连接件贴合在横梁的连接端头通过螺栓连接,导致工艺复杂,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支撑结构,摒弃了传统的横梁间的螺栓连接,避免了横梁的二次加工孔位,简化了制作工艺,保证了横梁的结构强度,便于安装,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本体、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所述支撑本体包括V形板和下连接体,下连接体安装在V形板长度方向一侧的下端;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侧端面均呈直角梯形,第一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二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另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使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和V形板的内侧面形成一横梁连接通道。本技术通过V形板、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设计,将横梁的连接端头均放置在V形板的V字角处,使横梁各自的两个侧面与V形板的内侧面贴合,再将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固定安装在V形板上,使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边面和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边面分别与横梁的另外两个侧面紧密贴合,从而实现横梁在横梁连接通道内的连接,摒弃了传统的横梁间的螺栓连接,避免了横梁的二次加工孔位,简化了制作工艺,保证了横梁的结构强度,便于安装,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下连接体的设计便于与支撑梁的连接,从而承载支撑结构和横梁。优选地,所述下连接体上设有用于挂接支撑梁的安置槽,下连接体设有至少一个下连接孔,下连接孔与安置槽连通。将下连接体的安置槽卡扣在支撑梁上,再将螺钉穿过下连接体的下连接孔与支撑梁连接,使得下连接体与支撑梁的连接更为牢固。优选地,所述V形板内侧面靠下连接体一端设有凹槽,凹槽与安置槽呈上下对应,凹槽与安置槽之间隔板上设有顶部连接孔。将螺钉穿过顶部连接孔与支撑梁的顶部连接,进一步提高了V形板和下连接体分别与支撑梁连接后的牢固性。优选地,所述V形板的下端设有加强条块,加强条块的一端与下连接体连接,加强条块的另一端与V形板远下连接体的端面平齐。加强条块的设计,避免了V形板的V字角处出现开裂的现象,提高了V形板的结构强度。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压块呈长底边面敞口的壳体结构,且第一紧固压块内部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加强筋板。优选地,所述第二紧固压块呈长底边面敞口的壳体结构,且第二紧固压块内部设有多个纵横交错的加强筋板。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压块短底边面的中部设有定位条,便于对横梁的连接端头进行定位,避免了在横梁连接通道内出现横梁的连接端头一长一短的现象,保证了横梁连接处的连接强度。优选地,所述V形板的两个内侧面的上部均设有一个上连接孔,两个上连接孔呈对称布置。V形板的上连接孔的设计便于通过螺钉对V形板进行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斜边面低于V形板上端面,便于V形板的安装固定。优选地,所述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均与V形板通过螺钉连接,可保证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边面和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边面分别与横梁紧密贴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技术通过V形板、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设计,将横梁的连接端头均放置在V形板的V字角处,使横梁各自的两个侧面与V形板的内侧面贴合,再将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固定安装在V形板上,使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边面和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边面分布与横梁的另外两个侧面紧密贴合,从而实现横梁在横梁连接通道内的连接,摒弃了传统的横梁间的螺栓连接,避免了横梁的二次加工孔位,简化了制作工艺,保证了横梁的结构强度,便于安装,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器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器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为本实施例支撑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本实施例支撑本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图5为本实施例第一紧固压块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支撑本体,11-V形板,111-凹槽,112-顶部连接孔,113-加强条块,114-上连接孔,12-下连接体,121-安置槽,122-下连接孔,13-横梁连接通道,2-第一紧固压块,21-加强筋板,22-定位条,3-第二紧固压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本体1、第一紧固压块2和第二紧固压3;支撑本体1包括V形板11和下连接体12,下连接体12安装在V形板11长度方向一侧的下端。第一紧固压块2和第二紧固压块3的侧端面均呈直角梯形,第一紧固压块2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11长度方向的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二紧固压块3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11长度方向的另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使第一紧固压块2的直角端面、第二紧固压块3的直角端面和V形板11的内侧面形成一横梁连接通道。此外,第一紧固压块2和第二紧固压块3的斜边面低于V形板上端面,便于V形板的安装固定。第一紧固压块2和第二紧固压块3均与V形板11通过螺钉连接,可保证第一紧固压块2的直角边面和第二紧固压块3的直角边面分别与横梁紧密贴合。第一紧固压块2短底边面的中部设有定位条22,便于对横梁的连接端头进行定位,避免了在横梁连接通道内出现横梁的连接端头一长一短的现象,保证了横梁连接处的连接强度。当然,定位条也可以安装在第二紧固压块的短底边面的中部。下连接体12上设有用于挂接支撑梁的安置槽121,下连接体12设有至少一个下连接孔122,下连接孔122与安置槽121连通。将下连接体12的安置槽121卡扣在支撑梁上,再将螺钉穿过下连接体12的下连接孔122与支撑梁连接,使得下连接体12与支撑梁的连接更为牢固。本实施例中,下连接体12设有两个下连接孔122,提高了下连接体12与支撑梁连接后的稳定性。V形板11内侧面靠下连接体12一端设有凹槽111,凹槽111与安置槽121呈上下对应,凹槽111与安置槽121之间隔板上设有顶部连接孔112。将螺钉穿过顶部连接孔112与支撑梁的顶部连接,进一步提高了V形板11和下连接体12分别与支撑梁连接后的牢固性。V形板11的下端设有加强条块113,加强条块113的一端与下连接体12连接,加强条块113的另一端与V形板11远下连接体的端面平齐。加强条块113的设计,避免了V形板11的V字角处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支撑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本体、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所述支撑本体包括V形板和下连接体,下连接体安装在V形板长度方向一侧的下端;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侧端面均呈直角梯形,第一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二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另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使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和V形板的内侧面形成一横梁连接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本体、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所述支撑本体包括V形板和下连接体,下连接体安装在V形板长度方向一侧的下端;第一紧固压块和第二紧固压块的侧端面均呈直角梯形,第一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第二紧固压块的长底边面与V形板长度方向的另一内侧面贴合并固定连接,使第一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第二紧固压块的直角端面和V形板的内侧面形成一横梁连接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体上设有用于挂接支撑梁的安置槽,下连接体设有至少一个下连接孔,下连接孔与安置槽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板内侧面靠下连接体一端设有凹槽,凹槽与安置槽呈上下对应,凹槽与安置槽之间隔板上设有顶部连接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板的下端设有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严固
申请(专利权)人:原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