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919722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包括上板、下板、限位件和热熔组件,限位件和热熔组件固定设置于上板下方,热熔组件包括发热件、导热件、连接件和保温件,发热件其一端和导热件固定连接,连接件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发热件和导热件外侧,保温件也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连接件外侧,导热件至少向下凸伸超过连接件和保温件的下端,下板对应导热件的位置开设有凹槽,用于放置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凹槽内设置有定位件,用于对放置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上的锂电池壳体为了实现全密封,往往将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的注液孔设置在电池壳体上,且电池壳体封口一般是将不锈钢壳进行全密封焊接;经过这样出来的壳体结构装配电池后,电池整体的漏气率大于10-8~Pam3/S,难以满足空间用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的要求。锂离子电池电芯在入壳焊接完后,需要对锂离子电池的封口进行密封性检测,然后再注入电解液。若密封性检测不通过,则需要进行密封性修复,目前大多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生产线上使用的锂电池修复装置较简单,修复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本技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包括上板、下板、限位件和热熔组件,限位件和热熔组件固定设置于上板下方,热熔组件包括发热件、导热件、连接件和保温件,发热件其一端和导热件固定连接,连接件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发热件和导热件外侧,保温件也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连接件外侧,导热件至少向下凸伸超过连接件和保温件的下端,下板对应导热件的位置开设有凹槽,用于放置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凹槽内设置有定位件,用于对放置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定位。进一步的,发热件另一端和上板固定连接,连接件一端也和上板固定连接,保温件一端也和上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板和下板上设置有螺栓,用于将上板和下板分别固定于压合装置,通过压合装置使上板的热熔组件朝向下板的凹槽而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压合和热熔。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件和导热件均为圆柱体形,且导热件的外径大于发热件的外径。更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件为电热管。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为圆柱体形,于热熔组件的两边各设置有一根,限位件的下端至少不低于导热件的下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压装置,包括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和压合装置,所述热熔装置的上板和下板分别被固定于压合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修复效果好,且通过设置保温件,既可以保温,又可以防止烫伤,通过设置限位件,使得热熔组件不会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压坏,通过将导热件的外径设置成大于发热件的外径,有助于加大热熔修复范围,提高修复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立体结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压装置的压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压装置的压合装置的立体结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包括上板1、下板2、限位件3和热熔组件4,限位件3和热熔组件4固定设置于上板1下方,热熔组件4包括发热件41、导热件42、连接件43和保温件44,发热件41其一端和导热件42固定连接,连接件43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发热件41和导热件42外侧,保温件44也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连接件43外侧,导热件42至少向下凸伸超过连接件43和保温件44的下端,也即导热件42远离发热件41的一端到上板1的距离大于连接件43远离上板1的一端到上板1的距离,也大于保温件44远离上板1的一端到上板1的距离,以便于导热件42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接触。。下板2对应导热件42的位置开设有凹槽21,用于放置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凹槽21内设置有定位件22,用于对放置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定位。具体的,发热件41另一端和上板1固定连接,连接件43一端也和上板1固定连接,保温件44一端也和上板1固定连接。所述上板1和下板2上设置有螺栓,用于将上板1和下板2分别固定于压合装置,通过压合装置使上板1的热熔组件4朝向下板2的凹槽21而对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压合和热熔。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41和导热件42均为圆柱体形,且导热件42的外径大于发热件41的外径,如此设置使得导热件42有更多面积与被修复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接触,从而加大热熔面积,提高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41为电热管。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3为圆柱体形,于热熔组件4的两边各设置有一根(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设置有两根,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他数量的限位件3根数,例如三根、四根等,在此不再赘述),限位件3的下端至少不低于导热件42的下端。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压装置,包括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和压合装置,所述热熔装置的上板1和下板2分别被固定于压合装置。压合装置包括顶板101、动板102、底板103和气缸组件104,设置于上方的顶板101和设置于下方的底板103之间通过至少两根直立设置的连接导柱105固定连接,动板102对应连接导柱105的位置设置有导向通孔1021,动板102通过其导向通孔1021套设于连接导柱105而相对顶板101、底板103可滑动地位于二者之间,顶板101上还设置有让位通孔1011,气缸组件104的下部设置有顶杆1041,顶杆1041穿过该让位通孔1011,其末端和动板102固定连接,从而气缸组件104的顶杆1041伸缩运动能够带动动板102远离或靠近底板103进行往复运动,顶板101还固定设置有减压阀107,顶板101还设置有时间继电器(图中未标示)和电磁阀109,高压气源通过减压阀107后串联电磁阀的109开关端再连接于气缸组件104,时间继电器和电磁阀109的控制端电连接以根据设置好的时间控制电磁阀109的通断。底板103侧面设置有两个开关按钮1010,开关按钮1010电连接于电磁阀109,用以控制电磁阀109的通断。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板1和下板2上设置有螺栓11,用于将上板1和下板2分别固定于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压合装置。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上板1和下板2分别固定于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压合装置的动板102和底板103,再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放置于下板2的凹槽21,用定位件22定位好,同时按下两个开关按钮1010,电磁阀109接通,气缸组件104通过顶杆105带动动板102向下运动,带动上板1向下运动,直至导热件42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接触,进而热熔修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此时时间继电器开始计时,直到达到设定好的时间,时间继电器控制电磁阀109断开,气缸组件104通过顶杆105带动动板102向上运动直到回复原来的位置。两个开关按钮1010设置为必须要同时按下才能控制电磁阀109的闭合,是为了防止一个按钮操作装置在单手操作时,会有可能使得操作者在一只手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下板、限位件和热熔组件,限位件和热熔组件固定设置于上板下方,热熔组件包括发热件、导热件、连接件和保温件,发热件上板其一端和导热件固定连接,连接件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发热件和导热件外侧,上板保温件也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连接件外侧,上板导热件至少向下凸伸超过连接件和保温件的下端,下板对应导热件的位置开设有凹槽,用于放置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凹槽内设置有定位件,用于对放置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板、下板、限位件和热熔组件,限位件和热熔组件固定设置于上板下方,热熔组件包括发热件、导热件、连接件和保温件,发热件上板其一端和导热件固定连接,连接件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发热件和导热件外侧,上板保温件也为中空管状,套设固定于连接件外侧,上板导热件至少向下凸伸超过连接件和保温件的下端,下板对应导热件的位置开设有凹槽,用于放置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凹槽内设置有定位件,用于对放置好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进行定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其特征在于:发热件另一端和上板固定连接,连接件一端也和上板固定连接,保温件一端也和上板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的壳体修复的热熔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希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富桂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