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947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螺杆压缩机具备:外壳主体(8);螺杆转子(9),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在外壳主体(8)内;滑阀(14),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主体(8)与螺杆转子(9)之间;高低压分隔壁(17),其以与滑阀(14)的背面侧(14f)对置的方式形成,将外壳主体(8)内分隔为排出压力空间与吸入压力空间;以及喷射机构(20),其向高低压分隔壁(17)与滑阀(14)的背面侧之间的间隙供给油,从而将间隙密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螺杆压缩机
本技术涉及螺杆压缩机,特别是涉及具备滑阀的螺杆压缩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螺杆压缩机具备外壳主体以及螺杆转子,其中,螺杆转子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收容于在外壳主体内形成的缸室。另外,还存在螺杆压缩机具备滑阀的情况,该滑阀使导入至压缩室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在压缩行程的中途向低压空间旁通,从而控制运转容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滑阀配置于螺杆转子的外周,并在螺杆转子的轴向上可动。如上述那样,滑阀在螺杆转子的外周,以在螺杆转子的轴向上可动的方式设置,由此在滑阀的外壳主体侧(以下,称为背面侧)与外壳主体的滑阀侧之间产生间隙。另外,一般情况下,滑阀的螺杆转子侧的面(以下,称为内周面)以位于比缸室的内周面靠径向外侧的方式配置,以防止滑阀与螺杆转子相互接触。因此,滑阀的内周面与螺杆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比缸内周面与螺杆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大。如上述那样,在螺杆压缩机中,在滑阀的背面侧以及内周面侧分别设置有构造上必要的间隙。从而存在如下课题,即:没有避免制冷剂通过上述间隙而从排出压力(高压)侧向吸入压力(低压)侧大量泄漏的情况,使得该泄漏导致性能降低。作为抑制来自滑阀内周面的制冷剂泄漏的技术,存在一种在滑阀内周面设置包覆部件,从而将滑阀内周面与螺杆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填埋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1658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103709号公报如上述那样,上述专利文献2在滑阀内周面设置包覆部件来减小或者消除滑阀内周面与螺杆转子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抑制来自滑阀内周面侧的制冷剂泄漏。但是,没有抑制来自滑阀背面侧的间隙的制冷剂泄漏。在外壳主体形成有将排出压力(高压)侧与吸入压力(低压)侧隔开的分隔壁(以下,称为高低压分隔壁),高低压分隔壁的内周侧面对滑阀的背面侧。而且,在滑阀的背面与高低压分隔壁的内周面之间,为了避免相互接触而设置有间隙,因以高低压分隔壁为边界的从排出压力(高压)朝向吸入压力(低压)的压差,而产生制冷剂从该间隙泄漏的情况。特别是R410A等高压制冷剂,其压差容易增大,存在因来自滑阀背面侧的制冷剂泄漏而引起的性能显著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来自滑阀背面与高低压分隔壁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制冷剂泄漏的高效的螺杆压缩机。本技术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具备:外壳主体;螺杆转子,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外壳主体内;滑阀,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外壳主体与螺杆转子之间;分隔壁,其形成为与滑阀的背面侧对置,将外壳主体内分隔为排出压力空间和吸入压力空间;以及喷射机构,其向分隔壁的内周面与滑阀的背面侧之间的间隙供给油,从而将间隙密封。根据本技术,能够抑制来自滑阀背面与高低压分隔壁内周面的间隙的制冷剂泄漏,从而能够提高螺杆压缩机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本技术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制冷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是本技术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概略构成图。图3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对象而示出的现有的螺杆压缩机的作用说明图。图4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对象而示出的现有的滑阀时的制冷剂泄漏路径的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作用说明图。图6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时的油路径的立体图。图7是从内表面侧观察本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立体图。图8是从背面侧观察本技术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俯视图。图9是将图6的滑阀上下颠倒并从箭头X方向(可看到油存积部14m的方向)进行观察的图。图10是图9的A-A剖视图。图11是图9的B-B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图。图13是从背面部侧观察本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立体图。图14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立体图。图15是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停止位置对应的高低压分隔壁与螺杆槽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6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滑阀的构造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具备本技术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制冷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制冷装置具备螺杆压缩机1、冷凝器5、膨胀阀6、蒸发器7等。另外,螺杆压缩机1具有压缩部2、与压缩部2串联连接并对压缩部2进行驱动的马达3、以及油分离器4。在螺杆压缩机1中,在从压缩部2排出的制冷剂中混合有冷冻机油(以下,称为油),因此利用油分离器4将制冷剂与油分离。利用压差使分离后的油返回至压缩部2。在图1中,示出了在螺杆压缩机1中内置有油分离器4的方式,但也可以形成为油分离器4另外设置于螺杆压缩机1的外部的结构。图2是本技术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螺杆压缩机的概略结构图。如图2中表示概略的结构那样,螺杆压缩机具备:筒状的外壳主体8;收容在该外壳主体8内的螺杆转子9;以及驱动该螺杆转子9使其旋转的马达3。该马达3由内接固定于外壳主体8的定子3a、以及配置于定子3a的内侧的马达转子3b构成。螺杆转子9与马达转子3b相互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并且均固定于螺杆轴10。另外,螺杆转子9在外周面形成有多个螺旋状的槽(螺杆槽)11a,并与固定于螺杆轴10的马达转子3b连结而被驱动来进行旋转。另外,螺杆槽11a内的空间被外壳主体8的内筒面、以及与该螺杆槽11a啮合卡合的一对闸转子(未图示)包围而形成压缩室11。另外,外壳主体8内被高低压分隔壁17分隔为排出压力侧与吸入压力侧。高低压分隔壁17在外壳主体8以与后述的滑阀14的外壳主体8侧对置的方式形成。而且,在外壳主体8的排出压力侧,形成有向排出室12开口的一对排出口13。并且,在外壳主体8内设置有滑阀14。滑阀14与驱动装置16的杆15连结,并能够在螺杆转子9的轴向上移动。滑阀14形成排出口13的一部分,是通过变更在压缩室11中被压缩的高压气体的排出开始(压缩完毕)位置来使排出开口时机变化,由此变更内部容积比的机构。这里,内部容积比是吸入完毕(压缩开始)时的压缩室11的容积与排出紧前的压缩室11的容积之比。此外,也可以具备两个以上的滑阀14,但对此省略图示。此外,以下,将滑阀14中的外壳主体8侧称为“背面侧”,将螺杆转子9侧称为“内周面侧”。以下,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对象,对现有的螺杆压缩机进行说明。图3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对象而示出的现有的螺杆压缩机所涉及的作用说明图。另外,图4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作为实施方式1的比较对象而示出的现有的滑阀时的制冷剂泄漏路径的图。以往,如上述那样,设置于外壳主体80内的滑阀140能够在螺杆转子90的轴向上移动,因此在滑阀140的背面140a与作为外壳主体80的一部分的高低压分隔壁170的内周面170a之间存在间隙。这里,高低压分隔壁170位于将排出压力(高压)侧与吸入压力(低压)侧隔开的位置,因此从该间隙如图3的箭头a所示那样产生制冷剂泄漏,从而存在性能变差的课题。与此相对,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螺杆压缩机

【技术保护点】
一种螺杆压缩机,具备:外壳主体;螺杆转子,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壳主体内;滑阀,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与所述螺杆转子之间;以及分隔壁,其以与所述滑阀的背面侧对置的方式形成,将所述外壳主体内分隔为排出压力空间与吸入压力空间,所述螺杆压缩机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喷射机构,其向所述分隔壁的内周面与所述滑阀的背面侧之间的间隙供给油,从而将所述间隙密封,所述喷射机构具有如下结构,即:具有贯通所述滑阀而形成的1个以上的第1供油孔,所述第1供油孔的一端侧的开口以与所述分隔壁对置的方式形成,从所述开口向所述间隙供给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螺杆压缩机,具备:外壳主体;螺杆转子,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外壳主体内;滑阀,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与所述螺杆转子之间;以及分隔壁,其以与所述滑阀的背面侧对置的方式形成,将所述外壳主体内分隔为排出压力空间与吸入压力空间,所述螺杆压缩机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喷射机构,其向所述分隔壁的内周面与所述滑阀的背面侧之间的间隙供给油,从而将所述间隙密封,所述喷射机构具有如下结构,即:具有贯通所述滑阀而形成的1个以上的第1供油孔,所述第1供油孔的一端侧的开口以与所述分隔壁对置的方式形成,从所述开口向所述间隙供给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还具有第1油槽,该第1油槽以与所述分隔壁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滑阀的背面侧,供被供给至所述间隙的油流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油槽沿周向设置于所述滑阀的背面侧。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阀的背面侧具有由凹陷构成的油存积部,所述第1供油孔的另一端侧在所述油存积部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具有如下结构,即:具有形成于所述分隔壁的1个以上的第2供油孔,所述第2供油孔的一端侧的开口在所述分隔壁的内周面开口,将油向所述间隙供给。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具有如下结构,即:具有形成于所述分隔壁的1个以上的第2供油孔,所述第2供油孔的一端侧的开口在所述分隔壁的内周面开口,将油向所述间隙供给。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还具有第3油槽,该第3油槽设置于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内周面,供被供给至所述间隙的油流通。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还具有第3油槽,该第3油槽设置于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内周面,供被供给至所述间隙的油流通。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还具有第3油槽,该第3油槽设置于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内周面,供被供给至所述间隙的油流通。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杆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机构还具有第3油槽,该第3油槽设置于所述分隔壁的所述内周面,供被供给至所述间隙的油流通。11.一种螺杆压缩机,具备:外壳主体;螺杆转子,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克也上川雅章伊藤健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