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887654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04: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池塘,所述池塘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第二池壁、第三池壁、第四池壁,其中第一池壁与第三池壁相对,第二池壁与第四池壁相对;所述池塘内设水生植物吸附区、养殖区及光伏区,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设在塘角区域,所述池塘中部设有挡水墙,所述养殖区分布于挡水墙的两侧;所述池塘还包括有推水装置,所述推水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池壁和第三池壁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将水产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优势互补,最大程度的发挥水产养殖业的产能和产值,实现光伏发电与养殖同步进行。

A fishing and light complementary water surface 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ishing light complementary water surface 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 the aquaculture system including a pond, which comprises a rectangular first pool wall, a second pool wall, a third pool wall, and a fourth pool wall, in which the first pool wall is relative to the third pool wall, and the second pool wall is relative to the fourth pool wall; the pond is set in the pond. The aquatic plant adsorption area is located in the corner area of the pond, the middle of the pond is provided with a water retaining wall, and the aquaculture area is distribu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water retaining wall; the pond also includes a water pushing device, and the water pushing device is locat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first pool wall and the third pool wal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ishing and light complementary water surface 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 which complemen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with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maximizes the productivity and output value of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and synchronizes the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with the aquacul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产养殖
,涉及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作为增速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目前为人类提供近一半的食用鱼品。在众多的水产养殖方式中,池塘养殖仍是最主要的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和饲料养鱼技术的发展,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压力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池塘养殖方式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池塘养殖是在一个自身相对闭合的区域内从事养殖活动,养殖池塘既是养殖对象的生活场所,也是粪便、残饵等的分解场所以及浮游生物的培育池。在这种“三池合一”的养殖方式中,池塘所具备的各种功能是混淆的,池塘中的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所处的位置也是不确定的,这就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容易造成生态失衡。同时,在池塘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养殖对象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被及时分离和降解,容易造成水质恶化,这需要定期换水来调节水质,向环境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或污水,造成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加。可见,传统池塘养殖具有水资源浪费、养殖品种单一、能耗大及劳动力成本高等缺点。在养殖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进行发电、水面下养鱼,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模式,既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环境,又能提高单位鱼塘的收入,这种模式即被称作“渔光互补”模式。这种模式虽具有明显优势,但要发挥光伏产业优势,且提高养殖渔业的效益,仍然面临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布局合理、既能够光伏发电又能够保持养殖产能和产值的养殖系统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池塘,所述池塘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第二池壁、第三池壁、第四池壁,其中第一池壁与第三池壁相对,第二池壁与第四池壁相对;所述池塘内设水生植物吸附区、养殖区及光伏区,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设在塘角区域,所述池塘中部设有挡水墙,所述养殖区分布于挡水墙的两侧;所述池塘还包括有推水装置,所述推水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池壁和第三池壁的侧壁上。优选地,所述推水装置为水车式增氧机。优选地,所述推水装置推动水流呈逆时针循环流动。优选地,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呈三角形分布。优选地,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中的种植植物为水葫芦和茭白。更优选地,所述水葫芦种植在水生植物吸附区的水面上,所述茭白种植在水生植物吸附区的近岸浅水区域。在水生植物吸附区内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利用池塘周边未被光伏区中光伏电池板阻挡的阳光照射,从而正常生长,能够起到净化池塘水质的作用。优选地,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的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0-15%。优选地,所述挡水墙与所述第一池壁或第三池壁平行,所述挡水墙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池壁保持间隔,所述挡水墙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池壁保持间隔。优选地,所述养殖区的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百分比为5-15%。优选地,所述养殖区内设有多个养殖单元,所述养殖单元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中空的曝气推水段、流水槽段、吸污段,所示流水槽段内养殖鱼,所述曝气推水段与流水槽段之间设有第一栏网,所述吸污段与流水槽段之间设有第二栏网,所述吸污段的出水口还设有第三栏网。所述第一栏网、第二栏网阻挡鱼流出流水槽段。所述第三栏网阻挡鱼粪等污物流出吸污段。更优选地,所述第一栏网、第二栏网或第三栏网的网孔孔径均为1-2cm。更优选地,所述水流方向为水流沿逆时针循环流动。更优选地,所述养殖单元的养殖容量为84-414立方米。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养殖单元的养殖容量为220立方米。更优选地,所述养殖单元的长×宽×高分别为21-23m×4-6m×1-3m。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养殖单元的长×宽×高分别为22m×5m×2m。更优选地,所述养殖单元的建造材质选自玻璃钢、砖混结构或不锈钢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更优选地,所述养殖单元的养殖鱼产量为100-250kg/m3。更优选地,所述曝气推水段中设有曝气推水装置,所述曝气推水装置为水车叶轮。更优选地,所述流水槽段的底部设有多个增氧机构,所述增氧机构为纳米管微孔增氧机。主要起净化流水槽段内水质的作用。更优选地,所述吸污段包括有水槽、吸污管,所述水槽与吸污管相连通,所述吸污管外接有吸污泵。有利于将水槽积聚的污物通过吸污泵经吸污管排出。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水槽为水泥制的常规水槽。所述吸污管为常规使用的管路。所述吸污泵为常规使用的吸污泵。优选地,所述光伏区内设有多个光伏单元,所述光伏单元包括有光伏电池板和基座,所述基座下端与池塘底部相连接,所述基座上端与光伏电池板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光伏区的覆盖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百分比为65-75%。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能够合理利用光伏电池板覆盖下的大水面,减少因建设光伏电站导致的土地资源闲置与浪费,将水产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优势互补,形成‘渔光互补’新模式。(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将先进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与光伏发电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水产养殖业的产能和产值,能够在每一个养殖单元中实现100-250kg/m3的鱼产量,养殖产量可以达到没架设光伏板之前的产量。(3)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将挡水墙两边的养殖单元反向排列,可以使池塘内水流逆时针循环流动,减少光伏水泥基座对水流的阻挡作用。(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还设有水生植物吸附区,利用池塘周边未被光伏区中光伏电池板阻挡的阳光照射,从而正常生长,能够起到净化池塘水质的作用。(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能够降低能耗和劳动力成本,降低生态环境压力,养殖水体可循环利用,方便起捕和管理,可进行高密度精养,实现光伏发电与养殖同步进行。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示的养殖单元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示的养殖单元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池塘11第一池壁12第二池壁13第三池壁14第四池壁2挡水墙3推水装置4水生植物吸附区5养殖区51养殖单元511曝气推水段512流水槽段5121增氧机构513吸污段514第一栏网515第二栏网516第三栏网6光伏区61光伏单元611光伏电池板612基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池塘(1),所述池塘(1)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11)、第二池壁(12)、第三池壁(13)、第四池壁(14),其中第一池壁(11)与第三池壁(13)相对,第二池壁(12)与第四池壁(14)相对;所述池塘(1)内设水生植物吸附区(4)、养殖区(5)及光伏区(6),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4)设在塘角区域,所述池塘(1)中部设有挡水墙(2),所述养殖区(5)分布于挡水墙(2)的两侧;所述池塘(1)还包括有推水装置(3),所述推水装置(3)设在所述第一池壁(11)和第三池壁(13)的侧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系统包括池塘(1),所述池塘(1)包括构成矩形的第一池壁(11)、第二池壁(12)、第三池壁(13)、第四池壁(14),其中第一池壁(11)与第三池壁(13)相对,第二池壁(12)与第四池壁(14)相对;所述池塘(1)内设水生植物吸附区(4)、养殖区(5)及光伏区(6),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4)设在塘角区域,所述池塘(1)中部设有挡水墙(2),所述养殖区(5)分布于挡水墙(2)的两侧;所述池塘(1)还包括有推水装置(3),所述推水装置(3)设在所述第一池壁(11)和第三池壁(13)的侧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墙(2)与所述第一池壁(11)或第三池壁(13)平行,所述挡水墙(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池壁(12)保持间隔,所述挡水墙(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池壁(14)保持间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水装置(3)为水车式增氧机,所述推水装置(3)推动水流呈逆时针循环流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吸附区(4)的覆盖面积占池塘(1)总面积的百分比为10-15%;所述养殖区(5)的覆盖面积占池塘(1)总面积的百分比为5-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渔光互补水面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区(5)内设有多个养殖单元(51),所述养殖单元(51)沿水流方向依次设有中空的曝气推水段(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利平刘登攀张文博吴嘉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